敲三角土
路边
我记得我的童年是在宜兴县城和高塍乡下度过,完全不知道窑场是怎么回事。1967年我去江西德安县桃源林场,林场打造了一座烧砖窑,窑门是䃠式拱形,拱形部分耐火砖呈内侧并列外侧有缝,外侧需要加经历过高温的陶瓷塞片,场部便发动大家分头去寻找陶器碎片,我也提个小竹篮跟了大人走村穿巷,但一整天下来谁也没能拾满菜篮。
三年后我第一次到丁山,走出车站便见到处是堆叠的缸天罐地,脚下满地是陶瓷碎片,非常惊讶,也非常震撼。后来我才知道,宜兴所以称为陶都,是因为有丁山,丁山是全国最大的陶瓷产区。那时我二年级,转上丁山汤渡小学,住精陶厂厂内。
精陶厂的产品非常精美,不仅内销,还通过广交会出口到国外,所以精陶厂的建设也红红火火。精陶厂要造新厂房,新食堂,还要铺新的厂内马路,所以精陶厂需要水泥地下面的石子垫料。石子需要花钱购买,而精陶厂烧成产品用的合钵却因破损废弃而扔得到处都是。合钵是耐火陶制品,现在的处理方式是粉碎后加入拉毛砖泥料增加刚性,是好东西。但那时没有这个观念,所以是当作垃圾的,如何处理垃圾,领导想出把废合钵敲碎后替代石子铺路。
那时母亲没有工作,便把敲碎合钵的活争取了来。敲碎的废合钵厂里称之为三角土,我们也就把这份工作叫做敲三角土。我放学后用板车在全厂捡拾废合钵,拖到某处集中堆放,我母亲便把它们一一敲成乒乓球大小的碎块。我那三岁的妹妹也趴在合钵堆上帮着敲,敲得浑身是灰像非洲人。那年夏天有次我把妹妹推到水龙头下,开着龙头帮她洗冷水浴,她高兴得手舞足蹈哈哈大笑,我也高兴得把她当洋娃娃玩耍,结果把她洗得第二天发高烧。害得我挨骂还要陪着母亲把她送到十里外的白泥采矿厂医务室去看病,既误工又费钱,亏大了。
后来废合钵敲完了,厂里又用汽车到其他日用陶瓷厂去拉来了废瓮废罐废缸爿让我们敲。我们把敲的三角土堆成长方梯形体,规规矩矩有棱有角,这样便于量方,因为我们的工资是以土方计算的。开学了,母亲给我报名钱,母亲说这是我自己挣的工资。“工资”两字总只有和大人相联,呵呵,居然我也能挣工资了,心里很自豪。
暑假里我把敲三角土和其他做的一些好人好事譬如帮工人阿姨送茶等写进了日记本,开学时被老师发现,老师让我在开学典礼上向全校师生作了讲读,我感到非常荣耀,从此对写日记后来是写作文不再感到难为,而且有所偏好。
作者简介:
路边,实名朱再平,江苏宜兴人,1959年生。20世纪80年代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学历。喜好文字,著作有小说集《陶女》、散文集《烟雨龙窑》、音韵集《现代汉语通用韵纂》。主编本有《悠悠岭下》《周济诗词集》《周济遗集》《宜兴武术》《阳羡风物》等。现为江苏省作家协会会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