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沔阳名人录》续
文/文必标
(三十七)凡红忠
江城热土院风清,长笛单簧音色明。
放眼杏坛雄略在,醉心管乐指挥精。
时来光谷艺犹授,三出国门才尽呈。
十载艰辛磨一剑,终期荣耀慰平生。
注:院,指武汉音乐学院。
人物概况:凡红忠(1981-),沔阳郑场河岭人。自幼酷爱音乐,毕业于武汉音乐学院。曾任武汉市光谷第四小学音乐教师,现任武汉市东湖新技术开发区“教育发展研究院”中小学音乐教研员。在管乐教育领域有着丰富的经验和显著成就。
2012年受聘于武汉光谷第四小学,组建了该校第一个小学生管乐团。指导学生连续三届参加武汉市中小学生器乐比赛,获武汉市中小学生艺术节“优秀文艺节目”一等奖;连续二届荣获全国艺术展演二等奖;连续五次参加“中华杯”全国优秀管乐团展演,二次荣获全国“示范乐团”称号。三度走出国门,分别赴洛杉矶、奥地利、澳大利亚参加国际演出交流活动。此外,还在全区创建了11支管乐团,参加演出200余场,获市级以上比赛奖项40多次。积极参加社会活动,为各机关、社区、团体排练文艺节目。2023年被评为“荆楚好老师”、“光谷好教师”;2024年被评为“武汉楷模”。《长江日报》、《楚天都市报》、《武汉电视台》、《武汉教育电视台》等媒体对其事迹作过详细报道。是一位卓越的教育工作者,他的成就不仅是个人荣耀,更是对整个音乐教育事业的巨大贡献。
《沔阳名人录》续
文/文必标,
(三十八)肖炎林
公事闲馀爱弄毫,频年每与二王交。
心声几许真情托,典籍三千小楷抄。
笔底蝇头经夏暑,胸中块垒散秋茅。
叠高两米惊尘世,更有殊荣冠发梢。
注:二王,东晋书法家王羲之、王献之父子。
人物略传:肖炎林(1944-2020年),沔阳胡场肖家湾人。少时接受私塾教育。1959年参加工作,历任胡场镇粮管所副所长、财办主任、副镇长。酷爱书法,工作之余习碑临帖,苦练毫功。
2004年退休,萌生抄写中国古籍的想法。十数年冬夏不辍,用小楷抄写“四大名著”、《儒林外史》、《封神演义》等十多部中国古典书籍,包括《百家姓》、《千家诗》、《增广贤文》等蒙学读本,字数逾千万。装订成册,高度竟达两米以上,叹为观止。《湖北日报》、《楚天都市报》、《仙桃日报》等媒体相继报道。海外商家欲以高价收购,被婉言谢绝。后来,将这些手抄古籍悉数捐赠给市图书馆和社会贤达。其书法笔力苍劲、清秀端庄,别具一格。《滕王阁序》、《岳阳楼记》等巨幅作品均被湖北省书法家协会收藏。两次获全国书法作品大赛金奖,作品编入《全国中老年书画名家作品集》、《不朽的丰碑》等辞书。获相关部门授予“辉煌65载.中华功勋书法家”、“中华当代杰出功勋艺术家”等荣誉称号。
《沔阳名人录》续
文/文必标
(三十九)刘长福
起步乡村重担挑,早年俊杰仕途调。
如期西藏春风竞,主政沔阳才子骄。
此去京都孚众望,归来学府远当朝。
红尘一梦青云断,聊寄诗书皓月邀。
注:调,和畅、顺利。
学府,指湖北农学院。
人物略传:刘长福(1941-2023),沔阳杨林尾人。研究生学历,原沔阳县委副书记、县人民政府县长。
1962年初中毕业后在家务农。1964-1966年,任复兴乡信用社会计、杨林尾区统计员、杨林尾区团委副书记;1966-1979年,任剅河区委书记、沔阳县委副书记;1979-1980年,任西藏自治区党委办公厅秘书处副处长;1980-1986年,沔阳县委副书记、县人民政府县长(其间1983-1986年中央党校学习);1986-1998年,任湖北农学院党委副书记、荆州地区水产局局长兼党委书记。1999年退休。
著名作家碧野,以其为原型,写下了《阿福书记》一文,刊登于《羊城晚报》,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影响。得民间“才子县长”美誉,著有《秉笔勤书记征程》存世。
《沔阳名人录》续
文/文必标
(四十)丁凡璋
学业修成制种兢,荣膺团干历基层。
青年才俊声名远,素志行高热望增。
十载辅仁安监利,一方主政在江陵。
郢都腹地园区建,共济农功水利兴。
注:兢,精勤貌。
园区,指湖北荆州经济开发区。
人物概况:丁凡璋(1963-),沔阳郑场徐鸳人。湖北农学院毕业,湖北省委党校研究生学历。1982年参加工作,现任湖北省水利厅一级巡视员。
1982-1984年,湖北省荆州地区原种场工作。
1984-1992年,共青团湖北省荆州地委办事员、组宣部副部长、部长。
1992-1996年,共青团湖北省荆州地委(市委)副书记。
1996-2006年,历任湖北省监利县委常委、副县长;监利县委常委、组织部长;监利县委副书记;监利县委副书记、县政府代县长;监利县委副书记、县政府县长。
2006-2009年,湖北省江陵县委书记。
2009年,湖北荆州经济开发区管委会主任(副厅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