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记:茶吗吗本名李友芬,在茶界深耕五十余载,茶界同仁皆以"茶吗吗"相称。
滇西群山深处,一盏铜壶在柴火上低吟。茶吗吗李友芬的银发映着跳动的火苗,如茶汤表面浮动的金圈。她常说:"制茶人的手要像大山里的晨雾,既要托得住三春灵芽,也要留得住千年茶魂。"这双手,自1977年握住第一把茶青起,便再未放下过对茶的执念。

茶吗吗生于上世纪五十年代,红旗漫卷的岁月赋予那代人特有的精神底色......
初识茶性
在腾冲红茶厂初建的红土坡上,23岁的李友芬拜师屠宪章门下。老师傅教她观叶知火候:"杀青要似太极推手,柔中带刚。"晨雾未散时,她随昌宁技师杨文高入山采茶,学辨"一芽二叶"的黄金比例,看茶青在竹匾上舒展如敦煌飞天的水袖。1978年赴云南农学院,沈伯华教授以《茶经》开篇:"茶者,南方之嘉木也。"从此,茶道精魂便融进了她的血脉。

在南部山区推广初制技术时,她将《大观茶论》中的"蒸芽必熟,去膏必尽"刻成蜡版教材。华侨学员惊叹:"这筛茶手法,竟与宋代《北苑别录》记载的'分轻黄'之法暗合。"1984年主持建设立式风送生产线时,她特意在机械进料口雕上"青龙汲水"纹样,让现代工艺与传统祥瑞相映成趣。
"用志不分,乃凝于神。"茶吗吗把毕生的精力依存在了这片片青叶之上。
茶禅一味
茶吗吗在任质检科长时,她以明《茶疏》为鉴,独创"三时三品"检验法:寅时验其形,午时审其香,戌时品其韵。1993年率队参加春城茶会,她效法古人"斗茶"遗风,以"九曲红梅"冲泡法呈献腾冲红茶,茶汤在青瓷盏中流转如敦煌壁画里的飞天绶带,一举斩获三百吨订单。

世纪之交改制浪潮中,她以《茶录》"茶道即人道"为念,将下岗茶工组织成"古茶树守护队"。在修缮封氏老宅时,发现光绪年间的茶饼竟用《周易》卦象标注批次,遂将"天行健"精神注入新品研发,创出"凤山绿"系列,茶汤中自然飘逸出一股乾坤清气。
茶妈妈不仅忙碌着茶产业的发展,更以赤子之心投身公益事业。百忙中组织"老兵茶话会"抚慰卫国英魂,发起"古建守护队"留存历史文脉,创办"爱心茶学堂"等,这位银发党员坚守着不忘初心的信念,用实际行动谱写着新时代的奉献之歌。
“岁月在焙制中褪尽青涩,芳华以凝成琥珀茶汤,”茶吗吗依旧如常为茶园的发展忙碌着。
茗心传灯
年逾古稀的茶吗吗仍保持着巡园的习惯。晨雾氤氲中她轻抚着上世纪亲手栽种的茶树,虬结的枝干在雾气中勾勒出"茶"字篆纹;半个世纪的揉捻时光,将一万八千道茶香沁入她的掌纹,又从那些斑驳的褶皱里,流淌进"红旗茶厂"到"绮罗红茶"的岁月长河。而她始终恪守着茶人的本分——让每片茶叶都凝着这方山水的精魂,让每盏茶汤都漾着千年茶道的光芒。

"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如今她如同茶山的一片老叶,在岁月的水汽中慢慢舒展,青涩已化为从容,生命的脉络愈发清晰,而她的身影仍在茶垄间移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