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痕与笛音里的生命刻度
作者:杨东
一、砚田耕梦:从泥壤里长出的新闻理想
生于阡陌之间,灶火映着破卷残篇的童年,尚未织完初中课本的经纬,便被命运的梭子匆匆引向另一片天地。以 “知青” 之名叩开生活的门扉时,连代理文书的钢笔都握得生涩,却在油墨香里撞见了文字的魂。从地报铅字到省报版面,十六载通讯社生涯如淬火成钢 —— 当 “权威、客观、迅捷、平实” 的宗旨刻进骨髓,便懂得新闻人的双脚该如何丈量土地:五分之三的岁月浸在乡野田垄,让稻穗的重量压弯稿纸,让晨露的清冽浸透标题。那些被总社发向世界的电讯稿,不是键盘上的空响,是泥土里拔节的声音,是田埂上踩出来的新闻眼。
二、鉴稿台上的孤灯:在程式化里凿光
受聘于融媒体中心的日子,像突然闯入一座装饰华丽却空气凝滞的温室。当 “高大上” 的标题悬在无骨的内容之上,当标语口号如藤蔓缠绕版面,当昨日的新闻稿换个日期便成今日的模板,审阅大样的指尖总在发烫。曾试图用红笔劈开惯性的坚冰:改了标题,付印时又缩回工整的对仗;讲透新闻规律,编辑转身便将原稿复原;甚至亲手采写被总网刊发的深度报道,见报时仍被嵌进 “将来还要” 的空洞尾缀。同行笑我 “书生意气”,可当职业尊严撞上流水线式的传播,谁又能在墨色里安之若素?那些在深夜被揉皱的大样,何尝不是理想主义者与现实的无声角力。
三、笛孔里的春秋:孤独教授的精神道场
文化馆的笛艺课堂,是另一片需要躬身耕耘的田。退休的银发与在职的青衫共聚一室,我揣着提前备好的笛膜、复印的曲谱,用半小时的等候铺就讲台。给迟到的学员递上备用点心,为指法生涩的人单开小灶,把珍藏的中外名曲导进他们的手机,甚至在文化馆演出时跑前跑后协调门票 —— 直到因延误注射而脱落的牙齿硌痛碗中的饭,才惊觉奉献原是带着血痕的修行。
可学员的回应像漏风的笛孔:识谱能力趋近于零,却执着于吹奏名曲;昨日还在笛班按孔,今日已奔向二胡课堂;发送的百首名曲如石沉大海,创作的教学随笔鲜有人问津。当机关干部笑谈 “最怕读书”,当教师坦言 “无暇学习”,我突然读懂:他们爱的或许不是艺术,而是给退休生活贴一张 “风雅” 的标签。那些苦口婆心宣讲的 “一生一事” 的哲理,在 “小猫钓鱼” 的惯性里,终究成了孤悬的星。
四、向光而歌:在黄昏里冶炼灵魂
六旬的风掠过鬓角时,总有人劝我 “看淡放下”。可当新闻理想在鉴稿台上碰壁,当艺术热忱在课堂遇冷,我反而听见内心更清晰的回响 —— 要做 “真诚、善良、美丽、纯粹、高雅” 的孤行者,像老匠人打磨玉器般雕琢生命的质地。哪怕再掉几颗牙,也要在笛孔与笔尖之间,守住不被世俗磨圆的棱角。
这或许是生命给予的馈赠:让我在泥壤里扎根,在新闻纸上刻下真实的年轮,在笛音中照见人心的幽微。
当暮色渐浓,那些未被理解的坚守、坚持、坚韧未被回应的热忱,终将在孤独里凝成晶莹的刻度 —— 那是一个生命对 “不枉此生” 最坚定的注解,是墨痕与笛音交织成的,属于自己的精神史诗。

作者简介:
杨东,笔名 天然 易然 柔旋。出生于甘肃民勤县普通农民家庭,童年随母进疆,落户于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一师三团。插过队,当过兵和教师;从事新闻宣传工作30年。新疆作家协会会员,新疆报告文学学会第二届副会长。著有报告文学集《圣火辉煌》《塔河纪事》和散文通讯特写集《阳光的原色》《风儿捎来的名片》,和他人合作报告文学《共同拥有》《湘军出塞》《天之业》《石城突破》《永远的眺望》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