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家门前的那条渠
文/季加宝
我的家乡济源市,流传着两个闻名遐迩的故事。其中,一个是享誉华夏的神话故事——《愚公移山》;另一个便是真实的历史故事——“引沁济蠎”工程(又名“愚公渠”)。
愚公渠,是继林县红旗渠之后,河南省山区水利发展史上的又一座里程碑。它沿沁河峡谷,穿太行山南麓,环王屋山东峰,贯北邙岭脊,总长达120公里,宛如一条巨龙横卧在太行、王屋山腰和北邙岭上。
这是一条人工渠,记录着先辈们用简陋的钢钎、铁锤,将一股清水引入万亩良田;这是一条引水渠,无私地滋润着玉川大地的每一寸肌肤,造福着济源、洛阳、焦作三市;这更是济源人民勤劳与智慧的结晶,是“咬定目标、苦干实干、锲而不舍、久久为功”新时代愚公移山精神的象征。
谈起修愚公渠的原因,那段峥嵘往事让人不堪回首。
济源山区丘陵区面积占全市面积的88%,由于水利基础薄弱,每遇干旱,不但庄稼减产甚至绝收,而且群众吃水非常困难。1959年至1960年,济源出现了历史上罕见的大旱。“旱魔”肆虐,使群众“引沁河之水,补蟒河之源”的呼声越来越强烈。1959年至1961年,济源曾两度开展引沁水利工程,但中途因种种原因而停工。
1965年5月起,济源再次出现了历史上罕见的旱灾,农作物严重减产甚至绝收。克井、思礼、承留、轵城、坡头等乡旱灾尤为严重,人畜吃水也极为困难。因干旱减产,济源由原来平均每年向国家售粮1300万公斤,一下子转为吃国家统销粮1025万公斤。这使当时的济源县委、县政府更加深刻地认识到,要想彻底改变农业生产条件,就必须全面贯彻中央大、中、小工程相结合的水利建设方针,兴建骨干工程,打破农田水利建设的瓶颈。
于是,济源人民在县委、县政府的带领下,从1965年12月至1966年7月,单独完成渠首至蟒河口30.35公里的总干渠一期工程建设任务,于1966年8月至1975年12月,与焦作市孟县(今孟州市)人民携手同心,历时近10年,共同完成了引沁济蠎一期工程的建成通水。
那是一个革命的年代,处处弥漫着战斗的豪情。“我去!”“让我去!”“我上!”“让我上!”“好铁打钉,好汉当兵,好男儿要在引沁济蠎工地成英雄”……10年时间,引沁济蠎工地上出现了万人大会战的壮观场面,夫妻、父子、兄弟并肩作战的情况屡见不鲜。“下定决心,不怕牺牲,排除万难,争取胜利”“毫不利己,专门利人”“完全彻底为人民服务”……一句句感天震地的口号响彻施工现场。
修渠开始前,有的干部把积蓄拿出来,有的群众把老衣卖了,把准备做棺材的木料卖了,来支援引沁渠。特别是总干渠建设过程中,济孟两县人民利用简陋设备累计为工地生产水泥6140吨,加工炸药942吨,烧制白灰6.11万吨,编制抬筐数十万个,修造工具20余万件,筹兑粮食860万公斤(不含民工自带口粮),捐献木料、铁件、工具等不计其数。
终于,10年时间,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依靠人民群众的聪明才智,以及蚂蚁啃骨的韧劲、老牛爬坡的干劲,一钎钎、一镐镐、一寸寸、一段段,在这崇山峻岭间建成了一条“人工天河”——愚公渠。
它的建立,制服了千年旱魔,润泽了万顷良田,驱走了贫苦和眼泪,带来了丰收和富裕。这10年的艰苦岁月,济孟两县人民付出了巨大的代价与牺牲!先后有62名民工为之献出了宝贵的生命,199名民工致残。其中,为工程建设捐躯的62人中,年龄最大的42岁,最小的只有17岁,另外还有3位女性。那个年代,没有专家,没有材料,没有机械设备,有的只是钢铁般的意志和骨子里那股愚公移山精神。
2005年,在毛泽东的《愚公移山》发表60周年之际,为铭记历史、激励后人,向世人展示先辈们壮怀激烈、英勇无畏的精神,重新审视、认知、理解、探索和大力弘扬愚公移山精神,济源市委、市政府决定把引沁济蠎渠济源段正式更名为愚公渠。
农历乙巳蛇年季春,再次来到愚公渠上的沁龙峡,伫立于观景台上,俯瞰脚下,愚公渠的那泓碧水,奔流不息。行走穿越在明暗相间的隧洞之间,触摸渠壁上刀劈斧凿留下的印迹,仰望挺立高峻的峭壁断岩,这一切仿佛看到了当年千军万马战太行的壮观场面,仿佛听到了新时代愚公传人改造家园的铮铮誓言。这一刻,缕缕春风翻过太行山的脊梁,崖壁斑驳,诉说着愚公渠沧桑的过往;草木葱茏,绿意流淌,寄予着新一代愚公人的殷殷希望。
岂曰无碑,山河为碑;何需留名,人心即名。岁月可以风化坚硬的太行山石,但风化不掉伟大的精神。渠水奔流不息,精神永续传承,作为21世纪新时代年轻人,当大力弘扬愚公移山精神,攻坚克难,共同建设美好家园。
作者简介:
季加宝,河南济源人,济源市作协会员,在《中国妇女报》《新消息报》《河南法制报》、“济源文学”等报刊、杂志、微信公众号发表文章百余篇。荣获“愚公杯”全国文学征文大赛二等奖、“中国梦·劳动美——新时代 新征程 新悦读”职工征文比赛三等奖等奖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