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岳保强《高处不寒》散文集有感
在文学的璀璨星河中,岳保强老师的散文集《高处不寒》如同一颗独特的星辰,以深邃的思想与细腻的笔触,为读者铺展一幅边疆生活的壮美画卷。这部作品既是作者二十余年新疆从军生涯的真实写照,更是一曲对生命、信仰与坚守的深情赞歌。透过字里行间,我们得以窥见边疆军人的精神世界,触摸他们在雪域高原上书写的壮丽人生。

一、边疆岁月:自然与人文交织的生命礼赞
岳保强老师二十年的新疆戍边经历,为《高处不寒》注入雄浑壮阔的底色。在“阿里的天空”“阿里的山”“阿里的河”等篇章中,作者以细腻笔触勾勒出边疆独特的自然风貌。普兰的雪、日土的云、噶尔的风、札达的雨,这些自然元素在笔下不再是冰冷的景物,而是被赋予生命与情感的存在。“每一座雪山都是沉默的智者,见证着岁月的流转;每一阵掠过荒原的风,都裹挟着远古的故事。”这样的描写,让读者深切感受到人与自然之间的紧密联结。
在人文风情的刻画上,作者同样展现出深厚的洞察力。边疆地区独特的民族文化、传统习俗与生活方式,在其笔下鲜活呈现。无论是藏民们虔诚的宗教仪式,还是他们在艰苦环境中依然乐观坚韧的生活态度,都被一一捕捉。在“不舍的歌者”“多吉和他家的宝贝”等篇章中,作者通过具体人物和场景的细致刻画,展现出边疆人民的质朴善良,以及对生活的热爱与敬畏。这些文字不仅是对地域文化的生动记录,更是对生命顽强与多元的深情礼赞。
二、生命哲思:在高处感悟孤独与坚守

《高处不寒》书名本身便蕴含着深刻哲思。作者二十年的边疆军旅生涯中,历经无数孤独与挑战,正是这些经历,让他对生命的意义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在“高原卫士”“雪山‘樵夫’”等篇章里,作者通过描写自己与战友在极端环境下的坚守,展现出人性中最光辉的一面。
“站在这片高地上,寒风凛冽,却也让我看得更远,想得更深。孤独是一种考验,更是一种馈赠,它让我学会与自己和解,与世界对话。”这样的文字,道尽了作者在孤独中的成长与蜕变。边疆军人的坚守,不仅是对职责的担当,更是对信仰的忠诚。他们在远离家乡与亲人的雪域高原,用青春和热血诠释着生命的价值与意义。
三、历史与文化:探寻岁月深处的精神密码
边疆地区承载着悠久历史与丰富文化,作者以敏锐目光挖掘其中的精神密码。在描写“古老的寺庙”“历史遗迹”等篇章中,他追溯建筑背后的历史故事,讲述它们在岁月变迁中见证的兴衰荣辱。“斑驳的墙壁上,每一道裂痕都诉说着过往的沧桑;古老的经幡在风中飘扬,传递着跨越时空的信仰。”这让历史遗迹成为了历史的见证者与文化的传承者。
作者还将目光投向民间传说、传统技艺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在“阿里的梦”“心可寄托的地方”等篇目中,他通过对这些文化瑰宝的记录描绘,呼吁人们重视文化传承,守护民族的精神家园。这些文字不仅展现了作者对传统文化的敬畏热爱,更体现出他对文化传承的责任感与使命感。
四、文学特色:质朴文字中的诗意与力量
岳保强老师的散文语言风格独具特色,质朴中蕴含诗意,简洁里饱含力量。他摒弃华丽辞藻,以平实文字直击人心。描写自然景观时,仅用“夕阳西下,余晖将雪山染成金色,天地间一片静谧”短短几句,便勾勒出震撼人心的画面。
在叙事手法上,作者巧妙地将个人经历与情感融入描写,使文章充满真实感与感染力。讲述边疆故事时,他穿插自己的心理变化与情感波动,让读者仿佛身临其境。同时,比喻、拟人、象征等修辞手法的运用,将抽象情感变得具体可感——如将雪山比作智者,将风比作故事的传递者,为文章增添诗意与韵味。

五、现实意义:在浮躁时代的心灵慰藉
在当今快节奏、浮躁的时代,《高处不寒》如同一股清流,为读者带来心灵的慰藉与思想的启迪。书中边疆人民在艰苦环境中的乐观坚韧,军人在孤独中的坚守,以及对自然、历史与文化的敬畏热爱,与现代社会的焦虑、迷茫形成鲜明对比。
通过阅读这本书,读者得以暂离喧嚣尘世,跟随作者的笔触走进边疆世界,感受自然壮美、生命顽强与文化深厚,从而重新审视生活态度与价值观念,汲取面对挑战的勇气与力量。同时,书中对文化传承的关注,也唤起人们对传统文化的重视,共同守护民族的精神家园。
岳保强老师的《高处不寒》散文集,以独特的创作视角、深刻的思想内涵、质朴的语言风格与强烈的现实意义,为读者带来一场精神盛宴。这部作品不仅是作者个人生命历程与思想感悟的结晶,更是对所有读者心灵的触动与洗礼。它让我们在阅读中感受生命美好,领悟人生真谛,在高处俯瞰人间的同时,找到属于自己的精神归宿。

罗凤霜,女,陕西凤县人,毕业于陕西教育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系中国散文家协会会员、陕西省作家协会会员、宝鸡市作协会员、宝鸡市楹联协会会员、凤县作协理事、西部文学编辑,酷爱文学,坚持用文字记录生活,擅长于散文、小说。作品在《中国摄影报》《延河》《读者》《骏马》《西安日报》《国际日报》等国内外200多家报刊发表。2023年3月出版散文集《青枝绿叶花朵朵》。有作品曾获得国家、省、市文学作品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