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鹿原上话古今(六):何为“灞上”
秦末天下大乱,汉高祖刘邦进军关中,绕峣关,逾蒉山,在蓝田两战,进据霸上。秦王子婴被迫出降,秦王朝从而覆亡。那么这个灞上在哪里?
一般认为这个“灞上”,在白鹿原北,刘邦偷逾蒉山后,是从白鹿原进军到灞上的。
这个看法,是有依据的。北魏郦道元《水经注》上说:“霸水又左合水,历白鹿原东,即霸川之西,故芷阳矣,《史记》秦襄王葬芷阳者是也,谓之霸上。汉文帝葬其上,谓之霸陵。”按这个说法,灞上就是汉文帝灞陵所在之处,即白鹿原上的芷阳。
这种说法的一个重要根据,就是蓝田县城在北周移至今址之前,就像《长安志》所说的,“西去县三十里”,在白鹿原上,一般认为是孟村一带。因此,刘邦是从白鹿原上进军,驻于原北端的灞上。
然而,《水经注》还同时记录了“灞上”的另一区域,“自新丰故城西至霸城五十里,霸城西十里则霸水, 西二十里则长安城。应劭曰:霸水上,地名,在长安东二十里(案:熊会贞据《汉书》应劭注改作三十里),即霸城是也,高祖旧停军处。”
按这个说法,“灞上”是在白鹿原下,灞桥以东,即北魏的灞城一带,这才是刘邦驻军之处。
这个灞城又是怎么来的呢?
《魏书•地形志》载:“霸城,郡治,汉曰霸陵,晋改属。”北魏 《水经注》也载:“渠上承霸水,东北经霸城县故城南,汉文帝之霸陵县也。”
这就是说,北魏的灞城,就是汉代的灞陵城,即灞陵县治,晋代始改名灞城。很明显,这个灞陵不是白鹿原上汉文帝所葬之灞陵。
《史记• 高祖本纪》“沛公遂先诸侯至霸上”条《正义》也说:“故霸陵在雍州万年县东北二十五里,汉霸陵,文帝之陵邑也,东南去霸陵十里。《地理志》云:‘霸陵,故芷阳,文帝更名。’《三秦记》:‘霸城,秦穆公筑为宫,因为霸城,汉于此置霸陵。’《庙记》云:‘霸城,汉文帝筑,沛公入关,遂至霸上,即此也。’”东晋阚骃《十三州志》说法一样:“霸陵,秦襄王所葬芷阳也,汉文帝更名霸陵。”
以上说明,汉代灞陵县(《正义》称为“故霸陵”)来自于秦代设置的芷阳县,秦穆公在此曾建芷阳宫,后来成为芷阳县治,然后成为晋魏的灞城。这个“故灞陵”就是唐代的万年县(今长安县樊川以东,明清叫咸宁县,县治位于长安即今西安市内),其县治位于长安城东北25里,它位于汉文帝灞陵的西北方十里处。
那么秦代芷阳县治位于何处呢?通过考古,芷阳县治在今临潼区韩峪乡油王村一带,曾出土多带“芷”字文物,以及战国秦芷阳县钱币铸造场,它位于文帝灞陵东北方,二者距离的确十里有余。
这样,关于“灞上”,从《水经注》开始,就有两种答案了。唐李吉甫《元和郡县志》、南宋王应麟《通鉴地理通释》持白鹿原说。
北宋乐史《太平寰宇记》、宋敏求《长安志》略加折衷,将魏晋霸城与白鹿原并列为霸上。
《太平寰宇记》卷二五雍州万年县:“灞岸在通化门东三十里,秦襄王葬于坂,谓之霸上。其城即秦穆公所筑,汉为县,在今县东北二十三里,灞陵故城是也。东南至文帝陵十里。晋改为灞城,宇文周建德二年省,即此城也。”
《长安志》卷一一万年县云 “霸陵故城,在县东北二十五里,霸水之东。⋯⋯其城即秦缪 (穆)公所筑,⋯⋯东南至文帝陵十里。
南宋程大昌《雍录》亦如此。清末杨守敬《水经注疏》加以笼统,谓“霸水东西通得霸上之名”,现代人则多坚持白鹿原说。
那么,那种说法为真呢?
应该是灞水东岸说。
坚持白鹿原上说的学者,其根据之一,就是北周前蓝田县城位于白鹿原上,因此刘邦战于蓝田,军于白鹿原灞上。
但事实上,蓝田老县城原在灞川华胥一带,证据有二。
其一,郦道元的《水经注》说:"霸水又北历蓝田川,径蓝田县北(注:按杨守敬《水经注疏》的说法,"也"字诸注家有分歧。朱谋㙔作"也",全祖望和赵一清作"北",戴良作"东",杨守敬赞同全和赵观奌)。《竹书纪年》,梁惠成王三年,秦子向命力蓝君,盖子向之故邑也。"这里的蓝田县,就是指北魏之时的蓝田县治。《水经注》明确指出,蓝田县治在县川,而不是白鹿原上。
其二,北周天王元年(557)割京兆之蓝田,置玉山、白鹿2县。又置蓝田郡以辖之。玉山县辖今蓝田的九间房镇、灞源镇、厚镇、玉山镇及渭南市临渭区靠近蓝田北岭的部分地区。县治在今普化和马楼之间。白鹿县包括今白鹿原安、巩、孟三镇及县西南石门谷、苦谷流域及岭南部分山区。县治在安村一带。原县境剩余部分仍归蓝田县。
这里就有一个问题。如果原县治在白鹿原孟村一带,那么正好为白鹿县所用,又何必搬到安村一带?同时,缩小的蓝田县也应该有县治,必然是以前的县治,也是新的蓝田郡的郡治,它必然位于县川灞水北岸,华胥某地。
因为北周以前蓝田县城在灞川华胥一带,那么刘邦偷逾蒉山后,根本就不用上白鹿原,直接北出灞川,攻下蓝田县城,然后驻军于灞河东岸,在灞桥西轵道亭接受子婴投降即可。
坚持灞上白鹿原说的另一个依据是,白鹿原高大雄伟,原面宽广,东西两侧又为灞浐两河所经流,居高临下,进攻退守,可以有效控制原下从蒲关、函谷关(潼关)和武关通往长安的大道。但是,白鹿原北麓陡峭,且有灞河阻隔,不宜通行,恰好是扼制原下大军行走的障碍,实不如直接驻军灞河以东,以当来路。
弄清灞上的地址,对于研究蓝关古道山外路线,非常重要。蓝关古道出山后,从蓝田到古长安,有灞川和原上两条道路。灞上在灞河东岸,说明古道正途就是灞川,原上道路是汉代在原上设置三陵,进行开发后才形成的。
同时,弄清灞上地址,对于正确解读同蓝田有关的史事是有益的。
例如,秦王翦灭楚,始皇送于灞上,即在灞桥东。
又如,西汉时,飞将军李广来蓝田北岭菅上庄打猎,回途中误了时辰,灞陵醉尉不开关门,李广只能宿于灞亭之下。这个灞陵就是"古灞陵",不在白鹿原上。李广来回路线都在灞川。
再如,东晋时期,桓温北伐,也是经县川一路行进,到达灞水东岸,停军灞上,踌躇不前的。而白鹿原发生的战事只是分军的局部战争而已。
当然,在唐代及其以后,有些诗文附会传统说法,将白鹿原视为“灞上”,例如马戴的《灞上秋居》:
灞原风雨定,晚见雁行频。
落叶他乡树,寒灯独夜人。
空园白露滴,孤壁野僧邻。
寄卧郊扉久,何年致此身。
这是一种文学式的语言,无需辩驳,欣赏其文学情怀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