散文集《美丽查干湖》作者:张顺富

现代化进程中的“乡土记忆”
——品读《美丽查干湖》
陕西 伏 萍
2025年立夏,我收到作家张顺富先生寄来的散文集《美丽查干湖》,当翻开这部写满思念符号的文字,我便慨叹于游子对家乡的一往情深。
陈忠实先生就曾骄傲地向人介绍说:“灞桥是我的家乡。无论普通人乃至将军总统,无论操哪种语言、着哪种肤色,无论他在人类社会哪个领域作出过怎样杰出的贡献,对于家乡虔诚的情怀都是一脉相通的,这是一个人的‘根’,是一个人丰富的感情世界里的带共性的‘结’啊!即使那些在故乡受过苦甚至遭过罪的人,可能在他贫困潦倒不堪罪罚的困境里诅咒过故乡,然而多年以后仍会发觉心灵深处最温馨的一隅,依然还是自己的家园自己的故乡。”是啊,当我读张顺富先生的作品后,就想到了陈忠实先生,想到了艾青。艾青说:“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是啊,因为爱得深沉,所以,解甲归田的张顺富先生要大写特写故乡的这片土地,因为爱得深沉,所以,他用文字为家乡代言,带动乡村生态旅游发展,张顺富先生俨然就是故乡和查干湖的形象代言人。
全书一共分为六大部分,全都写满作者对故乡和查干湖的思念。一切都在时代的变迁与乡音的不变中。张顺富先生的散文集《美丽查干湖》主要描写查干湖的生态、文化,以及对家乡的深情厚谊,涉及到查干湖的渔猎文化、生态保护、文旅发展,尤其是冬捕节和5A级景区的创建。这些信息可以帮助读者更好地丰富认知查干湖的诸多细节,增加文化深度和时代感。
全书的情感基调,即是对故乡的眷恋和赞美,更是献给故土的文化情意、赤子情怀,在这种情怀中,大量融入查干湖作为国家生态名片的时代内涵,使作品成为连接个人记忆、地方实践与生态文明建设的多维镜像。他在语言风格上,质朴感人,“湿土盖夹子”“碱水煮土豆”等方言词汇的运用,既保持“疏朗清淡”的东北散文特质,又赋予作品“泥土的质感”。这种诗学实践,很好地将地域文化基因转化为审美意象,使查干湖成为可触摸的文化符号。
张顺富先生的散文创作,本质上是在进行一场“生态记忆的抢救工程”。家乡的记忆,不仅是个人生命史的回溯,更是中国北方生态变迁的微型标本。当查干湖从“聚宝盆”(物质资源)向“金字招牌”(文化IP)转型时,作家以文学方式完成了对“发展主义”的温柔抵抗。这种创作实践,为乡村振兴中的生态文化建设提供了重要参照——如何在现代化进程中守护“土地的记忆”,或许正是这部散文集所给予当代读者的最大启示。
意犹未尽,再以诗歌的形式,将我心中的澎湃感悟记录下来: 故乡的情思 ——品读《美丽查干湖》 故乡的情思, 在芦苇里疯长湖面上,每片鳞波都长出年轮 。当候鸟衔走最后一片冰凌 ,你在异乡眺望 ,仍能触摸到母亲脐带般 温暖的颤音 。挥手握别 ,只为站得更高 ,看得更远 。故乡的情思 ,像一条无形的线 ,不管走多远 ,飞多高 ,永远与你的心紧紧相连 。
一个甲子的跋涉,把黑土的路 ,磨成绸缎渔歌。在桥墩间穿行成彩虹 ,老船头新漆未干的纹路里 ,藏着松花江的胎记 ,和未被丈量过的晨昏 。
人在变 ,家在变 ,昔日的查干湖 ,架一座彩虹连通世界 泥土在掌心复活成图腾 。那些古老的名字,写满回忆,从马营子村的苣荬菜香 ,到世界级湿地的心跳 。
春锄叩击大地时 ,惊醒了黑土地上的童年足印 ,渔汛漫过经纬线 ,打捞散落的星群 ,掬一捧故乡的水,映出游子清纯的笑颜 。躺在故乡的摇篮里数着星星 ,嗅着湖水, 陶醉在查干湖的月影里。
当月光在网眼间游弋 ,你数着波纹里的年轮水草 ,缠绕的摇篮曲里稻穗 ,正把月亮酿成酒 ,醉倒在永不沉落的故乡 ,品着丰收的果实 ,成为永不褪色的胎记……
2025年5月5日(立夏)写于陕西西安
【作者简介: 伏萍,系中国作家协会会员、陕西省作家协会会员;西安市灞桥区诗词楹联协会诗歌委员会主任。先后在《延河》《散文选刊》《诗刊》《学习强国》《人民日报》官网等报刊网络发表,部分作品被国外译介。出版诗集《夏天的微笑》《星空.脊梁》、散文集《生命的叶子》、国际宇航院院士《杨南生传》等,荣获全国征文大赛一、二、三等奖及中央企业“五个一工程”优秀作品奖。】
编辑制作:老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