粽香里的时光与爱
文/王洪伟(辽宁)
端午将至,风裹挟着艾草的清香,轻轻叩响记忆的门扉。往昔的端午节,总是妈妈在灶台前忙碌的身影,她佝偻着背,那双布满老茧的手灵巧地舞动,将对儿女的爱,都包进了一个个紧实的粽子里。

家在农村的妈妈,天不亮就开始准备包粽子的食材。泡米、洗粽叶、挑大枣,每一个步骤都饱含着她对儿女深深的牵挂。包完粽子,她还要坐上一个多小时的车,不辞辛劳地把这份带着体温的美味送到我们手中。那时的粽子,是妈妈的味道,是家的温暖。
如今,妈妈已年近八、十,因病卧床,再也不能为我们包粽子了。看着妈妈日渐消瘦的脸庞,心里满是心疼与无奈。然而,今年端午节,媳妇的一句话,如同一束光照进了我们略显沉重的生活。“今年咱们泡点米,也学学包粽子,让咱妈尝尝咱们包粽子怎样。”是啊,我们也该让妈妈尝尝儿女的心意了
快六十岁的爱人特意去市场买回大黄米、江米、大枣和粽子叶。我们小心翼翼地将米泡上,整整五天,满心期待着能包出美味的粽子。因为怕第一次包不好,我们请来了热心的邻居立新、六姐,还有同事李姐、赵姐帮忙。
包粽子那天,屋子里热闹非凡。大家围坐在一起,有说有笑,手把手地教我们如何折粽叶、填馅料、绑绳子。虽然我们笨手笨脚,包出的粽子形状各异,但每个人脸上都洋溢着幸福的笑容。20斤大黄米,10斤江米在大家的努力下,用了大半天时间,把这些泡好的黄米江米变成了一个个饱满的粽子。
我们把粽子和鸡蛋一起放进锅里煮,随着热气升腾,屋子里渐渐弥漫起浓郁的粽香。那一刻,时光仿佛回到了小时候,一家人围坐在一起,等待着美食出锅的温馨场景。
当我们把热气腾腾的粽子端到妈妈面前时,妈妈浑浊的眼睛里闪烁着泪光。她颤抖着双手,轻轻咬了一口粽子,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好吃,真好吃,这是我吃过最香的粽子……”妈妈的话,让我们红了眼眶。原来,妈妈在意的从来不是粽子的味道,而是儿女们的这份心意。
这一次包粽子的经历,不仅让我们学会了一项技能,更让我们懂得了传承的意义。曾经,妈妈用粽子传递着对我们的爱;如今,我们也用粽子表达着对妈妈的感恩与孝心。粽香悠悠,情长意远,这份爱,将在岁月的长河中,永远流淌下去。
作者简介
王洪伟,男,辽宁阜新人,中共党员,省委党校在职研究生学历,高级政工师,国企干部。阜新市作家协会、诗歌朗诵艺术家协会会员,中国煤矿文联作家协会会员。作品《相约春天》获2020年辽宁省总工会“特等奖”,《喜迎二十大,同抒一网情》获2022年中华全国总工会“一等优秀作品奖”。2023年,被中国煤矿文化宣传基金会评为文化艺术工作突出贡献者。作品散见于《大连文学》、《辽宁文学》、《文艺界》、《北方经典诗歌》、《拉塔湖文学》、《枫叶诗刊》、《山石榴》、《都市头条》等平台,2024年获“鲁迅文学杯全国首届文学书画大赛一等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