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以死去就死去
文/陆忆敏
纸鹞在空中等待
丝线被风力折断
就摇晃身体
幼孩在阳台上渴望
在花园里奔跑
就抬脚迈出
旅行者在山上一脚
踏松
就随波而下
汽车开来不必躲闪
煤气未关不必起床
游向深海不必回头
可以死去就死去,一如
可以成功就成功
【诗歌赏析】:
主题与立意
这首诗以死亡为核心主题,打破了人们对死亡传统的恐惧和避讳态度 ,具有强烈的反叛精神。诗人并非鼓励人们去死亡,而是试图帮助读者消除对死亡的恐惧,以一种淡然、坦然的心态去重新认识和面对死亡,将死亡看作是生命的一部分,如同成功一样自然。它引导人们思考生与死的本质,理解生死是一个整体,从而以更豁达的态度对待生命历程中的各种境遇。
结构与形式
- 诗节与句式:诗歌在结构上较为规整,前四个诗节每个由三个小诗节组成,最后一个诗节只有两个小诗节。句式上富有特点,前三个诗节都采用“……在……就……”的句式,如“纸鹞在空中等待 / 丝线被风力折断 / 就摇晃身体”,营造出一种因果逻辑和叙述节奏;第四个诗节的每个小诗节都是“……不必……”的句式,像“汽车开来不必躲闪 / 煤气未关不必起床 / 游向深海不必回头” ,语气更加直接、决绝;最后一个诗节“可以……就……”的句式,即“可以死去就死去,一如 / 可以成功就成功”,简洁有力地总结全诗,深化主题。这种诗节群组之间统一又有变化的句式安排,使诗歌具有明显的节奏感和韵律感,总体节奏呈现为“缓—急—缓” 。
- 视角转换:视角运用上并不单一。前三节诗分别以“纸鹞”“幼孩”“旅行者”为主体,读者站在上帝视角旁观这些主体的经历;后两节诗主体被抽离,读者更容易产生代入感,直接去感受和思考诗人传达的关于生死的观念。
意象运用
- 纸鹞:诗的开篇以纸鹞为意象,纸鹞在空中自由飘荡,象征着生命的美好与灵动。而丝线被风力折断后纸鹞摇晃身体,寓意着生命失去控制走向终结,这里纸鹞的下坠就代表死亡,断线是死亡的原因,它接受了这一结局,体现出“可以死去就死去”的坦然。
- 幼孩:幼孩在阳台上渴望在花园里奔跑并抬脚迈出,象征着生命的本能欲望和对行动的冲动。这里代表着生命的活力与对未知的探索,从这个意象去理解“可以死去就死去”,意味着在生命的进程中,到了该做某事的时候就自然去做,不必因对死亡的恐惧而束缚自己的行动。
- 旅行者:旅行者在山上一脚踏松就随波而下,这个意象暗示了死亡往往具有不可抗拒性和意外性。就像旅行者的意外失足,人们在生活中随时随地都可能遭遇意外,面临死亡,说明死亡是一件平常的事情。
语言风格
- 口语化:诗歌语言具有口语化的特点,平淡直接,没有过多华丽的辞藻和复杂的修饰,如“纸鹞在空中等待”“汽车开来不必躲闪”等表述,简洁明了,通俗易懂,拉近了与读者的距离。
- 富有张力:尽管语言平淡,但却不失张力。比如在描述一些场景和表达观点时,虽用词简单却能给人强烈的冲击感。像“汽车开来不必躲闪”,从本能来讲人会躲避危险,但这里却打破常规,以一种看似荒诞的表述引发读者对生死态度的深层思考。
情感与思想传达
- 反传统的生死观:整首诗传达出一种反传统的生死观念,挑战了人们对死亡避之不及、恐惧万分的常态心理。通过一个个具体事例,诗人引导读者认识到死亡并非那么可怕,它和生活中的其他事情一样,是可能随时发生的,应该以平常心态去看待。
- 对生命的思考:在传达生死观的同时,也蕴含着对生命的思考。诗人认为在有限的生命里,不应被对死亡的恐惧所左右,而应勇敢地去追求、去行动,就像幼孩追随本能去奔跑一样。并且要明白生与死相互依存,如同成功与失败一样,都是生命旅程中的不同阶段,要以豁达、从容的态度去接纳生命的全部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