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练之时
文/林水火(福建)
用脚的细腻倾听鹅软石的心跳
晨曦之中浸泡
万年青自如地安静青翠的安然
清醒或糊涂地望窗迎抱
落地仍有落叶的彷徨
单薄与赤裸的包装站在夏的中央
轮子上这样那样的动作
来来去去的寻常
老榕身上悬崖绝壁通透着岁月的记忆
野着的风被重新狠狠地加工
楼与房修辞过一砖一瓦的承诺
血液里的听涛
依然顺畅着无可替代的广阔
点评:诗意解构与意象分析:《晨练之时》的隐喻美学
一、感官通感与时空折叠:从 “脚的细腻” 到自然对话
诗的开篇以奇诡的通感切入:“用脚的细腻倾听鹅卵石的心跳”,将触觉(脚的感知)与听觉(倾听心跳)嫁接,赋予坚硬的鹅卵石以生命律动,暗示晨练者与大地的隐秘联结。晨曦在此不仅是时间背景,更成为可 “浸泡” 的液态介质,与 “万年青自如地安静” 形成动静交织的画面 —— 万年青的 “青翠安然” 是视觉与静态的呈现,而 “清醒或糊涂地望窗迎抱” 则转入人的主观视角,“清醒” 与 “糊涂” 的矛盾状态,暗喻晨练时半梦半醒的意识流动,为 “落地仍有落叶的彷徨” 埋下伏笔:落叶的 “彷徨” 既是自然景象,也是人面对时间流逝的潜意识投射。
二、身体叙事与城市隐喻:从 “单薄包装” 到建筑修辞
第二节以 “单薄与赤裸的包装站在夏的中央” 打破常规认知,“包装” 本指外物包裹,此处却指向身体在夏日的裸露状态,形成 “赤裸” 与 “包装” 的悖论,暗示现代人在自然中既渴望释放又难逃社会规训的矛盾。“轮子上这样那样的动作” 以 “轮子” 隐喻健身器械或城市交通工具,动作的 “寻常” 消解了晨练的仪式感,与 “老榕身上悬崖绝壁通透着岁月的记忆” 形成强烈对比 —— 老榕树的 “悬崖绝壁” 般的纹理承载着时间厚度,而城市生活的 “来来去去” 则显得苍白机械,自然与人工的对立在此凸显。
三、语言的暴力与诗意救赎:从 “风被加工” 到血液里的辽阔
第三节的张力集中在 “野着的风被重新狠狠地加工”:“野” 象征自然的原始力量,“加工” 则暗示城市对自然的改造,“狠狠” 一词强化了这种暴力性;“楼与房修辞过一砖一瓦的承诺” 进一步将建筑解构为语言符号,“修辞” 意味着承诺的空洞化,城市文明的虚伪性在诗中显露。但诗的结尾陡然转向内在:“血液里的听涛 / 依然顺畅着无可替代的广阔”,将自然的涛声内化为身体的律动,以 “血液” 的流动对抗城市的规训,最终在 “无可替代的广阔” 中完成对诗意的救赎 —— 即便身处被 “加工” 的环境,人内心对自然的原始渴望仍未消亡。
四、形式与内容的张力:碎片化书写中的隐喻逻辑
全诗以碎片化的意象拼接替代线性叙事,如 “鹅卵石的心跳”“老榕的悬崖绝壁”“血液里的听涛” 等隐喻,打破了时空界限,使自然、身体、城市在隐喻网络中形成互文。这种写法暗合晨练时意识的跳跃性:从触觉(脚)到视觉(万年青、窗),从身体动作(轮子上的动作)到历史记忆(老榕),最终回归内在感知(血液的广阔),语言的跳跃性恰是现代人在城市中寻找诗意时的心理轨迹。
五、未尽的追问:在解构中留存的诗意缺口
诗的妙处在于保留了解读的开放性:“落地仍有落叶的彷徨” 中,“落地” 是身体的动作还是精神的坠落?“落叶的彷徨” 是自然循环还是生命焦虑?“楼与房修辞过的承诺” 具体指向何种社会契约?这些未被言明的细节,如同诗中 “野着的风” 被 “加工” 后留下的缝隙,让读者得以在隐喻的留白中填充属于自己的城市经验与生命体悟。
这首诗以冷峻的笔触解构了晨练这一日常场景,实则是对现代性语境下人与自然、个体与城市关系的深刻叩问 —— 当自然被 “加工”、身体被 “包装”,诗最终在 “血液里的听涛” 中找到了对抗异化的出口:诗意从未消失,它只是潜入了身体的最深处,等待被重新唤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