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者走进松嫩平原
社团促进民族团结
作者/亿力齐
近日,来自全国15所高校、10个民族的文化学者莅临前郭尔罗斯,共叙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献计传承松嫩平原优秀传统文化。
与会人员观摩成吉思汗文化园大型民族舞蹈彩排,参观查干湖自然保护区多家博物馆,考察查干花镇国家级非遗博舞项目传承情况。
本次活动采取现场指导和会场研讨相结合的方式举行,由前郭县民族团结进步促进会、松原市蒙古族文化遗产保护协会、松原市蒙古族博文化研究会三家社团联合聊城大学、长春光华学院等院校共同组织。
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白庚胜、内蒙古师范大学一级教授纳日碧力戈等知名专家到会。
为期四天的活动中,三家社团组织了一批国省级非遗展示活动,包括省级项目尚喜祭祀仪式、博唱词、博传说、大型安代舞和筷子舞等,国家级非遗包括博舞.马头琴音乐、四胡音乐、郭尔罗斯民歌等项目,都进行了择机展示。
与会学者对话了市非遗中心和三家社团的文化工作者、非遗传承人和民俗爱好者,对本地区悠久的历史底蕴、团结的世居民族,富集的文化遗存给予高度赞扬。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保护优秀传统文化提出了宝贵意见。这是我市文化社团首次承办以“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为主题的活动,具有典型的学术性、鲜明的地域性、浓郁的民族性,对促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附)
当学术与大地共鸣:
在松嫩平原奏响民族团结的时代强音
作者:富有
在广袤无垠的松嫩平原上,一场汇聚智慧与情怀的文化盛宴正在上演。来自全国15所高校、10个民族的文化学者走进前郭尔罗斯,与当地社团携手,共同探寻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路径,为传承松嫩平原优秀传统文化出谋划策。这场活动,恰似一颗投入文化长河的石子,激荡起层层涟漪,其意义远远超出了活动本身,在学术探索、文化传承与民族团结的维度上,展现出非凡的价值与深远的影响。
松嫩平原,这片承载着厚重历史与多元文化的土地,是各民族共同生活、交融的家园。成吉思汗文化园里跃动的民族舞蹈,查干湖自然保护区蕴含的生态智慧,查干花镇国家级非遗博舞项目传承的坚韧与创新,都是这片土地独特文化基因的生动体现。当文化学者们踏上这片土地,他们不仅仅是观察者,更是文化对话的参与者、推动者。他们的到来,为松嫩平原文化的挖掘、传承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与视角。 学术研究的价值,不仅在于对知识的积累与探索,更在于对现实的关照与回应。
此次活动中,专家学者与当地文化工作者、非遗传承人和民俗爱好者的对话,搭建起了一座理论与实践沟通的桥梁。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白庚胜、内蒙古师范大学一级教授纳日碧力戈、四川大学徐新建教授等知名专家的参与,更是为这场文化对话增添了分量与深度。他们凭借深厚的学术功底与丰富的研究经验,对松嫩平原悠久的历史底蕴、团结的世居民族以及富集的文化遗存给予高度赞扬,同时也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保护优秀传统文化提出了宝贵意见。这些意见,如同明灯,照亮了文化传承与发展的道路,为当地在文化建设上少走弯路、精准发力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从文化传承的角度来看,此次活动具有非凡的意义。国省级非遗展示活动的开展,让尚喜祭祀仪式、博唱词、博传说、大型安代舞和筷子舞等传统文化瑰宝得以绽放光彩。这些非遗项目,是各民族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创造、传承下来的智慧结晶,承载着民族的记忆、情感与精神追求。通过展示,它们不仅向外界展示了松嫩平原文化的独特魅力,也唤起了当地民众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与自豪感,为文化的传承注入了内在动力。同时,专家学者的现场导与研讨,有助于挖掘非遗项目背后更深层次的文化内涵,探索更科学、更有效的传承方式,让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在民族团结的层面,此次活动更是发挥了积极而重要的作用。中华民族是一个大家庭,各民族在交流、交往、交融中共同创造了灿烂的中华文化。松嫩平原上各民族共同生活、相互学习、彼此交融,形成了独特的民族文化生态。此次活动以“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为主题,通过文化的交流与对话,进一步增进了各民族之间的了解与信任,强化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当不同民族的学者与当地民众共同探讨文化传承与发展时,他们不仅在分享知识与经验,更是在传递团结与友爱的精神。这种精神,如同纽带,将各民族紧紧联系在一起,共同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此次活动由前郭县民族团结进步促进会、松原市蒙古族文化遗产保护协会、松原市蒙古族博文化研究会三家社团联合多所院校共同组织,这一模式本身就具有创新性与示范意义。它打破了地域、学科、民族的界限,实现了多方资源的整合与共享。
社团作为连接政府、高校与民众的桥梁,在文化传承与民族团结工作中发挥着独特的作用。它们扎根于基层,了解民众的需求与文化特色;与高校合作,能够引入先进的学术理念与研究方法。这种多方合作的模式,为文化传承与民族团结工作提供了新的思路与方法,有望在更多地区得到推广与应用。
展望未来,此次活动所产生的影响将持续发酵。专家学者们提出的宝贵意见,将在当地的文化建设中逐步得到落实,推动松嫩平原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非遗项目的展示与传承,将培养出更多的文化传承人,让传统文化在代际传递中生生不息。而民族团结的种子,也将在文化交流的土壤中生根发芽,绽放出绚丽的花朵。我们有理由相信,此次活动将成为松嫩平原文化发展与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新起点,为当地乃至全国的文化建设与民族团结工作提供有益的借鉴。

在此,我们要向远道而来的专家学者们致以最诚挚的感谢。感谢你们用专业的知识与敏锐的视角,为松嫩平原文化的发展指明方向;感谢你们用热情与真诚,为民族团结注入温暖与力量。你们的到来,不仅是对松嫩平原文化的认可与支持,更是对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的积极贡献
。同时,我们也衷心祝愿此次活动取得圆满成功,期待它能够成为文化传承与民族团结的典范,激励更多的人投身到文化保护与民族团结的伟大事业中,共同谱写中华民族繁荣发展的新篇章。

大连有声文艺,是继徐丽创办《朗读者》读书会(又名:松嫩流域朗诵团)之后又创刊的有声文学媒体。大连有声文艺,就是把精品文学变成好声音。每一个文字,不仅仅是文字,而是有血有肉,有情有爱,有思想的精灵。每段文字都是通过深思熟虑的结晶,更是对文学艺术和生命的敬畏。2021年4月9日,徐丽文学自媒体《大连有声文艺》应运而生,随之得到松原文化界和多个城市众多文朋师友纷纷投稿。可见广大读者对声音艺术的追求和心理渴望。文学艺术永远为广大读者服务。植根于生活土壤的文学精品,经过原创作者再次提炼,又经过好声音的录音诵读,为文字进行二次创作和提升。喧嚣的红尘,浮躁的世界,好声音的魅力和穿透力能为读者奉上听觉的文化盛宴。
之所以取名“大连”,寓意:大连在东北三省,无论是从经济还是文化等多角度,都是名列前茅的海滨城市,而且覆盖率很广,能带动文学艺术齐飞并进。让精品文学得到广泛的传播。“有声”就是把文字变成好声音。“文艺”就是文学艺术。组合起来就是“大连有声文艺”。
大连有声文艺编辑部
文学顾问:李明军
艺术顾问:沈树立
艺术指导:吕东飞
配乐指导:贾兴旺
文艺评论:姚宗希
总编:徐丽
收稿:丽子
审核:北方二丫
编辑:北方的云
执行总编:林海丽子
大连有声文艺总编徐丽女士,有偿为各企事业单位、各大餐饮、美业、洗浴、企业家,撰写创业经历和企业背景,以及人生自传。编辑部收集优秀的文学作品。思想性、艺术性都非常精彩的文学作品,可用好声音演绎。投稿微信:林海丽子150438727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