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中国作家网
在宁夏文学的星河中,一部以百年山乡变迁为经纬、以陇山塬儿女命运为脉络的长篇小说《陇山塬》,正以其深沉的乡土情怀与磅礴的时代精神,成为当代西部文学的一部特色文学。宁夏文联主席、作协主席郭文斌先生曾评价:“这部作品不仅是对家乡山水、人情世故的深情描绘,更是对西部文化的致敬。”它以细腻笔触勾勒出黄土地的筋骨与温度,以文学的力量为乡村振兴与文化传承写下注脚。
2024年6月20日第三十届北京国际图书博览会(北京汇文书联主持直播)
乡土肌理中的文化密码:民俗与风物的史诗性书写
《陇山塬》如同一部流动的民俗志,将宁夏南部山区的文化基因镌刻于文字之间。作者张少强以“太爷爷”建堡防匪的细节,还原了黄土高原上“堡墙高三丈五尺,墙基宽一丈五尺”的古堡群落,这些承载着历史记忆的建筑,如今已成为乡村文化的独特符号。书中对“二毛皮”制作工艺的详述——从“检查皮张、浸泡、刮肉里”到“水闷、第二次刮肉里”,不仅展现了传统手艺的精湛,更隐喻着劳动人民在苦难中淬炼出的生存智慧。
婚丧嫁娶、宴席菜单、待客礼节……这些看似琐碎的日常生活,在作者笔下化作文化传承的密码。正如郭文斌所言,作品“以文学重构故乡”,让读者在字里行间触摸到西部乡土的肌理,感受到文化根脉的绵延。

2025年5月24日,第二十一届中国(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
命运浮沉中的精神图谱:个体与时代的共振
小说以赵家兄弟的命运轨迹为主线,折射出百年山乡的沧桑巨变。哥哥赵志福作为裁缝,在市场经济浪潮中坚守传统手艺,却因“一顿饭吃空两三个月收入”的困局,揭示了传统行业在现代化进程中的阵痛;弟弟赵志强高考失利后,从农民工逆袭为记者、作家,其“边打工边学习”的奋斗史,恰是新时代“知识改变命运”的缩影。
书中对“打虎拍蝇”后吏治清明的描写,以及“农村成为民俗旅游文化村”的愿景,既是对时代脉搏的精准把握,也传递出对乡村振兴的深切期待。郭文斌指出,作品“深刻展示了普通人在历史进程中的艰难曲折”,这种个体命运与时代洪流的共振,赋予小说以史诗般的厚重感。

2024年度出版发展年度盛典“全球影响力华语作品”奖(国家一级编剧白家麟中)
文化自觉中的精神原乡:从“逃离”到“回归”的乡土叙事
《陇山塬》超越了传统乡土文学“伤痕叙事”的窠臼,以“回故乡就是追忆往昔”的情感逻辑,构建起精神原乡的坐标系。赵志强在都市功成名就后,仍对“黄土地上成长起来的人”的身份充满认同,这种“根性意识”与郭文斌所倡导的“文化自觉”不谋而合。
小说中“耕读传家”的家训、“砸锅卖铁也要供娃娃上学”的执着,揭示了西部人民对教育的信仰,也映照出当代乡村“只要有思路、有点子,年收入超六位数”的转型可能。这种从“逃离乡土”到“重构乡土”的叙事转向,为乡村振兴提供了文化层面的启示。

2023年4月21日,全国文学作品著作权保护与开发平台启动会首批签约论坛会(中作协副主席、书记处书记邱桦栋出席会议)

作者张少强(中右)与中作协副主席邱桦栋(中),新华网副总裁张芮宁(左二),中国作协权保办主任李晓东(右一),上海文交所副总裁宁江(左一),浙江数媒副总英欢超(中右二),数字版版负责人庄期俞(中左一)。
文学价值与社会意义的双重奏鸣
作为全国文学作品著作权保护与开发平台首批数字出版作品,《陇山塬》实现了从国际传播、数字运营到纸质出版的全链条突破,荣获“全球影响力华语作品奖”,并入选“新锐作家库”。其成功不仅在于文学层面的突破,更在于对西部乡村社会学的实证性贡献——书中对“古堡文化”“农牧种养方式”的记录,为地方文化研究提供了鲜活样本。湖
2024年3月18日,湖南益阳周立波《山乡巨变》的故乡,作者张少强因《陇山塬》入选全国文学平台新锐作家库首批入库作家。
郭文斌主席的推荐,恰是对这部作品文学价值与社会意义的双重肯定。它以乡土为镜,照见时代之光,既是一部西部山乡的百年变迁史,更是一曲文化传承与乡村振兴的交响诗。
《陇山塬》以文学的笔触,将黄土地的沧桑与希望熔铸成诗。它让我们看到,在乡村振兴的浪潮中,乡土不仅是地理意义上的故园,更是文化基因的载体、精神力量的源泉。正如郭文斌所言,这部作品“是对西部文化的致敬”,它以深沉的乡土情怀,为当代中国文学注入了一股清冽的黄土之风。

2025年4月15日,“出版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提质增效”研讨会暨国家出版数字(数据)资产交易服务平台上线启动仪式在京举办,《陇山塬》数字小说成功转化纸书出版在国家出版数字(数据)资产交易服务平台正式上线启动会上发布。

国家出版数字(数据)资产交易服务平台正式上线启动会大会现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