溥畹简介勘误(補)
傅济生
溥畹何许人也?据《佛教大词典》记载如图:
溥畹

摘自:佛学大词典
清代僧。生卒年不详。昆山人,俗姓顾。字兰谷(明季诸生)。世祖顺治(1644~1661)初年,渐行入滇,屡经变乱(国变),遂隐居潜修。至康熙年间,德誉广被,四众皈服,乃于昆明造法界、报国二寺,聚徒讲说。其学渊博◇淹贯佛儒◇撰有金刚经心印疏、楞严经宝镜疏等。复擅长诗书,有诗集、墨宝传世。
据《续云南通志》记载:“《楞伽经宝镜疏》一书乃是清代名僧溥畹对《楞伽经》的解释。《楞伽经》,全名《楞伽阿跋多罗宝经》。是大乘佛法中综合了‘虚妄唯识系’及‘真常唯心系’之重要经典,亦即说明唯心、如来藏及阿赖耶识之教义。属于如来藏学派,与《解深密经》同为论述唯识思想的重要经典。

(360百科)明清时期经考试录取而进入府、州、县各级学校学习的生员。生员有增生、附生、廪生、例生等,统称诸生。顾炎武《书吴潘二子事》:"当国变后,年皆二十以上,并弃其诸生,以诗文自豪。"
国变 基本释义 1.国家的变故、动乱。《管子·小匡》:“今夫商羣萃而州处,观凶飢,审国变,察其四时,而监其乡之货,以知其市之贾。” 2.特指国家因政权更迭、改朝换代而发生的变乱。
由此可见溥畹在1644年(国变)是虚龄至少是二十一岁,生于1624年或更早。
顾炎武(1613.年-1682年),
董小宛(1624年-1651年),
冒辟疆(1611年—1693年)
《冒辟疆全集》第1293页《移居江南图诗》至第1326页《己未匿峰庐倡和诗》,此期间即丁巳(1677)年~己未1679年,冒辟疆已经移居江南不在如皋,且《全集》中也无诗社的记载。在《全集》第1309页有个释宗渭和冒辟疆《梅花倡和诗》五首,没有其他僧人的诗作。释宗渭, 清朝初年江南著名诗僧。生卒年及俗姓均已失考。字筠士,又字绀池,号芥山,又号芥舟,一号华亭船子,华亭人。工山水。诗有禅理。有《绀池小草》。
释宗渭大约公元1664年前后在世,少年时从大诗人宋琬学诗,中年后复游大学者尤侗之门。其诗讲究炼字炼句,讲究意境渲染。不用禅语而深含禅理,时名甚高。
由此可见所谓“溥畹十八岁加入冒辟疆的诗社”纯属子虚乌有,溥畹与冒辟疆和董小宛根本没有丝毫关系。
且说溥畹于1644年从昆山出发至1661年到达昆明市玉案山筇竹寺,四众皈服,並于昆明造法界、报国二寺,聚徒讲说。他主持兴建的法界寺,始建成于清康熙四十年(1701),坐落在风景秀丽的昆明市玉案山筇竹寺后,曾保留有康熙皇帝亲笔题书的“法界寺”3字和亲赠诗1首,以及御笔题书的《大藏经》6套;还存有云南巡抚石文晟,云贵总督贝和诺、尹继善,昆明进士、翰林院士赵士英等人分别为法界寺题写的牌匾,以及《新建法界寺御书楼记》、《御书“法界寺”敕赐“福清戒坛”记》、《法界寺雅集》等3块碑记。殿前左右两旁,新建钟楼鼓楼。竣工后,昆明进士、曾供职翰林院的赵士英,写有《新建法界寺御书楼记》。
康熙41年(1702),七十九岁高龄的溥畹云游北京,效学明初法天和尚谨见明太祖先例,请求谨见皇帝。康熙皇帝信奉佛教,听说云南和尚前来见驾,十分高兴,传旨接见溥畹,溥畹请求皇帝赐给寺名,康熙皇帝长于书法,当下亲书“法界寺”3字,又在一副黄绫上题诗相赠,还赐给御笔亲书的6套佛经。
昆明法界寺还存有云南巡抚石文晟,云贵总督贝和诺、尹继善,昆明进士、翰林院士赵士英等人分别为法界寺题写的牌匾。以及《新建法界寺御书楼记》(赵士英撰并正书,立于清康熙48年5月)《御书“法界寺”敕赐“福清戒坛”记》《法界寺雅集》等3块碑记。
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兰谷再次进京,遂留在北京,6年后(1728年)在京圆寂。溥畹约生于1624年或更早,享年105岁以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