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鹿原上话古今(四):狄寨原
白鹿原,古之名原,呈东南——西北走向,南靠秦岭,东有灞水从东、北径过,西有浐水流过。其形似舌,根在蓝田安村,尖位于灞桥区纺织城。
鲸鱼沟将白鹿原分成南北两半。北原原面平坦,海拔较高,最高处在蓝田孟村镇段家一带。从灞川上瞰,坡势颇为陡峭。南原坡势稍缓,海拔较低,坡形起伏,渐降至浐河上游各地。
北原今分别为灞桥区和蓝田孟村、安村镇所属。灞桥区原上以狄寨为中心,故亦称狄寨原。
说到狄寨名称来由,通常有两种说法:一说因春秋时此处因居有五胡中的狄人得名。据相关史籍记载,西汉武帝时置八大校尉,其中“长水校尉”即由居住白鹿原的狄人组成。长水即今狄寨镇南侧的荆峪沟。一说因相传宋天圣年间(约公元1023年),大将狄青征西夏时曾在此扎寨练兵,后遂名元帅驻地的村子为“狄寨”。狄寨镇周围有周旗寨、夏寨、张洪寨、鲍旗寨、南寨、上寨和北寨,据传皆为当年狄青率军驻扎时各营主将姓氏的旗号,车村则为司管车马粮草的营地。
第一说并不可信。五胡之说,来自于西晋匈奴、鲜卑、羯、氐、羌这五个少数民族。八王之乱后,这五族纷纷而起,建立政权,相互争战,纷纷扰扰。史称五胡乱华。而汉武帝所置长水校尉所领胡骑,是将归附的匈奴人编为骑队。这种说法将不同时代的说法混为一谈,属于因名生义,不可信。
至于说东晋南北朝时期,西域康、开、车、屈、狄等少数民族部落入关中聚居,遍及整个白鹿原,不限于狄寨原,亦不为名字来历。
侧如,大康村应原为康居国人所居,以国以姓,蓝田孟村康禾村也应得名于康族。而狄寨的南支白村,则是随国王姓氏“白”,唐白居易祖籍为下邽(渭南)北支白村,其弟白敏中自称祖籍西域康居国人。
因此,第二种说法相对可信。嘉庆《咸宁县志》记载说:狄青征西夏至此,曾掘井求水。井系活水,东西流,沥沥有声。雨多则泛溢,淹没禾稼。后建庙其上以禳之,庙名“真武庙”。
狄寨之所以出名,是因为它的集市。
宋代是中国商品经济高度繁荣时期,打破了唐代坊市分立的制度,乡村各地也纷纷出现了集市。狄寨原也不例外,当时的集市所在叫普贤镇。
明时狄寨镇名成市镇,为咸宁县八大镇之一。之所以如此,是因为白鹿原是经武关道连接东路山区和西安的交通要道之一,而从西安上原的第一站,就是狄寨。
清末民初,狄寨成了东路山区的土产山货和西安布匹百货彼此营运的集散中转地。运输车辆,除灞桥经行一部分外,多由此发往东南诸省市。1916年左右,商洛地区的富商,在此开设了“元兴祥”、“天兴号”等钱庄,镇街上百业兴旺,酒肆、饭铺、客舍、粟行、肉店以及药材、染房、小百货店遍开。狄寨周围的鲍旗寨、南枝村等“十八村”,西边二原子的江村、庞家等“官道七村”,南边荆峪沟的姚沟、杨沟等十几个村,北坡的唐家坪、王坡等十几个村以及西边蓝田的姚村、香村一带的村民,“三、六、九”定日赶集交易。狄寨镇当时有西安“小东关”的称誉,东西有镇城门楼,基部砖台,高一丈二尺,顶部三间高楼,五檩四椽,坚固高大,雄伟壮观。西城门楼的门楣上镌刻着“西通京兆”四个醒目的大字,大路就从城门楼中间穿过。
上个世纪二十年代,刘镇华围困西安城,紧接着关中地区遭遇大旱,民间大饥馑,狄寨镇随之衰落。随后抗战来临,日机轰炸,西安市一些居民暂避乡下,带来了对药物和百货的需要。同时布匹物价飞涨,乡间妇女不得已重新土法纺织。1944年,东关“荣庆生”药铺在此开设了分号“荣庆恒”。同时数十家商家从新筑、高陵等产棉地区贩棉,开店或摆摊出售,并且形成了棉花集市。不仅附近几十个村子受益,蓝田东原和长安南原一带的广大村民,甚至远道山区的过往客人,都在狄寨镇购买棉花和杂货药材等。于是狄寨集市贸易又一次恢复和兴旺起来。
共和国成立的50年代初,狄寨镇一度兴起了木材市场,蓝田一带的人,通过肩背、驮运,从山里运出了大量椽、檩、板、枋和木器家具,西安近郊以至高陵、咸阳等地村民都来购买盖房和婚丧需用的木材。后因国家政策调整而下市。六十年代停止集市交易。但在八十年代,集市交易重新恢复,而蓝田孟村的定日集市不再,当地居民也来此赶集。镇上的“三、六、九”集市延续到了今天。
狄寨镇的兴起,有赖于其连接西安和武关道的交通枢纽地位。而这条道路的兴起,则依赖于西汉定都长安城以及由此而来的对于狄寨原的正式开发。
秦献公六年(公元前379),设蓝田县,县治在今华胥和故京一带。《水经注》说,“霸水又北历蓝田川,径蓝田县北(注:按杨守敬《水经注疏》的说法, ‘北’字诸注家有分歧。朱谋㙔作 ‘也’,全祖望和赵一清作‘北’,戴良作‘东’,杨守敬赞同全和赵观奌)。《竹书纪年》,梁惠成王三年,秦子向命力蓝君,盖子向之故邑也。”这里的蓝田县,即蓝田县治。《水经注》明确指出,北周分县、移治之前的蓝田县治在县川,而不是白鹿原上。先秦子向封邑就在蓝田县治。当时包括狄寨原的整个白鹿原,都属于蓝田。
秦孝公十二年(前350),秦初以小邑为31县,割蓝田西北部置芷阳县。芷阳是先秦时,从蓝田西和北分割出去,并包含其他地区在内设置的古县。《长安图》说,“自骊山以西,皆芷阳县地”。其范围大致在浐水以东,蓝田以北,骊山以西,渭河以南的灞水两岸地区,大体同今西安市灞桥区对应,并包括临潼区一部分。
芷阳与蓝田的边界大体就是今天蓝田同灞桥区、临潼区的分界。北以郦山为界,西分界于白鹿原上。汉代《三秦记》和唐代《括地志》中记载,芷阳与蓝田西六里接界。这是的蓝田指蓝田故城。无论是华胥还是故京,其西六里处大致就是今蓝田和灞桥区的分界。
芷阳县治在今临潼区韩峪乡油王村一带,曾出土多带“芷”字文物,并战国秦芷阳县钱币铸造场。
芷阳县的设立,对于狄寨原的开发,应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汉文帝初,起陵狄寨原上,芷阳县改名霸陵县。七年又一度在薄太后陵南设南陵县,大体在今炮里一帶(康熙《咸宁志》)。
狄寨原汉代三陵的设立,正式促使了狄寨原的开发。窦后陵南有窦陵村,村民姓刘,其东、北面依次为有龙湾村、杏林坡、刘家坡、沟泉村等,村民也姓刘,当地人称转坡刘。即从窦陵村绕窦陵大半圈,原坡上下村民皆为姓刘,这应该是当初刘姓皇族专门留人在此处看护窦陵墓的。
薄太后陵以东鲍旗寨,原名薄姬寨,传说是薄太后守陵人的居所。原在薄太后陵墓的西北角,村民依崖而居,世代耕作的田地和祖先的坟茔至今仍在原址。清末白彦虎残杀汉人,孤悬陵区、地处偏僻的村民险遭屠村之祸,事后遂迁村到薄太后陵墓以东靠近狄寨镇的地方。
鲍旗寨村西北,薄太后陵东南,有寺庙名小村庙。据传本是汉薄太后南陵的祭庙,以后成为佛寺,又树起一座七层结构、高约丈五的铁塔,中空飞檐,气势雄伟,塔上置一口大铁钟,响时周围十里皆闻,人称 “铁塔寺”。据《咸宁县志》记载,清代每年春秋两次祭祀,其中包括对薄太后陵的祭扫。每逢国家大典,则诏遣京官承祭,每到清明则举行隆重仪式。后来祭扫仪式废弛,人们又在原址重建寺庙,举行祭祀,加以清明前后,周围扫墓祭祖的行人,络绎不绝,最后演变为小村庙附近每年一度的清明古会。
原来人们以为灞陵在凤凰嘴,考古发现,灞陵就是位于江阴村附近的江村大墓。二道原一带,江阴村杂姓最多,以姓颜、晏、严、贾、高为主,却无姓江和阴姓,颇令人迷惑不解。后来从江村坡根处挖掘出大量陶器残品及陶窑,人们才知道,江阴村最早因从江阴招募的陶工定居而成。这些陶工来此,为修建西汉三陵专门烧制陶器,从汉文帝即位开始动工,到窦后下葬为止,一共五十余载。陶工年纪已老,难以返回故里,故落脚于此,形成村庄。
另外,在蓝田孟村一带,在双水村发现了汉代的铁锄,在双柏树村发现了汉代的左字耧铧和铁齿轮。在黑坟村西南的汉代遗址出土了铁铧、铁犁等农具。孟村的成西坡,发现了竖穴墓道土洞墓数座,出土泥质灰陶罐、钫、灶、奁及五铢钱等,在中云村、姚村,也分别分布着《蓝田县志》分别称为“尖冢”和“方冢”的汉墓。北水磨村发现了西汉遗址,采集有绳纹筒瓦、条砖等。1978年暴露一窖藏坑,出土齿轮、“左”字镂铧、浚铧、犁铧、镰、锄、锛、铲、等铁器及秦“半两”、汉“五铢”钱币等。
以上说明,随着汉代对于包括狄寨原在内的白鹿原的开发,从西安经狄寨到蓝田的这条交通大道正式开通。
至于秦末汉高祖刘邦入关中,驻军灞上,则同狄寨原无关。《太平寰宇记》卷二五“雍州万年县”条有载:“灞岸在通化门东三十里,秦襄王葬于坂,谓之霸上。其城即秦穆公所筑,汉为县,在今县东北二十三里,灞水东岸,灞陵故城是也。东南至文帝陵十里。晋改为灞城,宇文周建德二年省,即此城也。”灞上在汉代灞桥以东,而非在狄寨原上。而秦时蓝田县城在蓝田华胥一带,刘邦偷逾蒉山后,战于蓝田,是直接从灞川进军,然后驻军灞桥东灞上的。关于灞上地址,辛德勇教授有关比较系统的论述,可以参考。
七国之乱时,周亚夫东征,初拟兵出函谷,但当其行至霸上时,却因顾虑在殽函谷道中遭吴王狙击,转而右出武关。灞上向南右转,明显是度过灞河,然后上狄寨原,经原上大道,过武关道讨伐齐楚的。
这条大道,随着唐代对于白鹿原的开发,固定下来。具体路线,就是经长安东门,过金花落(韩森寨的金华路),然后经今纺织城,渡浐河,上二道原,上八里坡,经狄寨和孟村,然后下原去蓝关古道。
从白鹿原北坡边沿一直到最南边荆峪沟口,依次为高家沟、江阴村、张桥村、潘村、赵家村、肖家村、庞家村、牛角尖村。其中,姜尹村、潘村、张家桥、李家村、栗家村、庞家洞、牛角尖,被称为官道七村。这个官道,可以追溯到唐代,这些村子村民虽然多是明清移民,但唐时管道上一定有不少村子。姜尹村的大桥沟,东起金星村崖畔,西接神峪寺沟,唐代曾是皇家御用水源。清代毕沅《关中胜迹图志》记载:“神谷中有涌泉,味甘洌,唐时以神策军禁守,日以骆驼运水大明宫,酝造御酒”。
位于狄寨南的麋鹿村,因李世民曾在此打猎而得名。元代筠溪观的碑记,此村尚称麋村。白鹿原上古产麋鹿。出土的西汉墓内麋角印章,以其角倒立而不倒为贵。民国初麋鹿乡公所驻此,民国九年(1920年)改为迷村。后人不查,因音生意,编出了西周平王追逐白鹿,白鹿在此迷路的传说。
玄奘法师圆寂后,初葬于狄寨原西坡面河的云经寺。云经寺位于湾子村。建于隋文帝开皇四年(公元584年),在隋唐时该寺院规模宏大(占地约百余亩)是佛教“临济宗”活动的道场,唐太宗李世民依“烘可为云,骑可为经,策可为寺”,遂定名为“云经寺”。唐高宗遵照玄奘“择山涧僻处安置,勿近宫寺”的遗言,初葬其于此。
“北登汉家陵,南望长安道”,“轩冕无枉顾,清川照我门”。唐代王昌龄就是白鹿原人,旧家位于狄寨原上,薄太后陵西北,面向浐水的二阶台地崖畔。
狄寨原因其悠久的历史,狄寨原上名人迭出。上述之外,还有以下诸人。
民国时“秦腔正宗”李正敏为狄寨张李村人。其唱腔称为“敏腔”,被梅兰芳誉为“西北的程砚秋”。
此外,秦腔名流凌光民、贺美丽、于福庆、赵集兴、和家彦、栗怀印都出于狄寨原之上。
当代作家陈忠实,长篇小说《白鹿原》,更使白鹿原闻名中外。他为灞桥区霸陵乡西蒋村人。
如此可见狄寨原文化底脉之丰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