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设置目标:以“自育”为起点,激发内在需求
传统教学常以教师预设目标为主导,而“个体出发新教育”理念强调“真正的教育是自教自育”。在本次《读书方法对比》一课中,我尝试调整目标设定逻辑:
1. 学生自主提出疑问:课前,我让学生标注文言文中“最难懂的句子”和“最认同的观点”,发现他们的关注点主要集中在“日计不足,岁计有余”这一实践可行性的探讨上。
2. 师生共商目标:结合学生提出的问题,我们将原定目标“掌握对比手法”细化为更具操作性的“我能用对比法分析自己的读书习惯”,并将目标语言从“教师要求”转变为“学生视角”。
反思:部分学生仍习惯于被动接受目标,未来可通过设置“问题墙”、签订“学习契约”等工具,逐步培养他们的“自育”意识。
二、达成目标:以“自学”“自理”为核心,重构课堂流程
“三标课堂”主张“真正的教学是自教自学,真正的管理是自管自理”。在教学中,我设计了以下三阶段自主学习链:
1. 自学阶段(个体探索)
任务:学生独立完成选文填空(如“日将诵数千言”),并用红笔标出无法解决的难点。
支持:提供“文言文解码三件套”(关键词圈画法、上下文推断法、注释迁移法)以辅助自学。
2. 自理阶段(协作深化)
小组任务:对比陈晋之与今人的读书方法,并制定《21天阅读自律表》,包括每日目标(如“精读120字”)、自查方式(如“睡前复述内容”)及奖惩机制(如“连续达标可兑换阅读自由时间”)。
3. 自教阶段(输出内化)
学生担任“小老师”:分组讲解“如何用对比手法分析《孙权劝学》”,教师仅提供评价量表(如“是否联系自身案例”)以引导反馈。
反思:
成功点:学生设计的《自律表》体现了对“自理”的深度理解,如有学生创新性地加入了“同伴监督”条款。
不足点:自学阶段工具的使用率仅为65%,未来可通过微课示范等方式提升策略的普及性。
三、反馈目标:以“自评”为闭环,培养元认知能力
“真正的评价是自评自价”,要求突破教师单向评价的局限。本节课尝试构建以下三维评价体系:
1. 量表自评(认知层面)
使用“文言文学习四维雷达图”(知识/方法/习惯/迁移),学生课后进行自评并标注依据。
典型反馈:有学生意识到“虽然能翻译,但不会用对比法分析其他文本”。
2. 同伴互评(社会层面)
针对《自律表》的实施情况,开展“3星2建议”互评活动(提出3个优点和2条改进意见)。
3. 成果定价(价值层面)
学生将课堂笔记、读后感等上传至班级“学习银行”,通过“点赞兑换积分”的方式实现知识价值可视化。
反思:
自评中暴露出学生易高估“习惯”维度的情况(如“我每天读书”但缺乏质量反思),未来可引入“阅读反思日志”以细化评价标准。
“学习银行”机制有效激发了竞争意识,但需警惕功利化倾向,强化“知识共享”的价值观。
四、理念融合的启示与展望
1. 从“教”到“学”的范式转换:
教师角色转变为“学习策略提供者”,如本节课提供的“解码三件套”。
2. 从“管”到“理”的治理升级:
通过《自律表》等工具,将管理权还给学生,培养其作为终身学习者的核心素养。
3. 从“评”到“价”的意义重构:
“学习银行”探索了知识资本化的可能性,但需与德育深度融合以确保教育的全面性。
后续改进:
开发“自育自学成长档案”,记录学生的个体文言文学习轨迹。
在“三标课堂”中嵌入“暂停点”,引导学生定期反思“我离目标更近了吗?”以促进其持续进步。
作者:王佩佩(三晋名校实达中学大先生)
青力点评
此文是一篇深刻的教学反思,作者结合“从个体出发新教育”与“三标课堂”理念,详细阐述了以目标为导向的课外文言文教学实践。文章结构清晰,从设置目标、达成目标到反馈目标,逐步展开,反思深刻,既有成功经验的总结,也有不足之处的剖析。语言准确流畅,体现了作者对教学理念的深入理解和实践探索,对教育工作者具有启示意义。
责编:唐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