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源文苑诗词歌散文
一、五律· 鲁源文苑百花艳
文/安殿轩
鲁郡贤达广,源泉泗水长。
文坛骚客众,艺苑大旗扬。
交迓神州士,流播时代光。
乐论天下赋,园地墨花香。
安殿轩,男,汉族,山东省金乡县人。高级教师,中华诗词学会会员,中国楹联学会会员,山东省楹联艺术家协会会员,济宁市诗词楹联学会副会长,直属分会会长,金乡县诗词楹联联协会副主席。济宁市老年书画研究会副秘书长,诗词楹联艺术专业委员会主任。
二、六一,梦想起航
文/大山
在六一的晨曦中
阳光剪出五彩形状
孩子们的眼眸,似星辰闪亮
怀揣憧憬,准备翱翔
为心灵插上双翅
像鸟儿挣脱所有的阻挡
那小小的身躯里
装上智慧和力量
教室里,书声朗朗
闪耀知识的光芒
无穷无尽的真理
点亮了心房
操场是梦想的广场
笑语如铃声飘荡
跳绳飞舞,毽子起落
朝气蓬勃,敢拼敢闯
有多少梦幻和向往
带着好奇和倔强
像春日破土的新芽
努力向着天空生长
歌声 唱响希望的旋律
舞蹈 跳出童真的欢畅
六一的舞台上
理想正扬帆,即将远航
少年强则国家强
让我们羽翼丰盈,不负重望
用纯真和勇敢做桨
驶向那梦想的辉煌
赵峰,笔名大山,原泗水寻芳诗社副社长。原中国乡土诗人协会会员。喜爱文艺。喜欢诗歌,散文、曲艺、小戏剧等。曾有二十多篇作品发表于县、市、省级杂志或报纸上,曲艺(巧媳妇当家)(麦收前夜)(支农要知农),小戏(支农新曲)(渔塘捉奸)(夫妻商店)(瓜园记)皆参加过汇演,获县一等奖,市二等奖
三、《 泉林的旧时光》文/曹德全
在岁月长河的幽僻角落
80 年代的记忆静静闪烁
那是泗水泉林泉的波光
晕染开一段澄澈的过往
从泗水汽车站启程
五毛钱的票价 串起梦想
客车摇摇晃晃
驶向泉林 那片希望的土壤
泉林的玉桥 横跨时光
像沉默老者 守望一方
桥下清泉流淌 诉说着
古老又年轻的乐章
白果树高耸 枝叶张扬
岁月在它身上刻下勋章
每一片叶子 都藏着
一个关于往昔的印象
泉林群泉 是大地的眼
涌出的 是生命的热望
水花飞溅 似珍珠撒落
在阳光下 闪着温暖的光
山东工具厂的轰鸣
附件厂忙碌的身影
铁厂的火花 电厂的光芒
针织厂穿梭的线 织就梦想
那些工厂 是时代的栋梁
承载着青春 汗水与理想
人们在其间 编织未来
笑声与机器声 交织交响
然而如今 时光流转
那些景象 已悄然退场
旧物消逝 像风过林梢
只留下回忆 在心底深藏
泉林啊 你是记忆的宝藏
即便繁华变迁 模样换妆
那些曾经的故事 如泉涌淌
在岁月里 永不散场
曹德全,出生63年9月6日,,男,汉族,本科学历,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喜欢文学,八十年代.曾在《胶东文学》及全国青年散文大赛《梦》获奖,小小说《她究竟干什么?》获得新人奖,《山东供求报》编辑济宁记者站负责人。《供求快报》主编
四、桑葚吟
文/赵必胜(安徽)
碧烟浮浪接晴云,叶底琳琅果味熏。
几树龙腥垂玛瑙,满枝鸠影缀罗裙。
初尝已识千般味,再品犹怜一片殷。
若问此身何所用,滋阴补血众欢欣。
鹧鸪天·清明家祭
文/赵必胜(安徽)
旷野回音鞭炮闻。清明处处袅烟熏。化灰表纸似飞蝶,似锦梨花如卷云。
情切切,意殷殷。捻香酹酒祭茔坟。纸标朵朵迎风舞,遥寄相思冥币焚。
赵必胜,安徽池州市贵池区棠溪石门高人,池州市诗联学会会员,爱好文学,习学诗词。作品在《池州诗词》、《池州诗联通讯》、《黄鹤诗苑》、《秋浦诗声》、《草原雄鹰诗社》、《晨露诗词》、《龙江诗词》、《赣雩文艺》刊物上均有发表。曾荣获北大荒文学馆开办的(耕读书会、耕读诗会)第38场,最具人气诗人网络大奖赛一等奖。
五、古战场感怀
文/王巧英
忠魂遗恨浮疆雪,无数英雄血染城。
戎守边关出勇士,寒星不灭照孤旌。
王家亲人相聚感悟
文/王巧英
年轻不懂乡愁味,长大方知父母恩。
若是得闲多作伴,无论何日莫忘根。
咏宝石
文/王巧英
千古蟾光大梦沉,花容似玉胜黄金。
清柔绿翠温和气,璀璨凝明精美心,
天道神奇尘世赞,珠玑造化女儿歆。
吉祥瑞佑融于此,漫品通灵冰雪霖。
王巧英,汉族,内蒙古呼和浩特市,从小酷爱文学。内蒙古作家协会会员笔名雅通。
六、五律·自修文/赵祥友
不问诸侯事,但听风雨声。
空山吟岁月,孤处抚琴筝。
潮涌三江水,旁观四海兵。
天开云雾散,淡泊自归清。
七律·赞鲁源文苑
文/赵祥友
闻名齐鲁赖春秋,千古人文盛九州。
孔子学思圆国梦,羲之笔法树风流。
如今泗水新潮涌,当下群雄壮志酬。
歌赋诗词羞李杜,琴棋书画占鳌头。
赵祥友,山东淄博高青县人,毕业于北京人文函授大学文学系(自学),曾担任乡村教师多年,喜欢诗歌创作,曾在地方报纸上及网络平台发表诗歌多篇,爱好书法,对古诗也有涉猎
七、感恩遇见——致敬鲁源文苑 文/陈一嘉
沿着文字的横折弯钩,攀过岁月
遇见你,暖了人间
这小情绪的藏匿地,修辞生活
圈定梦。一纸流年
在恣意行走的乐园,摇时光
这词句融入的诗意,撒在季节的风景线上
明亮我,转送给你
源源不断的抒情。唱起来吧
聚一起的歌,嗓音嘹亮的背后
肯定词凿开暗夜,咬着春天的一朵桃花
酿未来。开始赞美吧
那共同的希冀,无垠的乐园垦出千万亩诗行。
陈树芹,笔名陈一嘉。七零后小女人,偷闲拈来文字,煨炖时光!
八、印巴冲突赋 文/李洪挺
大美亚洲寻代战,百里挑一定阿三。
几家给他穿黄袍,托到空中长长脸。
偷袭巴基器不赢,阵风落马一个惨。
国际即刻旋风起,刮的白宫烟弥漫。
九、赞国际调解院 ---- 有感于中国牵头在香港成立一个新的国际机构,与联合国另立炉灶
文/殷秀奎
冲突渐多谁来问?中华牵头乱麻顺。
分庭抗礼联合国,解难排忧弱小群。
求稳立新担当在,维和另灶正义伸。
世理不明持公道,明珠香港东风劲。
泗水赞
文/殷秀奎
毗邻三孔旅游区,泗河流经滚滚西。
龙湾落霞泼磅礴,泉林吐柱洒壮丽。
华渚址里藏古典,凤仙山上矗传奇。
万紫千红好度假,安寺春秀让人迷。
注:万紫千红即泗水生态养生旅游度假区。
泰山赞
文/殷秀奎
巍峨壮观实力夯,为我齐鲁美名扬。
十佳第一誉华夏,五岳之首耀炎黄。
孔子临巅天下小,杜甫凌顶众山仰。
祈福碧霞君许愿,镇宅泰山石敢当。
十、铭记与重生——写在防灾减灾日
文/钱玉珍
今年5月12日是第17个全国防灾减灾日,5月12日至18日为防灾减灾宣传周。防灾减灾日主题是“人人讲安全、个个会应急——排查身边灾害隐患”。在时光的长河中,5月12日,这个特殊的日子,它们如沉痛的伤疤,却又似希望的火种,镌刻着灾难的无情,更铭记着人类的坚韧与不屈。如同一座醒目的灯塔,引领着我们走向防灾减灾的光明之路。
2008年5月12日,我正在浙江大学学习,这天,我们到普陀山去游学。普陀山是中国佛教四大名山之一、著名的观音道场、国务院公布的首批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区之一,素有“海天佛国”“南海圣境”之称。全山开放有寺院共四十多座,普陀山四面环海,被誉为“第一人间清静地”。
晨光初露时,乘我们随着人流向山顶蠕动。前头一位老妪,三步一拜,额头已见青紫,却仍神色肃穆。她身后跟着两个中年妇人,捧着香烛,脸上油汗交流,却也不擦,只口中念念有词。细听之,无非是"菩萨保佑"、"阖家平安"之类。我不由发出感叹:“对佛菩萨是多么虔诚啊,愿老人家事事如愿。”同情、怜悯心油然而生。
山顶寺庙金碧辉煌,香火鼎盛。善男信女们挤在殿前,将手中香烛举过头顶,拜了又拜。浓烟滚滚,熏得人眼泪直流,他们以为这是佛菩萨显灵,拜得愈发虔诚了。一个胖大和尚站在一旁,眼皮低垂,手中佛珠转个不停,对眼前景象似是司空见惯。
我转到后山,游人渐稀。石壁上刻着"海天佛国"四个大字,漆色已褪,倒显出几分古朴。远处海天一色,偶有鸥鸟掠过,发出凄厉的鸣叫。舟去普陀山。登岸后,但见山石嶙峋,树木葱郁。山路蜿蜒向上,石阶被香客的鞋底磨得光滑,照例显出黑亮的光。沿途小贩林立,叫卖香烛、佛珠、开光之物,声调忽高忽低,与树上蝉鸣混在一处,竟分不清哪个更聒噪些。
我们随着人流向山顶蠕动。前头一位老妪,三步一拜,额头已见青紫,却仍神色肃穆。她身后跟着两个中年妇人,捧着香烛,脸上油汗交流,却也不擦,只口中念念有词。细听之,无非是"菩萨保佑"、"阖家平安"之类。我不由发出感叹:“对佛菩萨是多么虔诚啊,愿老人家事事如愿。”同情、怜悯心油然而生。
山顶寺庙金碧辉煌,香火鼎盛。善男信女们挤在殿前,将手中香烛举过头顶,拜了又拜。浓烟滚滚,熏得人眼泪直流,他们以为这是佛菩萨显灵,拜得愈发虔诚了。一个胖大和尚站在一旁,眼皮低垂,手中佛珠转个不停,对眼前景象似是司空见惯。
我转到后山,游人渐稀。石壁上刻着"海天佛国"四个大字,漆色已褪,倒显出几分古朴。远处海天一色,偶有鸥鸟掠过,发出凄厉的鸣叫。
下山时下起小雨,众人四处躲雨。唯见那老妪仍跪在雨中,一步一叩首,雨水顺着她的白发流下,在石阶上溅起小小的水花。她的身影在雨幕中渐渐模糊,终于与山色融为一体。
普陀的菩萨究竟能否听见这许多祈愿,我不得而知。只见那香火依旧旺盛,而山下的海水,依旧浑黄。晨雾还未散尽,潮声裹着檀香漫过百步沙。我踩着湿润的石阶往上走,青苔在晨光里泛着绒绒的绿,远处法雨寺的飞檐若隐若现,檐角铜铃叮咚,似在轻叩人间的晨钟。
下午,突然传来了汶川地震的消息,人们相互转告。顿时仿佛看到大地颤抖,山河变色。房屋在瞬间坍塌,生命如风中残烛般脆弱,原本宁静祥和的家园,转瞬间沦为一片废墟。我们无心再赏风景。海风突然变得刺骨,佛顶山的钟声依旧规律地响起,却像是从很远的地方传来。那些关于平安的祈愿,此刻在耳畔碎成锋利的玻璃。先前觉得灵动的浪花,翻涌成震后废墟里浑浊的泥水;晨雾缭绕的山峦,化作笼罩在震区上空的阴云。香烛的火星明灭不定,有人合十默念“南无阿弥陀佛”,石阶上的青苔不再可爱,倒像大地结痂的伤痕。普陀山的海天依旧壮阔,可这满目慈悲的佛国,此刻竟盛不下一场灾难的重量。
下山时,云垂得很低,压着海平线。潮声里似乎夹杂着呜咽,檀香混着咸涩的风,在胸口凝成沉重的叹息。原来再美的风景,也抵不过人间苦难投下的阴影,再悠远的钟声,也唤不醒那些沉睡在瓦砾下的生命。普陀山作为观音菩萨的道场,历来是信众祈求平安、消灾解难的重要圣地。在灾难面前,佛教界的慈悲救助和心灵慰藉,为许多人带来了精神支持,我们身处此地。和许多人一样,为灾区受灾群众祈祷和牵挂。
一方有难,八方支援,从城市到乡村,从国内到海外,爱心如潮水般汇聚。那一个个逆行的身影,似勇敢的海燕,在暴风雨中穿梭。救援人员不顾自身安危,在废墟中争分夺秒地寻找生命的迹象;医护人员夜以继日,用精湛的医术和温暖的关怀,拯救着每一个受伤的灵魂;志愿者们奔走忙碌,为受灾群众送去生活的物资和心灵的慰藉。
5月12日防灾减灾日,是对逝去生命的深深缅怀。我们在心中为那些在灾难中离去的人们默哀,他们的音容笑貌,永远留在了亲人与朋友的记忆深处。同时,抗灾日也是对重生的礼赞。在废墟之上,新的家园如破土的春笋,逐渐拔地而起。曾经破碎的梦想,再次扬帆起航。受灾群众带着伤痛,却又怀揣着希望,用勤劳的双手,重建属于他们的美好生活。那一片片崭新的房屋,那一条条宽敞的道路,无不彰显着生命的顽强与不屈。
在防灾减灾日里,我们看到了人性的光辉,那是爱与奉献交织而成的光芒,照亮了黑暗的角落。我们学会了敬畏自然,明白了在大自然的力量面前,人类应保持谦逊与谨慎。我们更懂得了团结的力量,当所有人的心紧紧相连,便能筑起一道坚不可摧的长城,抵御一切灾难的侵袭。
在这防灾减灾宣传周里,让我们携手共进,将安全的种子播撒在每一个角落,让应急的意识扎根在每个人的心中。当危险突然降临,我们能够冷静应对,运用所学的应急知识和技能,为自己和他人赢得生的希望。用行动诠释“人人讲安全、个个会应急”的深刻内涵,为构建一个安全、和谐的美好家园而不懈奋斗。因为,只有当我们每个人都成为安全的守护者,才能真正筑起一道坚不可摧的防灾减灾防线,让生命在安全的阳光下绽放出更加绚烂的光彩。
5月12日,恰逢“护士节当减灾日的钟声与护士节的康乃馨相遇,日历上重叠的日期勾勒出一幅动人的画卷。那些在灾难现场与时间赛跑的白衣身影,始终是减灾事业中最温暖的守护者。地震废墟下,护士们跪坐在碎石瓦砾间,用止血带为伤员固定骨折的肢体,生理盐水混着汗水滴落在开裂的地面;洪水围困的村庄里,她们背着医疗箱蹚过齐腰深的积水,把退烧药送到高烧的孩童手中;台风过境的街道上,她们裹着浸透雨水的防护服,在临时搭建的帐篷里为伤者清创缝合。每一次警报拉响的瞬间,她们便化身成无畏的战士,用专业的技术抚平伤痛,用温柔的话语驱散恐惧,在减灾的战场上,书写着属于白衣天使的壮丽诗篇。愿白衣天使在护理他人的同时,亦能被岁月温柔以待;愿疲惫时总有港湾可栖,愿笑容永远明媚灿烂,平安顺遂常伴左右,继续绽放如夏花般绚烂的生命光彩!
钱玉珍,女,汉族,中共党员,本科学历,济宁市作家协会会员,泗水县洙泗文化、历史研究会会员,乡村儒学讲堂讲师。爱好写作。撰写的《我的母亲王在英》、《最可爱的人》,山东快书《孝敬》,歌曲《抱抱妈妈》等作品,曾被《济宁日报》《泗水大众》《老干部家园》《泗水文艺》《泗水政协》《学习强国》等报刊媒体采用。多次被评为全市“优秀理论教育工作者”,被选拔为山东省“齐鲁文化之星”
十一、且待娘亲如稚童
文/张会玲
星期天,我们四姐妹去探望闺蜜八十七岁的老母亲。
这是一座普通的农家小院,院子收拾得干干净净,一应物品摆放得井井有条。掀开客厅的帘子,闺蜜的姐姐热情地迎接了我们。这位“姐姐”留着短发,看上去漂漂亮亮,干净利索。随着她的带领,我们走进右侧的房间,闺蜜的老母亲就躺在门口的一张病床上。闺蜜赶忙靠近床边,笑盈盈地对母亲说:“妈,我同学来看您了!”说着,从被窝里拿出阿姨的一只手轻轻地抚摸着。我们也都凑近床边,这才看见阿姨的面容,她还是很清瘦、很俊美的模样,只是看上去很憔悴,反应有点迟钝。同行的另一闺蜜即刻问候:“阿姨,您还认识我吗?”阿姨眨眨眼,仔细看了一会儿,怯怯地说:“我现在糊涂得很,想不起来呀。”一边说着,一边仍盯着对方,似乎还在记忆的仓储里极力搜寻。闺蜜又笑笑,分别向老母亲说出我们的名字,就带我们坐在窗前的一张小床边。
闺蜜的小弟捧上热气腾腾的茶水,我们赶忙接住,相互间寒暄了一阵儿。打量整个房间,感觉十分温馨。房间不算太大,北面靠西墙是一张双人床,紧挨着的是南北方向放置的病床。病床的功能很多,单是手动摇把就有好几个,分别可以帮病人翻身、起坐、方便,甚至变成轮椅供患者平坐。在房间的南半部分,东墙下是我们坐着的这张小床。房间的地面是砖块铺就的,虽然没有地板砖的光趟明亮,却被主人拖得干干净净,没有一点儿尘灰。整个房间很整洁,很舒服,有着浓烈的家的温馨感和归属感。
问起阿姨的病情,闺蜜和“姐姐”向我们陈述了来龙去脉。原来,阿姨患的是脑瘤,病灶是去年发现的,由于年纪大,医生建议保守治疗。由于肿瘤压迫神经系统,致使老人行动不便。近两个月,阿姨忽然就无法正常行走,而且神志也时而清醒,时而糊涂。说到这里,闺蜜说,人老了,就像个孩子,每天晚上睡觉前,必得要抓住儿女的手才肯入睡,否则,她就喊害怕。尤其说起给阿姨换纸尿裤,说必须要三个人才能完成。因为大概躺的时间长了,一挨着阿姨的腿,她就直喊“痛”。于是,每每换纸尿裤时,一定是她帮忙抬起老人的双腿,“姐姐”趁机快速抽掉旧的,麻溜地换上新的。而在这个过程中,无论姐妹俩多么轻手轻脚,阿姨总免不了要痛苦地呻吟。于是,“小弟”就不得不坐在床头,一面紧紧抓住老母亲的双手,以防她胡乱撕扯,一面又像哄孩子似的安慰着老人:“是谁弄疼我妈了?让我看看,我一定要抓住他,给我妈出气······”奇怪的是,“小弟”如此这般的“数落”,总能让老母亲安静下来,姐妹俩的操作似乎也不再刺激她僵硬的躯体......闺蜜和“姐姐”的叙说,让我们感受到一种温暖的情意和柔软到心底的感动。
就在姐妹俩侃侃而谈的当儿,我注意到一个细节:“小弟”走到老母亲的床前,微微弯下腰,先用右手的手指,将老人鬓角处的几缕头发轻轻地归拢于她的耳后,如此反复,一次又一次,直到老人的面庞上再没有一丝蓬乱的头发为止。之后,“小弟”又用手背轻触老母亲的脸庞,再用手心试试老人的额头,似乎是在试体温.......我留心着“小弟”的一举一动,他每一次的抚摸,都带着一种孩童对母亲才有的那种依爱。而他的言谈举止,却分明又像是娘亲对稚子的呵护与抚爱!我被“小弟”这种细腻而又眷眷的浓情深深打动,居然感觉眼眶里一阵热乎。
闺蜜和“姐姐”还在津津有味地讲述着伺候老母亲时的种种“趣事”,她们始终是一种笑盈盈的表情,但对老母亲的满腔热爱却按捺不住地表现在脸上。闺蜜说:有一天,趁着兄弟们不在的时候,她故意问母亲:“现在,房间里就你和我、我姐,您说,您这五个孩子中您最爱谁?”
“我最爱你!”老母亲不假思索地回答。
“那您不爱我姐吗?”
“爱呀,就爱你们俩!”
闺蜜笑了,再问:“那么,您爱哪个儿子?”
“都爱”,老母亲又果断地回答。
“您最爱哪一个?”闺蜜有意逗母亲开心。可这次老母亲却不再回应,不知是又进入迷糊状态,还是不好表白更爱哪一个。
闺蜜还在意犹未尽地叙说着有关老母亲的事儿,语气之间满是爱和喜悦,仿佛是一位富有爱心的母亲在模仿孩子的趣事一样。一时间,我被她满是爱的叙说感染着,感觉自己就像被母爱呵护着的孩子,瞬间就滋生出一种愉悦而幸福的情感,感觉温暖且熨帖。
不知怎的,我就想起了自己的父母,想起父母年轻时的能干,想起父母对我们无微不至的照顾,想起父母种种的不容易,一种深深的愧疚感涌上心头。如今,父母年纪大了,一天天变得老迈,步履蹒跚。尤其父亲,四年的腿伤几乎消磨了他所有的斗志,销蚀了他对生活的希望,甚至消释着他对生命的渴望!而我们隔三差五的匆忙探视,又显得多么仓促而敷衍。此刻,闺蜜的话让我惊醒:我们只把更多的精力用于俗世生活的奔波,却忽略了父母精神世界的孤寂,我感到一阵羞惭和深深的内疚,和闺蜜兄妹比起来,我们的所谓孝敬是多么的狭隘和虚伪啊!
我不由对闺蜜兄妹产生了深深的敬佩之心,同时,对孝顺的理解也加深了思考:当年老的父母需要照顾的时候,我们该以怎样的方式去关照他们?是不管不问,或者以为满足了父母物质上的需求就心安理得,还是能像闺蜜兄妹一样,以相亲相爱的贴身陪伴作为对父母恩德的回报?无疑,闺蜜兄妹给了我们一个很好的参照——他们对老母亲的照顾处处体现出血浓于水的亲情担当。他们像对待孩童一样细致入微的孝老行动,将沉重的“孝敬”话题变得轻松和谐、温暖感人,教会我们学会发自内心的孝敬。这是他们赠与老母亲最好的老年礼物,也是人世间最美最真的情意!
家乡有句俗语:“老小,老小”,意思是说,人老了,就和小孩一样,变得敏感而固执、可爱又好笑。我想,我们不妨也像闺蜜兄妹那样,对待父母就像对待小孩子那样,顺着、哄着、赞着、爱着他们,那么,这样的抚慰,一定可以让他们越来越柔弱的内心变得强大,会让他们的精神世界变得平和安然,也会让他们在衰老与病痛面前表现得从容坦然,从而赢得生命的尊严。
张会玲,陕西省作协会员,白水县作协副秘书长。出版有散文诗集《素简时光》,散文集《轻轻地把爱与你诉说》,长篇小说《龙背梁》
本期制作人
张燕
图文编辑
刘友朋
《鲁源文苑诗词歌散文》作者/鲁源文苑诗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