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学者说:“看莫高窟,不是看死了一千年的标本,而是看活了一千年的生命。”这不是夸张,也不是鼓吹,是人们在莫高窟的真实写照。因为凡来到这里的人,无不被滚滚的历史洪流消融,被五彩斑斓的艺术陶醉,被脍炙人口的佛教故事感化。据统计保存较好的洞窟有492个;彩塑2000多尊,壁画4500余平米。人们在这里可以听故事、学艺术、探历史、寻文化,全方位地体验现实中的人生。
莫高窟的彩塑丰富多彩,每朝每代都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大体风格可分为:清俊的魏晋,丰满的隋唐,细柔的宋元。在这里无论佛像、菩萨、天王、力士个个都是那样的精彩,那样的完美。历代工匠们在塑造它们时将人的理想、向往、希望、情感融会其中,所以每尊造像都是那样的个性分明并富有人情味。最具代表性的人性化的艺术作品无疑是在隋唐。130窟的大佛慈眉善目,形体丰满,以其巨大的身躯满坐在高约七层楼的窟中,其气势之恢弘是历代不可比拟的。
莫高窟壁画中,最为生动,最富想象的莫过于壁画中的舞乐和飞天。舞乐中的规模宏大的宫廷歌舞,也有天人供养的宗教舞乐,还有茶坊酒肆的民间歌舞。那飘动的衣带,旋舞的姿态,真有“满壁生风”之势,洋溢着充沛的生命力。那鼓乐齐奏的旋律,那琵琶反弹的韵味,伴随着鸟语,伴随着花香,化为天籁之声,悠悠扬扬,飘飘荡荡,浸润大地,浸润人心,回荡在无尽的苍穹。
莫高窟的佛事是永远也说不完的,莫高窟的艺术是永远也探不尽的,莫高窟的神秘是永远也写不透的,小小的洞窟包容了广大的宇宙,长长的陡壁积淀了千年的文明,静静的绿洲孕育着顽强的生命……这正是莫高窟最奇妙之处,也是最诱人的地方。

2002年5月我再次来到敦煌莫高窟,那天仍然是一个彩云飞舞的傍晚。一条笔直的柏油马路,一个繁荣的沙漠绿洲,吸引着成千上万的游客。郁郁葱葱的白杨树在微风中沙沙作响,荒秃的三危、鸣沙二山露出了可人的笑容。敦煌变了,变成了像壁画中描绘的佛国景象,变成了环境幽雅、浓荫密布的艺术之都,变成了人头涌动的旅游圣地,昔日的荒凉情景已消失的无影无踪,一切是那样的优雅,那样的甜美。鲜花、绿地和游客们花花绿绿的穿着,构成一幅生动的现代“敦煌壁画”。游客中有许多儿童,他们纯洁的目光,甜蜜的微笑就好像释迦牟尼身旁的阿南。那些穿着入时,行走如风的少女们不正像是壁画中无忧无虑的飞天。她们嬉戏,她们欢笑,生动了绿洲,生动了这块古老的圣地……尽管这次又赶上洞门关闭,然而看到这些,心中已是非常地满足了,因为今天的敦煌不再是昔日的敦煌,更不是冒险家的乐园。它属于大众,属于中国,更属于世界。我站在广场回头凝望这座依山而建与山等高内坐大佛的塔楼,只见夕阳饱满的从山后喷射而出,晚霞中的莫高窟闪耀着金色的光芒,这是天光,也是佛光,更是生命之光。
晚霞中的莫高窟是灿烂的,它是古老的中华文明的反射。晚霞中的莫高窟是多彩的,它是古老的中华文化的积淀。晚霞中的莫高窟是壮丽的,它是古老的中华历史的再现。贺荣敏:笔名一敏。生于陕西合阳县。现为西安美术学院(二级)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 ,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陕西省美术家协会副主席,陕西省作家协会会员。2012年至2018年任西安美术学院副院长。2007年被评为陕西省劳动模范,2015年获陕西省教学名师。其国画作品多次入选全国、全省大型美术展览。出版散文集《绘事散言》《画说欧洲》等,在各大文学期刊发表散文、随笔等数十万字。孙凯,陕西广电融媒体集团(台)播音指导、中国广播电视节目奖·中国播音主持“金声奖”获得者、资讯中心新闻广播《阅读人生》节目主持人。长期从事文学作品演播工作,录制长篇小说50余部,参演多部广播剧。由他演播的长篇小说《历史转折中的邓小平》《高兴》《生民》《装台》(方言版)等广获好评。其声音温润醇厚、情感饱满、直抵人心,曾多次获得全国及陕西省播音主持作品一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