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赋能麦田:优质高产小麦品种培育与农民增收稳产路径探析
——聚焦“齐鲁粮仓”与全国小麦产业高质量发展
**引言**
小满时节,麦浪翻滚。在山东省邹平市长山八方家庭生态农场的2000亩麦田里,一场关于小麦高产与品质的“田间擂台”正在上演。这场擂台背后,折射出中国小麦产业从“靠天吃饭”到“科技赋能”的深刻变革。2024年,中国粮食产量突破1.4万亿斤,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超过63%,而小麦作为重要口粮,其品种创新与种植技术革新成为保障粮食安全、推动农民增收的核心引擎。本文以优质高产小麦品种培育为主线,探讨科技如何为麦田注入新活力,助力乡村振兴。
一、优质高产小麦品种的突破性创新**
**1. 基因技术与抗病育种的协同推进**
近年来,我国在小麦抗病育种领域取得显著进展。以江苏里下河地区农业科学研究所为例,其通过分子育种技术聚合多个抗赤霉病基因(Fhb1、Fhb-2DL等)与抗白粉病基因(Pm21),成功培育出“扬麦53”新品种。该品种在抗病性、产量和品质上实现协同提升,2025年通过国家审定并入选推广目录,预计秋播面积达6万亩。类似技术路径的“扬麦33”已在长江中下游麦区推广,有效控制赤霉病危害。
2. 高产广适品种的迭代升级**
山东省作为小麦育种强省,从“济麦22”“济麦44”到“鲁研951”,品种不断更新。2024年,“鲁研951”以亩产890.1公斤摘得山东小麦高产竞赛桂冠,推广面积超150万亩。潍坊市自主培育的“潍麦16”更以892.52公斤的亩产刷新当地纪录,成为河北、山西等地的主推品种。这些品种兼具抗倒伏、抗寒、节水等特性,适应不同生态条件,为农民稳产提供保障。
3. 品质与市场需求的精准对接**
随着消费升级,优质强筋小麦需求激增。山东省农科院育成的“济麦44”因加工品质优异,成为替代进口强筋麦的主力品种。潍坊菲达种业通过“潍麦”“菲达”系列品种,构建“品种研发+精深加工+品牌营销”全产业链模式,带动农户亩均增收超2000元,实现从“高产”到“高效”的跨越。
二、技术配套与农艺融合:从实验室到田间的转化**
**1. 水肥一体化与精准管理**
华北地区推广的喷灌水肥一体化技术,将灌溉与施肥同步进行,示范区单产和水分利用率提高10%以上。例如,邢台宁晋千亩示范区通过智慧变量喷灌技术,实现节水25%、节肥18%、增产15%。邹平市夏玉富合作社采用适期晚播、宽幅匀播等技术,使“鲁研951”亩穗数达60万穗,穗粒数增加5-6粒。
2. 全程机械化与智能化应用**
从播种到收获,机械化技术大幅提升效率。安徽阜阳利用植保无人机撒施返青肥,单机日作业量达120亩;河北磁县通过农业植保机喷施叶面肥,应对“倒春寒”灾害。此外,智能化监测系统实时分析墒情、苗情,指导农民分类追肥、防病,确保管理精准到位。
3. 绿色防控与生态种植**
病虫害防控方面,化学调控与生物防治结合成为趋势。旺长麦田喷施矮壮素控制株高,扬花期喷施磷酸二氢钾预防干热风。三亚探索“菜+稻+绿肥”轮作模式,既减少土地闲置,又通过绿肥还田提升地力,实现亩均增收2000元。
三、政策护航与产业链延伸:农民增收的多元路径**
**1. 科技服务下沉与示范推广**
山东省开展“万人下乡·稳粮保供”行动,组织1.8万名农技人员深入田间,构建“专家+示范基地+示范户”三级推广网络。河北省成立137个科技服务团,通过“云课堂”为农户提供实时指导。此类服务模式有效缩短技术落地周期,提升农民种植效益。
2. 良种补贴与市场对接**
国家通过良种补贴、高产竞赛等政策激励品种推广。2025年,“鲁研951”“扬麦53”等品种被列入省级和国家级推广目录,农民购种成本降低10%-15%。同时,龙头企业与合作社签订订单种植协议,保障优质麦溢价收购。例如,菲达种业与河北、山西企业合作推广“潍麦16”,形成产销一体化链条。
**3. 三产融合与品牌赋能**
产业链延伸为农民创造增值空间。潍坊市推动小麦“从田间到餐桌”的全产业链开发,发展面粉加工、烘焙食品等产业,提升附加值。此外,乡村旅游与麦田景观结合,如四川乐山汤家坝村通过特色作物种植吸引游客,带动农民多元增收。
四、挑战与展望:迈向小麦产业高质量发展**
尽管成就显著,我国小麦产业仍面临种质资源利用不足、育种技术融合度低等挑战。未来需从三方面发力:
1. **强化种质资源库建设**:加快核心种质基因挖掘,培育适应盐碱地、抗旱节水的新品种;
2. **推动生物技术与常规育种深度融合**:扩大基因编辑、全基因组选择等技术的应用规模,突破“同质化”瓶颈;
3. **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通过数字农业、智慧农田建设,实现“藏粮于技”,同时完善保险、金融支持机制,抵御市场与自然风险。
结语**
从“济麦22”到“扬麦53”,从传统耕作到智慧农田,中国小麦产业正以科技为笔,在广袤田野书写丰收答卷。2025年,随着“鲁研951”“潍麦16”等品种的推广,以及水肥一体化、无人机植保等技术的普及,农民亩均增收超500元的目标逐渐成为现实。这场麦田里的科技革命,不仅筑牢了“齐鲁粮仓”,更为全国粮食安全与乡村振兴提供了可复制的样板。未来,唯有持续创新、多方协同,方能确保每一株麦穗都承载着农民的希望,丰盈大国粮仓。
(字数:约2000字)
**参考文献**
编辑简介
张社强(罡强)笔名:了凡。河南省虞城县信用社职工,文学爱好者。都市头条认证编辑,中国新时代认证诗人,高级文创师。商丘市作协会员。虞闻天下编辑部编缉。中华诗学会会员。第九届半朵中文网签约作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