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评论 语言之根深植沃土:
从"演说中国"广东展区看文化传承的在地实践
文/池朝兴
图/李杰摄影工作室
2025年5月27日
当欧阳泽军父女在增城瓜岭村发出那振聋发聩的“爱国三问”时,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一场语言艺术的展示,更是中华文化基因在当代土壤中的一次生动萌发。“演说中国”广东展区选择在瓜岭村这样一个集“中国传统村落”“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等多项荣誉于一身的文化空间举办,本身就构成了一种意味深长的文化表达——语言的根脉必须深植于文化的沃土,方能茁壮成长。
瓜岭村的古朴风貌通过李杰老师的镜头跃然眼前,这里的一砖一瓦都是文化记忆的物质载体。当青少年的朗朗诵读声在这片承载着厚重历史的土地上回荡时,发生的不只是简单的空间叠加,而是时间维度的文化对话。
这种安排体现了活动组织者的深刻用心——让语言艺术展示摆脱舞台的桎梏,回归到孕育它的文化母体中去。在钢筋水泥的都市中,我们有时会感到语言的苍白与空洞;而在瓜岭村这样的传统村落里,每一个音节似乎都能找到它的文化坐标和历史回响。
当代青少年的语言教育正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在碎片化阅读和短视频文化的冲击下,深度表达能力和系统性思维正逐渐弱化。演说中国广东展区负责人陈丽萍在动员讲话中说得好,“演说中国”活动以“促进国家语言艺术教育发展为核心指引”,其意义不仅在于培养“怎么说”的技巧,更在于重塑“说什么”的文化内涵。当青少年在准备《我骄傲我是中国人》这样的演讲时,他们必须思考:什么是中国?什么是中国人?这种思考本身就是一次文化认同的建构过程。活动通过语言艺术的桥梁,实现了从技巧训练到文化浸润的自然过渡。
广东展区的实践尤其值得关注。作为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广东既得风气之先,又守文化之正。在这里,传统文化的保育与创新并行不悖。选择在获得多项国家级荣誉的瓜岭村举办活动,体现了对文化空间教育功能的敏锐把握。村落不再只是被观看的对象,而成为语言实践的参与者和塑造者。青少年的语言表达在这种真实的文化场域中,获得了无法在教室里复制的深度与温度。
值得注意的是,活动由多家国家级专业机构联合主办,却选择从地方展区开始"走深走实",这种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相结合的模式,确保了活动既有专业高度,又有地方特色。广东展区的成功实践表明,文化传承必须打破"千篇一律"的桎梏,找到与地方文化肌理的结合点。当语言艺术与地方文脉相融合,表达便有了独特的生命力和感染力。
“演说中国”广东展区的启示在于:文化传承不能停留在抽象的口号上,而应找到具体的空间载体和实践路径。语言艺术教育要想避免流于形式,就必须让青少年在真实的文化情境中理解语言的力量,在历史与现实的交汇处感受表达的重量。当孩子们在传统村落里朗诵“我骄傲我是中国人”时,这句话不再是一句空泛的宣言,而是与周围的一砖一瓦、一草一木产生共鸣的文化自觉。
文化传承如同大树生长,既需要向上伸展的枝叶吸收阳光,也需要向下深入的根系汲取养分。“演说中国”广东展区的实践表明,只有让语言艺术深植于文化的沃土,才能培育出既有中国根基又有时代活力的表达之花。这种“走深走实”的探索,不仅为语言艺术教育提供了新思路,也为如何在新时代讲好中国故事提供了有益借鉴。当更多这样的实践在全国各地生根发芽,文化自信的种子自然会在青少年心中茁壮成长。
作者简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