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 朱海燕
朱海燕优秀新闻选之 || “春光号”迎艳阳起跑
导读:1994年11月26日侯月铁路建成通车,我前往采访报道。时任铁道部部长的韩杼滨对我说:“下个月随我一道去广州,广深准高速要运营了。对铁道部来说,这是一条重大消息。你现在可以着手准备,搜集资料,肯定会一炮打响的。”
那时,没有手机,也查不到百度,我只好搜集与高铁相关的一些资料。最不可遗漏的是邓小平1978年访问日本乘坐新干线高速列车的史料,这是最权威的历史背景,必须在消息中穿插进去。我想,深圳是小平同志划定的中国开放开放的特区,现代化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试验当然也包括中国的高速铁路试验,准高速的开行与小平的改革开放思想是一脉相承的。
12月21日到达深圳,在龙港宾馆住下后,我先拟定了一份消息的草稿,搭一个架子,等待新闻发生时,看看有什么鲜活生动的细节,再加进去。第二天上午,我在深圳车站的广场上,看见小平为深圳车站题写的站名,格外鲜红。我想有了,就是从记者的这个视角加入有关小平的背景材料,不唐突,且十分自然。

/深圳火车站(图片来源网络)/
通车仪式下午1点半举行,时间很短。会后便登车赶往广州。稿件也只能在列车上完成了。由于事先拟了一个草稿,800字左右的消息完成的十分从容。稿件定稿之际,恰好列车抵达广州。
此稿发表后,获当年广东省新闻一等奖,获产业报协会新闻一等奖。中国记协书记处书记,原《解放军报》总编辑杨子才说:“我是在广州读到这篇消息的,让我眼睛刷地一下亮了起来,多年不曾见到的好消息,终于出现了。”当年,产业报协会将此消息推荐参评中国新闻奖,初评时获得二等奖。一位评委说:“消息写了那么多领导,新闻应该把镜头对准普通群众。”这样,此消息与中新奖擦肩而过。
本报广州12月22日17时电(记者朱海燕)深圳,中国改革开放的试验区,今天自豪地进入铁路的准高速时代。
在如海的鲜花和昂扬的军乐声中,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邹家华,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广东省委书记谢非,铁道部部长韩杼滨、原铁道部部长李森茂与广东省省长朱森林为中国首列深圳至广州的准高速列车“春光号”开行剪彩。
车站大楼上邓小平手书的“深圳”二字,在艳阳的照耀下更显得鲜红苍劲。人们不会忘记,邓小平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为我国铁路的发展注入无尽的能源:1978年10月26日,他乘坐日本新干线上的“光——81号”特别快车时,感叹地说,就像风一样快,新干线推着我们跑,我们现在很需要跑。
如今,像风一样快的准高速列车终于在中国的大地上起跑。
会场上,“建成准高速一路凯歌一路平安,当好先行官一代宏业一代风流”的巨幅标语,揭示了中国铁路的重负 与艰辛;1876年,我国第一代铁路——淞沪铁路以24公里时速开行以来,到准高速每小时160公里,整整经历了118年;从1964年10月1日世界出现高速铁路到我国准高速铁路的诞生,其间相隔了30个春秋。
香港人民对准高速铁路的开通抱以极大的热情与关注。上午10时,几位从罗湖海关入境的香港人看到庆祝准高速铁路开通的大标语,忙向周围的人打听:“邓小平来了没有?”香港电视台的三位记者一入境,对本报记者说:“今天这消息把香港震了,到底会来多少记者,我们也不清楚。”
邹家华代表国务院表示祝贺说:“面对世界高速铁路迅猛发展趋势,铁道部选择条件适宜的广深线作为我国发展高速铁路的试验田,完全必要,非常及时。”
韩杼滨说:“广深准高速的开行,仅是一个好开头,它会拉来铁路真正的高速时代。”
14时20分,“春光号”以160公里的时速向前飞驰而去。我们一对表,15时27分抵达广州车站,其间共用1小时7分,比原来的运行时间缩短1个小时。

/1994年12月22日,经过三年设计,修建,广深准高速铁路正式通车运营。这是国务院副总理邹家华(右),铁道部部长韩抒滨(左)在通车典礼时,乘坐在准高速列车上。/

朱海燕,安徽利辛人,1976年入伍,在铁道兵七师任战士、排长、副指导员、师政治部文化干事。
1983年调《铁道兵》报,1984年2月调《人民铁道》报任记者、首席记者、主任记者。1998年任《中国铁道建筑报》总编辑、社长兼总编辑,高级记者。2010年3月调铁道部工程管理中心任正局级副主任,专司铁路建设报告文学的写作。
第六届范长江新闻奖获奖者,是全国宣传系统“四个一批”人才,中国新闻出版界领军人物,中央直接掌握和联系的高级专家。八次获中国新闻奖,九十多次获省部级新闻一、二等奖,长篇报告文学《北方有战火》获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出版各类作品集四十部,总字数2000万字。享受国务院津贴待遇,系中国作家协会会员。
编辑:乐在其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