枣树的品格
文/刘刚
有一种习惯叫熟视无睹,或者叫熟不讲理,也许这是我这个枣乡人疏于写枣树的一种借口。当年我曾在金丝小枣核心产区的乡镇工作过一段时间,而今离开二十多年了,尽管也曾多次回到枣林里看看,但是为枣树写下的文字却很少。其实细论起来也并非审美疲劳,中间写过一些诗歌,只是半途被我悄悄拿下了,究其原因是感觉到我的文字似乎还欠缺了什么,总想把思绪酿得更久一些。时至今年与文友们枣林之行归来之后,那一株株枣树在我的眼里不再熟视无睹,而是变成了一个个鲜活的、具有独到品格的生命,思维的脉络渐渐清晰,这让我有了一种不得不写的冲动。
我老家在枣乡的南部区域,枣树并不多。记得小时候在村子里有一个小小风俗,别人家的桃子不可碰,但枣儿可以摘着吃。村里村外零零散散就那么几十棵枣树,每年临近农历七月十五,孩子们就开始惦记起来,哪棵树上的枣儿甜,哪棵树上的枣儿脆,哪棵树上的枣儿红了一半,哪棵树在别人院子里摘不到。孩子们摘枣儿吃,似乎是天经地义的事,大人们从不计较。可是到读高中的时候才知道那都不算什么,枣树原来可以铺天盖地随处可见。朱集镇的同学告诉我,他们那里家家有几百棵枣树,不像南边乡镇的小子们,整天拿吃枣儿当个事情说。后来因工作变动到了朱集,第一天去报到时,我这个乐陵人居然被枣树林子震撼到了。当时是冬季,枣树早早落光了叶子,一棵棵、一排排、一片片,直楞楞伫在田地里。我骑着单车一路穿行在枣林,总也望不到边。那时有个说法,不到北京不知道官小,不到广州不知道钱少,我觉得还要加一句,不到朱集不知道自己见得枣树少。
当年由于工作原因常到村子里去,村子都藏在枣林里,过了一片枣林又一片枣林,差不多的路口,差不多的树,所以要不停地问路。后来不得不提前做功课,出门前问明白哪几个村相邻,去往目的地需要过几个路口、拐几个弯。以至于曾仿着鲁迅先生的语气写过半首诗,“我家院子有两棵树/‘一株是枣树/还有一株也是枣树’/我家村外有条条路/左边是枣树/右边也是枣树/我家农村有片片林/十万亩是枣林/还有十万亩也是枣林……”
枣乡的百姓性格直爽,像枣木杠子一样不打弯;枣乡的百姓民风淳朴,极少打官司闹纠纷,就算有点争执,念叨念叨就能调解下去。我曾写过一篇报导发在省报上,题目就是“枣农不打枣官司”。有一回省里来人调研,领导让我汇报民间纠纷情况。当听到这里平均每年不足二十起民事纠纷时,都觉得不可思议,接连追问了好多遍。枣乡的枣树多,但不代表枣树不值钱。当时的三间堂乡尚未并入朱集镇,我调取的统计数字是全镇每年收获9万吨干枣,95%以上销往外地,“树下吨粮田、树上三千元”的说法并非夸张。所以那时的枣树是当地百姓的主要经济来源,人们对自家的树打理得那叫一个紧,从枣树发芽到枣儿落杆,三天两头都要到枣树林子里忙活,尤其到了白露时节,一场大风或一场连阴雨,能揪起全镇人的心。
之所以枣农不打枣官司,一个主要原因是这里的民风好,在几十年、几百年乃至千年来,这里的百姓因枣树而相对富庶,正所谓“仓廪实而知礼节”。据《齐民要术》记载,“青州有乐氏枣,丰肌细核,膏多肥美,为天下第一。父老相传云,乐毅破齐时,从燕赍来所种也”,足见乐陵枣树种植历史之悠久。乾隆版《乐陵县志》记载“明洪武年间曾下诏书:栽种枣果,不论多少均无赋税。乐陵小枣生产得以发展迅猛,明万历十九年,知县王登庸教民树艺,劝民种枣。有过者课种枣,以赎愆,故邑多枣。”1989年,对枣树情有独钟的枣乡人开始年年为小枣过节,政府搭台,经贸唱戏。乐陵小枣迎来了黄金时代,全市枣树种植达千万株,枣粮间作面积发展到五十万亩。
位于枣林深处的百枣园,前身是集体林场,1992年辟为游览区,园内汇集国内知名枣树品种596个。园中显眼的位置有一巨型景观石,石上镌刻着“为而不争”四个红色大字。“为而不争”语出《道德经》,乃圣人之道。或许外地人会困惑于这座石刻与枣树的关系,而枣乡人大多能一一道来:“枣树叶不争春、花不争艳、根不争地、冠不争天”。枣树在谷雨时节萌芽,其时已过万木回春、百花争艳的节气,是为叶不争春;芒种前后枣树开花,其色其状如米粒,金黄色里暗带绿意,几近与叶混为一体,是为花不争艳;枣树根部较小,占地仅如斗大面积,所谓“斗地打担粮”,也正因如此才能枣林间作,是为根不争地。乐陵金丝小枣,名为小枣,其树冠也小,有枝的地方便能结枣,是为冠不争天。枣树虽不争,却不曾缺失了作为,它的不争是把更多的阳光、更多的土壤让给了树下的庄稼,而自己老实得像咱庄稼人,该开花就开花,该结果就结果,产出的价值远超过其所求、所取,这就是它的“为”,它用“为而不争”完美诠释了圣人之道,也许只有土生土长的枣乡人更能从枣树身上悟得透这种品格。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乐陵这片宜居、宜耕的热土,养育了这里勤劳、善良、淳朴的人民,养育了这里践行圣人之道的金丝小枣。至于是人感化了树还是树感动了人,这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这里的人与树相依相助,度过了灾荒,度过了战乱,度过了家园重建,迎来盛世中华的新时代。枣树,旱也收、涝也收,在过去那些灾荒年代粮食歉收时,小枣能充饥、能补充营养;枣林,沐风傲雪、刚毅倔犟,在抗日战争时期充当起掩护抗日军民的“青纱帐”;和平建设时期,枣树变身成老百姓的“钱袋子”,让人们生活得更加富裕;小康社会的今天,枣林又变成了旅游胜地、健身乐园。而世世代代生于斯、长于斯的枣乡人民,他们与枣树一起,守土有责,守土尽责,老实本分,为而不争。这一圣人之道,究竟是枣树的品格还是枣乡人的品格?也许本来就是融为一体的呢。
在枣花盛开的季节,我们来了,如同拜会一群久违的老友,无须更多的寒暄与惊讶,聚与不聚情感依旧。枣林的空气依旧那么沁人心脾,枣花香阵依旧芬芳四溢。“小院林深酒亦香,仨瓜俩枣话犹长。”“问谁染就万千红,汗洒林间谈笑中。”“米粒芳华亦有华,荒坡田垄可为家。”……温一温当年那些不甚满意的诗句,走一走当年那些让我“头疼”的林荫小径,瞅一瞅眼前枣花们含苞待放的小样儿,嗅一嗅活力无限的米粒芳华,品一品为而不争的圣人之道,让思绪在林海里飞扬、在脑海里跳跃,把枣乡人的身影融入千年枣林,把千年枣林融入我心有所感的文字里。
【作者简介】
刘刚,1969年出生,汉族,法学本科学历,现供职于乐陵市人民法院,系德州市作家协会会员,山东省作家协会会员,中华诗词学会会员,山东诗词学会会员,曾兼任乐陵市作协主席和《乐陵文艺》总编。先后在《中华诗词》《山东文学》《诗潮》等正式文学期刊发表诗词27首,在正式出版合集诗集中收录作品49首,在《中国诗词年鉴2012》收录作品2首。另在《昆仑诗词》《上海诗词》《鲁北文学》《红山诗词》等省市协会刊物发表诗歌150余首,《德州作家作品精选》收录作品7首。在《北社集》《中华诗人千家诗》《中华诗人一百家》等出版物收录诗词140余首。在本地报刊及专业诗词平台《小楼听雨》《云帆诗友会》《诗词千家》等发表近300首。个人在工作和文学中荣获省级、德州市级荣誉、表彰、奖励30余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