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五月芳菲艾叶香》
作者:韩湘生
五月的风裹着艾草香,将汨罗江水酿成一壶陈年雄黄。晨光在麦穗尖上跳着楚地巫祝的舞步,南国青石巷里,粽叶包裹的乡愁正随着蒸汽氤氲升腾。
北方的原野铺展着黄金织锦,沉甸甸的麦穗在风中划出《九章》的弧线。而在水墨晕染的江南,艾草早已攀上乌檐黛瓦,青翠的叶脉里流淌着"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的芬芳。老妪将新采的艾叶结成宝剑模样,悬在朱漆斑驳的门楣,两千年前屈子佩兰沐芳的风骨,便在这琐碎日常里悄然复活。
晨雾未散时,汨罗江已泛起粼粼波光。绯红的龙舟列阵如虹,舟身鳞甲映着朝霞,恍若《河伯》中“乘水车兮荷盖,驾两龙兮骖螭”的幻影。三通鼓响惊破水面,桡手们古铜色的脊背弓成满月,木桨劈开碧波时溅起的银珠,恰似《天问》散落的星子。“船容与而不进兮,淹回水而凝滞”,当年三闾大夫逆流而上的悲怆,此刻化作震天动地的号子,在二十一世纪的江面上激荡出新的回响。
岸边的喧闹如潮水漫涨。红衫翠袖的南国女儿们踏歌而来,她们的歌声裹着粽香,在江风中舒卷成彩绸。“哎哟嗨”的调子刚落下,便有巧妇捧出青箬新粽——菱角般的翠色包裹着晶莹心事,糯米与红枣的缠绵里,藏着“余既滋兰之九畹兮,又树蕙之百亩”的诗意注脚。七旬阿婆将粽子系成九子连环,蘸雄黄在孩童额间点染朱砂:“这是屈大夫用《招魂》化成的符咒”,皱纹里漾开的笑意,让《哀郢》中“皇天之不纯命兮”的诘问,悄然融化在太平岁月的烟火中。
日影掠过香樟树梢时,江心龙舟已化作离弦之箭。鼓点催着浪花跳起傩舞,舟首劈开的银练里,忽见屈子峨冠博带的倒影一闪而过。夺冠的桡手将旌旗插进祠堂前的青铜鼎,那猎猎翻飞的红绸,多像诗人从未冷却的热血在时空中燃烧。稚童们追着彩船奔跑,腕间五彩丝线叮咚作响,恰似《湘夫人》遗落的佩玉,在千年后的端午重新鸣响。
暮色浸透江面时,白发族长以艾草蘸取江水。苍老的吟诵混着《国殇》的余韵,将“带长剑兮挟秦弓”的铿锵,揉进粼粼波光。我捧起素瓷酒盏,看琥珀色的涟漪里浮沉着诗人的孤影——他"举世皆浊我独清"的傲骨,已化作檐角艾叶上凝结的月光。
忽有渔歌自芦苇深处浮起:“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沙哑的调子裹着艾香,织就一张温柔的网。取青粽投入汨罗,沉浮的翠影带着今人的怀想,去赴那场横贯古今的约定。屈子的诗魂应在这粽香里颔首,他的《离骚》化作龙首破浪的英姿,《九歌》凝成陌上摇曳的香草,而《怀沙》中的长叹,终究在千年粽香里结出慈悲的果实。
晚风掠过青石巷,满城艾草簌簌低语。江心月华如练处,恍见涉江而去的诗人踏浪归来——他的佩玉鸣响已化作端午鼓点,他的香草美人长成田间艾蒿,他投江时激起的浪花,正在每个华夏子孙的血脉里,年复一年地盛开成不谢的莲。
作者韩湘生简介:
韩湘生,男,北京人,1969年下乡赴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一师三团后调入六师工作。毕业于北京影视艺术学院,中国小说学会会员,中国散文学会会员,中国林业生态作家协会会员,北大荒作家协会会员,中华知青作家学会副主席,《文学月报》杂志社常务主编,《青年作家》网签约作家,《文学与艺术》签约作家,海岛作家村签约作家,至今已发表作品1600余篇,多篇文章在全国各类征文大赛中获得多项大奖。出版了个人专辑《那一片遥远的山林》《梦中的白桦林》《岁月的歌吟》等,都已被国家图书馆所收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