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2年,佳木斯教育学院开启数学专科函授招生。那时,我国学历教育体系尚在逐步完善,许多专业仍处于筹备阶段。我所学的物理专业与数学学科关联紧密,出于对知识的强烈渴求,我毅然决定报考。
函授教育作为当时成人继续教育的重要途径,有着独特的学习模式。它以自学为主、面授为辅,既给予学员充分的自主学习空间,又能通过集中面授弥补自学中的不足。资料显示,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函授教育为大量因历史原因错失系统学习机会的在职人员,提供了宝贵的深造渠道,有效缓解了专业人才短缺的状况。
同江教育系统在此次招生中,共有13人被录取,其中男生10人,女生3人。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这个数字不算多,侧面反映出教育资源的有限——师资力量、教学设施、招生名额等都相对匮乏,大众接受高等教育或专业进修的机会十分难得。每年寒暑假,佳木斯教育学院都会组织面授课程,为学员搭建起面对面学习交流的平台。班主任于恩鸿老师治学严谨又和蔼可亲,无论是学习上的困惑,还是生活中的难题,他都给予我们细致入微的关怀与指导,成为我们求学路上的重要引路人。
在三年半的函授学习期间,我全身心投入到《高等代数》《解析几何》《函数图像分析》《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等核心课程的钻研中。函授学习高度依赖学员的自律能力,没有固定课堂的约束,一切都需要自我规划与坚持。我利用工作之余研读教材、消化面授内容,遇到疑难知识点,除了标注等待面授时请教老师,还会通过查阅有限的参考书籍寻求答案。
1983年,出于对知识的执着追求与自我提升的坚定信念,我又考取牡丹江师范学院数学本科函授,开启了长达五年的进阶学习之旅。同江共有六名同学一同踏上了这段求学之路。每个寒暑假,我们都会结伴而行,前往牡丹江东京城的学院或温春的牡丹江农校参加面授。那时佳木斯往返牡丹江的火车都是晚上运行,去面授和回家都要坐一宿的火车,有时买不到座位就得站着,从来没坐过卧铺,有时困得不行了,就爬到座位底下小睡一会儿。即便条件如此艰苦,我也一直克服困难坚持参加面授学习。
面授课堂堪称知识积累的黄金时段。授课教师凭借渊博学识,系统梳理教材重点难点,以深入浅出的讲解帮助学员突破学习瓶颈。课堂上,抽象的数学知识在教师的精彩阐释下变得通俗易懂,学员们全神贯注,奋笔疾书记录重点知识与解题思路,遇有困惑便积极与教师探讨交流。课后,同学间的互动交流同样成为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家常聚在一起分享学习心得、研讨疑难问题。班主任周健生老师十分关心学生的需求和困惑,及时给予我们必要的支持和鼓励。
面授结束后的自学同样充满挑战。白天忙于工作,晚间归家后还需兼顾家庭事务,完成作业往往需要耗费大量时间查阅资料、深入思考。我深知学习机会来之不易,这是提升自我的宝贵契机,因此始终保持勤勉,不敢有丝毫懈怠。五年的不懈努力,不仅拓宽了我的知识视野,积累了扎实的专业知识,更显著提升了专业素养,培养了自律精神、自主学习能力与时间管理能力。
这些能力在工作实践中发挥了显著效能。期间,我兼任教师进修学校中师函授培训教师,负责乐业、前卫两乡中师函授学员的数学教学工作。面对教学任务繁重、时间紧迫的挑战,我结合学员实际情况制定个性化教学方案,以严谨专业的态度确保教学工作有序推进,圆满完成了教学任务。
此外,函授学习还为我带来了珍贵的同窗情谊。求学过程中,我结识了一群志同道合的伙伴。我们因对知识的共同渴求相聚于此,学习上相互鼓励、携手攻克难题,生活中彼此关怀、分享喜怒哀乐。这种团结互助的学习氛围,成为我求学生涯中最为宝贵的财富,让我深刻体会到团队协作的力量与真挚友谊的珍贵。
两次函授学习我均如期圆满毕业(本科仅有三人完成学业)。这段求学经历于我而言,不仅是知识的积淀,更是一场深刻的人生历练。它教会我在困境中坚守信念,以坚韧不拔的毅力追逐梦想。这段浸透着汗水与收获的岁月,已化作生命中熠熠生辉的宝贵财富,持续激励我在教育事业的道路上砥砺前行。
附:函授同学名单
佳木斯教育学院函授同学名单:
朱宝玉 庞明臣 刘顺福 左言文 张文阁 闫德胜 孙敏 苏士泉 李玉军 杨献忠 曲秋香 陈玉洁 张桂春
牡丹江师范学院函数同学名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