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子江文萃》评论者MCN微信群的阐释革命
文/王博
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评论似乎成了一种奢侈的智力活动。《扬子江文萃》评论者MCN微信群以"邀约制"构建的精英评论圈,表面上是对评论质量的坚守,实则揭示了当代文化场域中一个吊诡现象:评论正在从作品的附庸转变为独立的创作,甚至在某些时刻,评论的光芒已经盖过了原作本身。
传统观念中,评论是作品的"次生"存在,是依附于原作的派生文章。但当代评论实践正在颠覆这一等级秩序。当评论者以"敏锐视角"和"深刻洞见"剖析作品时,他们实际上在进行一种再创作——不是简单地解释文章,而是赋予文章新的生命维度。这种创造性阐释使得评论不再仅仅是通往作品的桥梁,其本身就成为了一座值得驻足观赏的建筑。金句摘登的写作者之所以能够"直通交流之门",正是因为他们的文字已经具备了独立的美学价值。
"观点碰撞的场域"这一提法尤为耐人寻味。在一个算法主导的"信息茧房"时代,真正的观点碰撞变得稀缺而珍贵。微信群这一看似平常的社交空间,因其严格的准入机制而成为思想交锋的稀有场所。这种封闭性或许正是其价值所在——在普遍的文化平庸化浪潮中,它为深度思考构筑了抵抗平庸的堡垒。
评论与创作界限的模糊,标志着我们文化认知方式的深刻转变。当评论本身成为"值得品味的精彩篇章"时,我们不得不重新思考:在这个阐释即创作的时代,谁是真正的作者?或许,评论的美学正在于这种身份的暧昧性——它既是镜子,也是画布;既反映原作,又自成风景。
王博,西安蓝田籍作家,资深媒体人。历任《陕西农民报》《人权》杂志社记者期间深耕文学创作,笔耕三十载创作散文诗、散文、报告文学、评论等作品逾200篇。其文字扎根故土文脉,作品见于《乡土蓝田》《作家家园》《蓝田文苑》《三秦文学》《文学月报》、《关中文学》等知名文学载体,以"泥土里长出的诗行"为创作理念,形成质朴真挚、富有生命张力的独特文风,成为当代乡土文学的重要书写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