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忘端午粽叶香(散文)
唐衡
小时候,每逢端午节临近,我妈妈就从小河边采几片碧绿颀长的菖蒲和艾叶,绑上大蒜头,插在院子大门和堂屋门口两边的屋檐处,驱邪灭虫,纳祥祈福。然后,我妈妈再采一大包芦苇叶,泡在一桶清水里,坐在院子里包粽子。她淘一箩糯米,洗干净红枣、红豆或蚕豆,掺杂在糯米里。在中国文化里,绿色的芦苇叶寓意生机勃勃,白色的糯米寓意屈原高洁的人品,大红的蜜枣,寓意生活红红火火、甜甜蜜蜜,红豆则寓意人民对屈原的怀念。我妈妈用三片芦苇叶包成一个三角形粽体,将糯米、红枣和红豆注入其中,再熟练地用粽针将芦苇叶末端穿过粽体,一个粽子就大功告成,根本不需要用线绳捆扎。
粽子做好,装满一大锅,我妈妈点燃芦苇杆,开始煮粽子。很快,香飘满院。苇叶香、糯米香、红枣香、红豆香、蚕豆香,混合在一起,沁人心脾。煮好的粽子,糯米染成了金黄色,粘糯香甜,咬一口,唇齿生香,回味无穷。
端午节的由来,据说是古代楚国人为了纪念 三 闾 大 夫 屈 原 。
屈子忠贞爱国:“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屈子忧国忧民:“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屈子矢志不渝:“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屈原怀才不遇,忠而见弃,眼看祖国沉沦,不惜投江自沉,以死明志。屈原是中国人爱国主义的精神楷模。屈子之屈,触动了一代代中国人。悠悠汨罗江,成为一代代爱国文人凭吊的精神图腾。端午节吃粽子、赛龙舟就是中国人民对屈子最好的纪念。
我的家乡江苏省兴化市,曾经是楚国将领昭阳将军的 封 地。屈原作为 楚 王 的 族 亲 贵 戚 ,是“ 屈、景、昭 ”三 户 的 管 理 者 ,曾 经 在 兴 化 行 使 过王 族 事 务 管 理 权 力 。兴 化 人 民为 了 纪 念 屈 原 ,就在 昭 阳 墓 东 南 建 造 了 “ 三 闾 大 夫 庙 ”。该庙与屈子投江地——湖南汨罗的“屈子祠”、屈原出生地──湖北秭归的“三闾大夫庙”和长沙岳麓书院中的“屈子祠”,并称为 中 国 四 大 纪念屈 原的 庙 宇。
“孤忠一片委清波,
留得芳名永不磨。
雅志未酬缘命薄,
高才欲骋奈时何!
衣冠寂寂蒙尘土,
门径萧萧长绿萝。
欲赋招魂无处所,
一庭秋草夕阳多。”
这一首明代兴化文人、副宰相高谷歌咏三闾大夫庙的诗歌,表达了诗人对三闾大夫──爱国诗人屈原的景仰、怀念以及对庙宇因年久失修而一片荒凉的惋惜与慨叹。
三闾大夫庙旁的一条大河,被兴化人民称为“沧浪溪”。该名称取自于屈原自叙诗《渔父》中隐者在泽畔吟诵的楚国民歌《孺子歌》中的诗句:“沧浪之水清兮,
可以濯吾缨;
沧浪之水浊兮,
可以濯吾足。”
屈原是忠君爱国的儒家知识分子,宁可为祖国和理想殉身。兴化先民在沧浪溪旁修建了沧浪亭,以纪念洁身自好、“众人皆醉我独醒”的屈大夫。
遗憾的是,端午节这样一个中华民族传统节日,居然被韩国人抢先申报了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看来,我们对传统文化的保护和弘扬,确实做得很不够。改革开放以来,西风东渐,洋节盛行,国人崇洋媚外,失去了民族自信和文化自信。我们又片面追求经济发展,人口大量流动。故乡遗忘了,亲人疏远了,节日淡化了。端午节我们不再包粽子,只是在超市买几个肉粽,聊以慰藉乡愁。没有了插菖蒲和艾叶、采粽叶、淘糯米、包粽子、煮粽子这样一个全家人亲自动手的过程,何以体验节日的快乐和其乐融融的家庭亲情?传统文化的衰亡,会导致民族向心力和凝聚力的衰微。我们靠什么唤回远在他乡的游子?我们靠什么召回渐行渐远的宝岛?
我永远怀念故乡那一缕粽叶香。
今年端午节,在我的倡议下,我所生活的社区——江苏省张家港市小城市社区,发动社区广大居民,集体包粽子、过端午节。社区相关机构出资买来糯米和红枣,业主委员会采来粽叶,大家利用节日放假时间,在各个小区会所一起包粽子过节。我们小区里张灯结彩,喜气洋洋,男女老少齐上阵,淘洗糯米,漂洗粽叶,包扎粽子,点火烧煮。我所在的百桥花园会所里,有一个专门供业主聚会的大餐厅,能容纳800人同时入席就座。但是我们小区有2000多居民,坐不下的就领取粽子回家吃,或者站在会所外面吃,人均三只粽子。大家其乐融融,亲如一家,仿佛回到了过去的美好时光。
作者简介:唐衡,南京大学文学硕士,语文教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