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5月16日,北京语言大学迎来了一场别开生面的中国作家公开课。科幻作家宝树以“奇点前夜的科幻与文学”为主题,与线上线下数百名听众展开深度对话。百花文艺出版社副总编辑、《小说月报》《科幻立方》执行主编徐福伟老师和北京语言大学吕纯山教授共同参与课堂。讲座从科幻的本质、创作动力到AI时代的文学未来一步步展开,宝树老师在课上与同学们分享了自己对科幻与文学的理解,同时深入探讨了科幻与现实生活之间的关系,为听众揭开科幻与现实的深层联结。

讲座伊始,主持人周菲菲老师向听众们介绍了宝树老师的创作履历与成就:他是科幻作家、译者,中国作家协会科幻专委会委员,北京元宇科幻未来技术研究院特聘研究员,陕西省科普作家协会副理事长;著有《观想之宙》《时间之墟》《七国银河》等八部长篇小说,中短篇作品于各大文学及科普期刊发表逾百万字,结集出版多部,主编科幻选集《科幻中的中国历史》《未来亲子档案》等;他的多部作品被译为英、法、德、日等十余种外文出版,并多次斩获华语科幻星云奖、中国科幻银河奖、科幻星球奖等重要荣誉;译作《冷酷的等式》《造星主》等作品广受读者好评。

《时间之墟》《科幻中的中国历史》《造星主》宝树 著/编/译
首先,宝树老师以《西游记》为例,厘清了“科幻”与“奇幻”的边界。虽说,拔毫毛变出小猴子类似克隆;“天上一日,地下一年”有相对论的意味,但这些在表面上与科幻相似的元素,体现的通常是作者基于文化特色或传统观念的个人设定,小说本身并不依托一套完整而严密的科学逻辑作为支撑。“科幻”带有“奇”与“幻”的色彩,但其属性仍然基于科学,其“奇幻”的色彩来自于以科学为基础的想象式推衍,而非人文观念的变相运用。因此,科幻文学是对未来现实生活的当前化想象,奇幻文学则更倾向于对当前人文社会现实的幻想式反映。


宝树老师从科幻与现实的关系切入,结合科幻文学史讲述分析了两者相互作用的机制,揭示出科幻写作的动力。科幻文学的重要功能之一,是探索新型科技所突破的新领域将如何影响人类的生活。例如,当科学证实火星移民的可能性时,科幻作品便会构想人类在火星建立社会的具体细节;当AI技术发展到临界点,科幻作家则需要预演智能觉醒后的伦理困境。这种创作并非凭空想象,而是基于科技现实与生活经验的结合。进而,宝树老师以分析《弗兰肯斯坦》中折射出的人类深层焦虑为例,指出生活为科幻文学创作提供的双重驱力:其一,科技进步不断拓展认知的边界。新技术的出现会直接颠覆人类对世界的既有理解,进而催生新的科幻命题;其二,社会转型重塑生活经验。从工业革命到信息革命,每次技术引发的社会结构变化,都会改变人们对生存状态的感知,这一变化又反作用于科幻创作的视角。

在AI写作日益流行的当前,如何客观地评价目前AI科幻写作的能力以及如何善用AI写作功能成为写作者们普遍关注的话题。宝树老师结合多次对AI科幻写作测试的经验分享了自己的判断:AI擅长制造高科技感和专业感极强的陌生词汇,虽说这些词汇中存在不少违背基本科学原理的文字组合,但仍有许多诸如“能量波动频率”等意想不到的拼合词能够带来新颖的创作元素,激发创作灵感。与此同时,也要认识到AI目前的写作功能仅类似一个提供碎片的素材库,它无法替代人类去构建逻辑自洽的体系,真正的创作核心仍需作家来把控,即科学内核的保持与叙事结构的创建。宝树老师认为,机器垄断创作权后的图景尤其值得科幻作家探索,这是当前现实对科幻想象力的典型召唤。

讲座尾声,徐福伟老师从编辑视角描述了对中国科幻小说领域的观察:传统文学与科幻的界限正日益模糊,越来越多的传统文学作家如茅盾文学奖得主周大新等正将创作触角延伸到科幻文学领域,尝试文学跨界的全新可能;而青年作家如王威廉、陈崇正等正奋力进行新一轮科幻创作,这意味着科幻正在走向更广阔的文学舞台。徐老师对中国科幻文学的未来充满信心:随着科技与生活的深度交织,科幻文学将迎来真正的黄金时代。


周菲菲老师总结了本次讲座并分享了她对科幻文学的理解:作为生活世界与科学技术世界有意识的中介,科幻文学以基于科学演绎的幻想力、虚构未来现实的文学创作手法,从各个角度对可能的人类生活展开深度的人文拷问;通过客观化想象内容以从中获取内省的方式,科幻文学所意欲抵达的与一切人文学科的内在诉求是一致的,即人对自身“所是”和“能是”的开拓与理解。三位老师共同鼓励同学们广泛阅读文学作品与自然和社会科学学术著作,在提高文学素养的同时不断扩充知识储备,以有力的思考和行动在生活与文学创作中实践对现实的关怀。

提问环节中,宝树老师以阿西莫夫的《神们自己》、马伯庸的《长安十二时辰》等优秀作品为例,同时结合自己的创作经验,就科幻创作的瓶颈突破、世界观架构与情节体量不适配、软科幻与硬科幻的区别以及历史科幻的虚实平衡等问题做出深入浅出的解答。宝树老师指出:历史科幻写作的关键,在于借助对历史事实进行富有逻辑的假设来激活“历史的潜在可能性”;而推敲讲述故事的方式以使情节设定为所架构的世界观服务,是避免堆砌术语造成内容空洞的重要方法。宝树老师以《银河系漫游指南》封面上的一句话为本场讲座画上圆满的句点:“Don’t panic, enjoy the eve of singularity.”人类正站在数千年文明史中独一无二的节点:AI崛起、太空殖民、基因革命……即便我们无法永生,但能亲眼见证这些‘未来’的萌芽,已是莫大的幸运”,宝树老师对大家说:“当现实与科幻的边界逐渐消融,我们唯一要做的,便是始终保持好奇与开放的心态,在奇点的前夜尽情享受、肆意创作。”
本学期中国作家公开课将继续与《小说月报》合作,邀请中国当代有影响力的作家、批评家走进课堂,与海内外、课堂内外的读者、译者展开对话,为助力中国文学“走出去”搭建活跃的交流平台,为提升我校大学生的文学素养和跨文化交际能力贡献力量。
来源:北京语言大学一带一路研究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