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载:由农家子弟成长为解放军大校》
纪实文学《乡魂2—贾村塬人物》选载(29)
●原创 吴万哲 西府新传奇
张载:由农家子弟成长为解放军大校
●文/吴万哲
军人用理想充实头脑,用意志铸造信念,用生命书写忠诚,用无怨无悔报效祖国。他从军39年,一直工作战斗在大西北、青藏高原,由一个农家子弟成长为一名大校军官,曾任甘肃省酒泉军分区政治部主任、军分区副政委,甘肃省甘南军分区政治委员、党委书记等职务,用对党和人民事业的无限忠诚谱写了人生壮丽的篇章,受到人们赞扬和称颂,成为当代青年励志奋发、拼搏进取的人生楷模。
他叫张载,贾村塬蟠龙镇钟楼寺村三组人。
一
他父亲张万祥(1907—1991),是个精明能干的农民。早年丧父,13岁挑起养家的重担,为了生计,学会了毡匠、木匠、泥瓦匠等手艺,务农是把好手。父亲忠厚朴实,热爱劳动,乐于助人,关爱集体。农村包产到户后,队里牲畜没人管,他不计报酬,义务喂养了几个月,直到被新主人一头头牵走。众人高度称赞他。母亲李桂芳(1913—1997),勤劳善良,节俭持家。长兄张科,宽厚待人,勤学进取敬业,自强不息。父兄这些优良品质和精神根植他的灵魂,使他终生受益。
(主人公父母)
他生于1947年10月,8岁起在家乡上小学,1961年在陵厚中学上学。1964年17岁参军。当兵第一站在甘肃省甘南自治州。甘南是青藏高原一部分,平均海拔3000多米,氧气稀薄,从关中来的新兵普遍胸闷气短,全身无力,吃不下饭,高原反应强烈。新兵入伍,要经过3个月的军事训练,快速完成“由老百姓向合格军人”的转变。他当时年龄最小,身体素质又差,但却意志顽强,从不叫苦叫累,刻苦训练,多次受到教官表扬。集训结束,他被分配在甘肃省军区内卫二团特务连当战士。他严格要求自己,样样工作不落后,半年后便加入了共青团。
(主人公1965年5月在甘南当兵)
一天他在团部值班,省军区一名副政委来部队检查工作,他碰见首长忙立正敬礼。首长和蔼地和他拉家常,谁料这一拉竟然改变了他的命运,不几天组织便通知调他去给首长当警卫。原来副政委发现他是个好苗子,便调到自己身边好好培养。从此他就在副政委身边工作,首长外出他作警卫,在机关他就协助做些事务。副政委是位1933年参加革命的老红军,战功卓著,经常教导他要多读书,多学习。两年时间他阅读了100多本政治和文学书籍,还写了大量读书笔记,充实和提高了自己的软实力。在首长身边,他不仅学会了许多政务、事务处理能力,还学到了老首长许多优秀品质,踏实工作,积极进取,圆满完成各项任务,使他成长进步很快,连续3年被评为“五好战士”。
1968年元月,他从众多农村来的同龄兵中脱颖而出,被提拔为23级正排职军官,1969年11月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
二
(1992年在边防一线执勤)
提干后,他在甘肃省军区机关工作,先任保密员、秘书,后升任司令部办公室副主任、司令部直属政治处主任、直属工作处处长等职务。
在担任保密员期间,既要负责机关及所属部队的秘密以上文件的收发和管理,又要负责全区军事文书档案的收集、制作和管理。工作量大,要求严,责任重。他虚心向老同志请教,很快熟悉业务,独立工作。半年后3位老同事“支左”,只剩他一人坚守岗位。为不影响工作,他住在办公室,除了吃饭、睡觉一切时间都在工作中,一人完成了4人的工作任务,还把以前积累的档案全部整理归档。
(1986年陪同兰州军区司令员赵先顺检查工作)
在任办公室副主任、司令部直属政治处主任、直属工作处处长期间,完成了大量的政治教育、组织建设、行政管理、政务协调、公文写作等业务工作。当时很多老同志恢复工作,先后回到领导岗位,省军区和司令部领导最多时达到30多位,各种政治活动又特别多,经常忙得连吃饭的时间都没有。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中苏关系紧张,西部驻军备战任务急迫而繁重,夜以继日、通宵达旦工作,成了家常便饭。
(1988年给干部授军衔)
1982年他参加了甘肃省电视大学半脱产学习,用3年时间取得了汉语言文学专业学位。1988年因工作成绩突出,被省军区党委授予三等功。1988年9月,中央军委主席邓小平签发命令,授予他上校军衔。他在省军区机关工作23年,紧张繁忙的工作令他精神不断升华,内心世界日益成熟强大,使他认知脱俗,思维深邃,处事行文智慧,全面锻炼和提高了素质,深受领导赞扬与好评,为今后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三
(1993年检查边防部队后勤保障工作)
1990年10月至1996年10月他被提拔到甘肃省酒泉军分区工作,先后担任军分区政治部主任,军分区副政委,兼任军分区纪委书记。
酒泉自古是军事重镇,边关要塞,历史名将李广、卫青、霍去病、左宗堂等都在这里镇守。这里有60多公里的中蒙边境线,驻军担负着戊边保国的重任。那里是大漠戈壁,千里荒无人烟。气候恶劣,夏天高温达五、六十度,石头被晒得黑如煤块;冬天零下40多度,寒风刺骨。边防部队的生活和工作条件极其艰苦。
(1999年陪同甘肃省委书记宋照肃到甘南军分区看望官兵)
他在酒泉工作的6年,分管边防部队。当时是改革开放初期,思想大解放,对干部战士冲击极大。还有些暴发户虽然很有钱,但却对子女管教无法,在社会上寻衅滋事,甚至违法乱纪,便生着法子送到部队来,说是锻炼实际是让部队管教。因此部队思想政治工作任务繁重,难度加大。他多次深入基层调研,制定切实措施,积极开展“争先创优”等活动,全面提升边防部队思想建设。保证了中蒙边境甘肃段边境的安宁,多年未发生任何涉外事件。边防部队涌现了一批先进集体和个人,多次受到兰州军区、甘肃省军区、酒泉军分区的表彰。
他积极为边防干部战士排忧解难。在干部使用上,向边防倾斜,在同等条件下优先使用边防干部,特别是一线连队干部表现优秀者可破格提拔。有突出贡献的战士可直接提干。6年时间先后有8名士官提干。同时积极协调为随军家属安排工作,解决子女入托、上学等困难,使干部一心一意扑在工作上。部队吃菜困难,便为各连队建起塑料大棚,请来技术人员指导种植疏菜,配发冷藏车,从几百公里外购买生活品,解决了边防官兵吃不上新鲜疏菜和购物困难的问题。还为一线各哨所安装了小型风力发电设备,装配卫星天线,解决官兵生话用电和看电视。尽力为边防官兵创造较好的工作和生活环境。他所领导的军分区政治部连续两年被省军区表彰为先进政治部。
为了和谐军地关系,他按照中央“创建双拥模范城”的要求,积极协调酒泉市有关部门和酒泉地区各驻军,开展形式多样的“拥政爱民”和“拥军优属”活动,努力解决许多历史遗留问题,增进了军政、军民团结,促进了社会稳定。酒泉市被表彰为全国“双拥模范城”,他个人被兰州军区表彰为“拥政爱民”先进个人。
1992年9月,他被中央军委授于大校军衔。1996年10月,他被提拔担任了甘肃省甘南军分区政治委员,中共甘南军分区党委书记。甘南位于黄土高原和青藏高原的结合部,是藏汉民族的交融处。寺庙遍布,宗教盛行,加之历史原因,境外反华势力、达赖反动宗教集团,把这里作为他们渗透和策反的重点地区,敌社情非常复杂。甘南负有反对敌对势力渗透、策反,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任务。他当兵的第一个单位在甘南,如今又来甘南履职,令他感慨良多。他决心在这里做出更好成绩。
(2001年出席兰州军区第八次党代会)
6年时间里,他强调打铁须得自身硬,通过加强领导干部政治军事素质,建设坚强有力的党委班子和指挥中枢,齐心协办开创工作新局面。军分区党委被甘肃省军区树为先进党委。落实中央军委军队不搞生产经营的指示,果断停止一切营利性经营活动,把工作重心集聚在国防后备力量建设上来。多方协调,解决了一千多万元的历史债务。停办10多家公司,招回人员,处理善后,挽回经济损失200多万元。为增进民族团结和社会和谐稳定,经过反复宣传教育和耐心细致的思想工作,将军分区原有的18万亩草山、上千头牛、近万只羊无偿移交给当地政府和牧民。
(1997年陪同兰州军区温宗仁政委、甘肃省军区李忠政委、21集团军刘冬冬政委到甘南骑兵部队视察)
甘南地理位置和自然条件特殊,保留着一支古老的骑兵部队,如何管理和抓好这支队伍的教育训练,是他经常操心的事。在连队建设中,他“从严、从难、从实战”出发,修定完善了《新时期骑兵部队训练大纲》,依纲练兵,科学练兵,提高了训练实效,有效提升了部队战斗力,为维护少数民族地区社会稳定、经济发展、人民安居乐业发挥了重要的保障作用。
指导抓好各县市人武部及民兵预备役工作,筹集资金100多万元支持各县市人武部全面建设,全区7县市人武部正规化建设全部达标,受到上级表彰。
四
(和兄长张科在一起)
张载2002年10月退休。他少年离家,从军39年,为国尽忠,未能在家亲身侍奉父母,二老临终都未能在身边,令他深感心痛和内疚。他从一个农家子弟成长为人民军队高级指挥员,感受很多,但最根本的有两条:一靠“勤奋”,勤奋是成就一切事业的必由之路。二靠“忠诚”。作为领导,一定要对党、对人民、对事业忠诚。作为领导不在说得多好,而是要做出样子给大家看,扑下身子带领大家干。自身做得好,才有领导权,大家才愿意团结在你周围共事。
(合家福)
他有一个幸福美满的家庭。妻子王丽明,中共党员,甘肃省中医药大学毕业,省医药管理局主任科员,主管药师。她是个精明强干的人,在家带娃做饭,缝补洗涮样样能干。在单位业务精通,勤奋实干,先后3次被兰州市政府表彰为先进工作者,2006年光荣退休。两个儿子,张海阳、张旭阳,都是中共党员,政府公务员,处级干部,在事业旅途中拼搏奋进。
吴万哲,陕西麟游人。中共党员,大专文化,一级编剧、高级政工师职称。陕西作协、戏剧家协会、编剧协会、文化创意协会会员,宝鸡市杂文散文家协会第四届主席。当过教师,从过政,做过企业政工,办过杂志。有影视及各类文学作品300万字。主编纪实文学《奔梦》《人间正道谱春秋》《风韵》、散文集《硕果满枝》等。编剧拍摄电影《秦火》《吕建江》等5部,电视剧1部,微电影30余部,栏目剧100余个。报告文学、散文等若干。出版著作有27万字纪实文学《西府奇人》和30万字《乡魂——贾村教育40年纪事》。电影《秦火》《吕建江》、报告文学《燃烧到最后》,散文《难忘的跪拜礼》,微电影《墨宝》《万家酣梦》《追梦》《新生》《生命的托举》《寻根》,喜剧小品《灭鼠》《山妹》等50余次在国际、全国、省、市获奖,荣获“宝鸡市劳动模范”“宝鸡市优秀文艺创作奖”“秦岭文艺奖”。近年有独创优秀人物宣传品牌“西府奇人”,被誉为“宝鸡文化新现象”。电话、微信:158910789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