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母亲
文/苏志远
人世间,恒久永远
是母亲的襟怀和铁肩
哺育着子子孙孙长安
母亲的无私奉献
母亲的大爱无边
母亲的毕生付出
母亲的朴素勤勉
让儿子永记心间
母亲顶起家庭的半壁江山
撑起家庭的春光满院
她把多少云烟
化作故乡的温暖
更如点点滴滴的春雨
把孩子的心田浇灌……
在现实的日子里
她平平凡凡
却以母爱铺开一片片锦霞满天
到了古稀之年
总该歇歇安度晚年
却拜年轻人为师
重新研学
太极拳太极剑
买资料、看展览
陋室四壁把国画挂满
其乐融融,不得空闲
从早忙到晚
母亲伟大
文化自信 支撑半边天
母亲伟大
懿德有寿 家和万事暖
AI诗评:母性神话的祛魅与重构——评《我的母亲》中的母亲形象嬗变
这首《我的母亲》以质朴的语言构建了一个立体多元的母亲形象谱系,打破了传统颂母诗中单向度的牺牲者形象。诗人通过三个递进式的形象层次,完成了一次对母性神话的祛魅与重构。
在诗歌的第一段落,诗人仍不自觉地沿用着传统母亲颂歌的修辞体系。"襟怀和铁肩"、"无私奉献"、"大爱无边"等表述,延续着将母亲神圣化的文学传统。这种修辞把母亲推上神坛的同时,也异化了真实的母性体验。值得玩味的是,诗人用"恒久永远"开篇,却在后文通过母亲学习太极拳、国画等细节,悄然解构了这种永恒性。
第二段落的意象运用显示出诗人的匠心独运。"半壁江山"与"春光满院"形成刚柔并济的张力,"云烟"化作"温暖"的隐喻完成了物质向精神的升华,而"春雨"意象的引入,则巧妙地将母爱自然化。这些意象群构成一个自足的象征系统,使母亲形象超越个体而具有了原型意义。
诗歌的转折出现在第三段落。当读者期待看到一个在奉献中耗尽自我的传统母亲形象时,诗人却笔锋一转,呈现出一个在古稀之年"拜年轻人为师"、"研学太极拳太极剑"的生命主体。挂满陋室四壁的国画,不仅是装饰,更是一个女性重新发现自我价值的象征性场景。这里的母亲不再是牺牲的符号,而是一个持续成长的生命个体。
最后段落将母亲形象提升至文化层面,"文化自信支撑半边天"的表述,巧妙地将个人叙事融入时代话语。而"懿德有寿"的古老祝福与"家和万事暖"的现代价值观并置,暗示着传统母德观念的现代转型。母亲不再只是家庭的情感枢纽,更成为文化传承的活性载体。
这首诗的独特价值在于,它既延续了颂扬母爱的传统,又通过生活细节的解构,呈现出一个摆脱了悲情色彩的、具有自我意识的现代母亲形象。诗人没有停留在对母亲牺牲精神的礼赞上,而是通过描绘母亲晚年生活的丰富性,还原了母性作为"人"的完整性与复杂性。这种书写方式,为当代诗歌处理母亲主题提供了新的可能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