摊场
路边
摊场是宜兴陶瓷行业过去特殊的工种,简单说就是把矿原陶土摊开来晒干。过去采矿老板只管陶土开采,开采出来的陶土卖给窑场老板,然后由窑场老板雇佣黄泥船运到窑边泥场存放,因为没有足够的库房,矿泥只能露天堆放,要用时再行摊晒。
过去摊场是以塘来计算和称呼的,众所周知,陶土的使用不是单一的,而是根据不同陶器的大小厚薄将多种陶土按一定比例进行混合使用。摊场就是将混合好的陶土摊在场上晒干,并用榔头把块状陶土敲碎,然后过筛。筛子有粗有细,做大件陶器的陶土用粗目筛子,反之则用细目筛子。接下来是把这一组陶土粉加水踩踏,直至踩匀踩柔踩韧,踩好后的陶土叫成品陶土,可以送到工场里去给长头即制坯师傅做坯了。这踩泥的活叫埏(shān)塘,是与摊场连在一起的。过去规模小,按比例配成后的一组陶土叫做一塘泥,即筛细后堆起来尖顶高度达到一点八尺,这样大约有280-300斤。
摊场和埏塘是窑场最辛苦的活,所得的报酬也最低,民国中期每塘成品泥工资是36文,民国末年以米计算是三合,不足半斤。这个工资根本无法养家糊口,从业人员多为外地来的民工,他们在摊场埏塘的同时,还不得不再去寻找其他生活以补贴家用。
解放后政府积极发展生产扩大就业,特别是热火朝天的第一个社会主义建设高潮期,宜兴陶业多个生产合作社先后成立后,以塘为单位的摊场和以榔头粉碎的生产方式远远不适应生产发展的需要。1958年台山陶业合作社开始采用电力传动铁木结构石轮粉碎机和滚动筛来粉碎和筛细陶土,比原始的人力蓄力作业功效就提高十倍。后来丁蜀采矿场(宜兴陶瓷原料总厂前身)在白宕、万安和蠡墅成立了三个成品泥车间并采用锤式粉碎机,功效和规模均又有空前提高。
上世纪70年代中前期,我母亲来到在蠡墅的原料总厂三车间摊场。母亲念过初中,也做过代课老师,命运却安排文弱的她去拖板车。那时摊场用上了板车,每车四百斤,每塘两三吨,晒泥场每天可以摊晒二三十塘,当然这个“塘”就不是民国概念上的“塘”了。母亲和母亲的工友们总是天不亮就上班,用板耙扒用簸箕装,一车又一车从泥堆上拉来过磅,然后倒在场上摊晒。当然太大的块头也要用榔头敲,敲成不大于拳头即可。
夏天为了避热,凌晨三点便已开工,这样能赶在中昼毒日头前敲完。最怕的是阵雨,看见乌云翻滚,赶紧抢收。也有偶尔被突然的倾盆大雨淋成泥浆的,那要等到天晴了再晒,晒场不是水泥场,淋湿的陶土与泥场连在一起,处理起来比重新晒一场还麻烦。收场也是用板车,将晒干的泥料一车车送上卷扬机,然后由卷扬机送进库房高高堆起,以供下道工序粉碎机粉碎练泥。
那时我上丁山小学,每到暑假里,便经常和母亲一同起床,一同到车间帮着开工,虽然我的力量小,但总能帮一把吧,特别是上坡路上。工友阿姨说,有你这一推,可轻松多了,因为有时我也帮她们推一两把呢。因为那时许多年停止招工,好些阿姨和母亲一样一直叫临时工,虽然与正式工同工却不同酬,而且是日薪制。
作者简介:
路边,实名朱再平,江苏宜兴人,1959年生。20世纪80年代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学历。喜好文字,著作有小说集《陶女》、散文集《烟雨龙窑》、音韵集《现代汉语通用韵纂》。主编本有《悠悠岭下》《周济诗词集》《周济遗集》《宜兴武术》《阳羡风物》等。现为江苏省作家协会会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