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诗歌联合会《修竹留云》4637期
七绝三首·中华龙脉
作者:梦如诗
主播:风铃
一、七绝·中华龙脉“北龙”龙首“长白山”
北国群峰昂白头,圣山势峻三江流。
叶林怒啸满洲虎,龙守边疆万代秋。
注:
1、北国:北国指我国北方地区。该词源于中国古代分裂时期,常用于指古代与中原王朝对峙的北方政权或地理区域。
古代分裂时期(如宋辽金、东晋十六国、南北朝),南方政权称北方敌对政权为“北国”,如辽、金、北魏等。
《诗经·大雅》中“北国”指周朝北部的诸侯国,后演变为政治地理概念。
当代多指秦岭——淮河以北的省份,如东北、华北等。
现代汉语中泛指中国北方地区,如毛泽东《沁园春·雪》中“北国风光”即指北方雪景。
2、白头:指长白山主峰白头山。
3、圣山:指长白山。在历史上是“满族的发祥地”,清朝时被尊为“圣山”,历代皇帝多次祭祀,认为此地是“龙兴之地”。
4、三江:指“松花江、图们江、鸭绿江”。
5、叶林:指针叶树林。是以针叶树为建群种的森林总称。
6、满洲虎:即东北虎。源于中国东北历史上被称为“满洲”,故把东北虎亦称满洲虎。
对北龙的探究
传统风水理论将中国的主要山脉划分为三条主干龙脉,称为“三大干龙”:
一、北龙(艮龙):沿黄河以北延伸,包括阴山、贺兰山、大兴安岭等,至朝鲜半岛。
(一)龙头
在中国传统风水理论中,北龙(艮龙)的“龙头”通常被认为位于“长白山”,尤其是其主峰白头山(天池所在区域)。
1、地理依据
“长白山”是北龙脉的东部终点,地处中国东北与朝鲜半岛交界处。其主峰白头山(朝鲜称“将军峰”)海拔2749米,是东北亚地区的最高峰之一。
从昆仑山发源的北龙脉,经阴山、贺兰山、大兴安岭等山脉向东延伸,最终汇聚于长白山,形成“龙头”之势。其山势雄伟,火山活动形成的天池(火山口湖)被视为“龙睛”或“灵气凝聚之处”。
2、文化与象征意义
长白山在历史上是“满族的发祥地”,清朝时被尊为“圣山”,历代皇帝多次祭祀,认为此地是“龙兴之地”。
天池被中朝两国视为神圣之地,在风水学中象征“水龙归海”,符合“龙首饮水”的意象。
朝鲜半岛的山脉(如金刚山、妙香山)常被视作北龙脉的余脉延伸,但传统上龙头仍以长白山为核心。
3、风水解读
风水学中,“龙头”需具备以下特征:
“地势高昂”:长白山是东北最高峰,符合“龙头昂首”之势。
“水气汇聚”:天池作为火山湖,象征
“龙口含珠”:水脉与山势结合,形成藏风聚气的格局。
“脉止气驻”:北龙脉至此不再向东延伸,气脉在此沉淀,符合“龙头”的定义。
总结:
北龙(艮龙)的龙头位于“中国长白山(白头山天池一带)”,朝鲜半岛的山脉则是其延伸的“龙尾”或余脉。这一划分既符合地理走向,也融合了历史文化和风水象征的深层逻辑。
(二)水系
在中国传统风水与自然地理中,长白山的水系特征与其“北龙龙头”的地位密切相关,其独特的水文系统既是自然奇观,也蕴含深厚的文化象征。
中龙水系:
A、地理特征:天池为核心的水脉网络。
长白山以“天池“为水源核心,形成放射状水系,滋养东北亚大地,主要特征如下:
1、天池(白头山天池)
火山口湖:世界海拔最高的火山湖(海拔2189米),最深处373米,蓄水量约20亿立方米。
水源补给:主要依赖降水和地下泉水,湖水终年寒冷(年均水温0.7-11℃),透明度极高。
三江之源:天池是“松花江、图们江、鸭绿江”三大水系的发源地,被称为“东北水塔”。
2、瀑布与河流
长白瀑布:天池北侧缺口形成的瀑布(落差68米),是松花江的正源(二道白河)起点。
三江分流:
(1)松花江:向西北流经吉林、黑龙江,最终汇入黑龙江。
(2)鸭绿江:向西南为中朝界河,注入黄海。
(3)图们江:向东北为中朝俄界河,注入日本海。
3、温泉与地下河
聚龙泉:长白山下有数十处温泉,水温60-83℃,含硫化物和矿物质,被称为“神水”。
暗河系统:火山岩裂隙形成复杂地下河,与地表水系互补,维持天池水量平衡。
B、风水与文化象征:水脉的“龙性”解读
在风水理论中,长白山水系是北龙“龙头”灵气的具象化体现:
1、天池为“龙睛”
天池形似巨目,湖水幽深清澈,象征“龙目含光”,照鉴天地灵气。
火山湖的封闭性与自循环系统,暗合风水“藏风聚气”的格局。
2、三江分流为“龙须”
松花江、鸭绿江、图们江从长白山发源后呈放射状延伸,如龙须舒展,滋养东北平原与朝鲜半岛,寓意“龙脉生发,泽被四方”。
3、瀑布与温泉的“阴阳平衡”
长白瀑布飞泻为动(阳),温泉蒸腾为静(阴),形成水火既济、阴阳调和的“龙息”之象。
温泉的疗愈功能被满族萨满文化视为“龙神赐福”。
4、水脉与王朝兴衰
清代将长白山奉为“龙兴圣地”,康熙曾派官员勘探天池水系,认为其水脉“通达北斗,护佑国祚”。
鸭绿江、图们江作为界河,在风水上象征“龙守边疆”。
C、生态与人文意义
1、生物多样性
天池水系孕育高山苔原、针叶林等独特生态系统,是东北虎、中华秋沙鸭等珍稀物种的栖息地。
2、民族信仰
满族、朝鲜族等视天池为圣湖,传说中“三仙女沐浴天池而生满洲始祖布库里雍顺”。
3、现代价值
长白山水系是东北农业、工业与城市的重要水源,其纯净水质也被用于高端矿泉水开发(如“长白山天然矿泉水”)。
总结
长白山的“天池”及其水系网络,既是自然地理的奇迹,也是风水文化中“北龙饮水”的核心意象。其水脉的放射性分布、动态平衡与神圣象征,共同塑造了长白山作为“中华龙脉东极”的独特地位。
二、七绝· 中华龙脉“中龙”龙首“紫金山”
巍巍昆仑贯钟山,万里江河腾两边。
三镜耀波镶玉带,六朝古都壮应天。
注:
1、昆仑:指昆仑山脉。
2、紫金山:即钟山。
3、江河:长江、黄河。
4、三镜:指三湖,即燕雀湖(前湖)、琵琶湖、紫霞湖。“天镜”是古人因其湖水清澈见底、波澜不惊,如同一面天然的大镜子,故取名为“天镜湖”。唐代诗人刘禹锡有“潭面无风镜未磨”的佳句,将湖面比作未经打磨的铜镜,形象地描绘了湖水的静谧之美。故而把这三湖称为三镜。
5、玉带:长江在紫金山形成“玉带环腰”之势。且人工河道玉带河,绕明孝陵而建,形如玉带,象征“龙脉护陵”,故人们亦称玉带河。
6、六朝古都:六朝古都指南京。南京被称为六朝古都,这六朝指的是三国时的吴国、东晋两朝,以及南北朝时期南朝的宋、齐、梁、陈四朝。
7、应天:南京在历史上拥有超过50个曾用名,其中最著名的别称包括金陵、建康、建业、秣陵、江宁、应天、天京等,其名称演变贯穿周、秦、三国至民国等多个历史时期。
对中龙的探究
一、龙头:
中国传统中龙(震龙):沿黄河与长江之间延伸,涵盖秦岭、大巴山、大别山等,至江浙地区。
在中国传统风水理论中,中龙(震龙)的“龙头”通常被认为位于“南京钟山(紫金山)”或延伸至“浙江会稽山”一带。
1、地理依据
中龙的主脉走向:
中龙从昆仑山发源,沿黄河与长江之间的秦岭、大巴山、大别山等山脉东行,最终延伸至长江下游的江浙地区。其气脉汇聚于南京钟山(紫金山)及绍兴会稽山。
钟山(紫金山):
南京紫金山(海拔448米)位于长江南岸,山势如蟠龙,与长江形成“山水环抱”之势,被视为中龙东端的核心“龙头”。其地理上连接大别山余脉,止于长江之畔,符合风水学中“龙止水聚”的格局。
会稽山:
浙江绍兴的会稽山(主峰香炉峰海拔354米)是古代“九州镇山”之一,相传大禹在此会诸侯、葬于此山。此地水网密布(如鉴湖、若耶溪),被视为中龙“入海”前的灵气凝聚点。
2、文化与象征意义
南京钟山:
南京被称为“六朝古都”“十朝都会”,钟山是其“龙盘虎踞”风水格局的核心。
明孝陵(朱元璋陵墓)、中山陵均选址于此,象征“帝王之气”与“龙脉正统”。
长江在此形成“玉带环腰”,钟山如龙头昂首,呼应中龙“藏风聚气”的理想布局。
会稽山:
大禹陵的存在赋予其“华夏文明发祥地”的神圣地位,象征中龙“治水安民”的功德圆满。
浙东水乡的密集河网被视为“龙归东海”前的最后一道水脉汇聚。
3、风水解读
龙头特征:
风水学中,龙头需满足以下条件:
地势收束:山脉至此不再延伸,气脉沉淀(如钟山止于长江边,会稽山止于杭州湾)。
水气交融:长江、钱塘江等大河水系环绕,形成“龙饮江河”之势。
人文鼎盛:历史都城或文化圣地(如南京、绍兴)的兴盛印证了龙脉的“旺气”。
争议与补充:
部分流派认为中龙的龙头应更偏向“太湖流域”(如苏州灵岩山),因太湖形似“龙珠”,与周围山势形成“龙戏珠”之象。但主流观点仍以南京钟山为核心。
总结:
中龙(震龙)的龙头主要集中在“南京钟山(紫金山)”,其地理终止、水系环绕与历史地位均符合“龙头”定义;而浙江会稽山因大禹文化和东海门户的象征意义,也被视为中龙脉的延伸终点。两者共同构成中龙“龙头”的文化与风水内涵。
二、水系:
在中国传统风水与自然地理中,南京紫金山(钟山)的水系与其“中龙龙头”的地位紧密相关,其水文特征既塑造了南京“山水城林”的独特格局,也蕴含深厚的文化象征。
(一)、地理构成:山环水绕的微型水网。
紫金山(海拔448米)的水系以小型湖泊、溪流和泉水为主,形成“山——水——城”交融的格局。
1、核心湖泊
前湖(燕雀湖):位于紫金山南麓,古称“燕雀湖”,与玄武湖并称金陵“双璧”。六朝时期湖面广阔,后因淤塞缩小,现为钟山风景区的一部分。
琵琶湖:紫金山北麓的天然湖泊,形似琵琶,通过明城墙水关与玄武湖连通,是古代南京城的水源涵养地。
紫霞湖:紫金山南麓的人工湖(1940年代修建),湖水清澈,周围林木掩映,被誉为“金陵明珠”。
2、溪流与泉水
青溪:发源于紫金山,向南流入秦淮河,曾是六朝时期南京的护城河,现为城市内河。
玉带河:绕明孝陵而建的人工河道,形如玉带,象征“龙脉护陵”。
山泉:紫金山多裂隙泉,如“一人泉”(传说仅容一人取水)、“应潮井”(井水随江潮涨落)等,泉水甘冽,古代为皇家饮用水源。
3、秦淮河水系
紫金山余脉延伸至秦淮河畔,秦淮河支流(如青溪、运渎)环绕山脚,形成“山水城郭”的纽带。明代“十里秦淮”的繁华,与紫金山水系的滋养密不可分。
(二)风水象征:中龙饮江的“玉带环腰”。
在风水理论中,紫金山水系是中龙“龙头”灵气凝聚的关键。
1、山水环抱格局
紫金山北临玄武湖,南有秦淮河,形成“背山面水、玉带环腰”的帝王之相。
前湖、琵琶湖如“双龙目”,紫霞湖似“龙颔明珠”,暗合“龙睛含珠”的祥瑞意象。
2、水脉与都城气运
六朝至明代,南京城依紫金山而建,引青溪、秦淮河水入城,象征“龙脉活水贯皇都”。
明孝陵选址紫金山南麓,玉带河环绕陵墓,体现“以水锁气,永镇龙脉”的设计。
3、泉水的“龙息”隐喻
紫金山泉水自古被视为“龙涎”,明代朱元璋命人引泉水入宫,认为“饮龙涎者可延国祚”。
应潮井的潮汐现象被附会为“龙脉通海,呼应天时”。
(三)历史人文:水系承载的文明脉络
1、六朝风雅
青溪沿岸曾为南朝贵族园林聚集地,谢安、王羲之等名士在此临水赋诗,留下“曲水流觞”的典故。
前湖(燕雀湖)传说为梁代昭明太子藏书处,湖水沉没“文脉典籍”,增添神秘色彩。
2、明代水利
朱元璋修建明城墙时,利用紫金山水系构筑护城河,琵琶湖、前湖成为军事防御与城市供水的双重屏障。
明孝陵“金水桥”引玉带河水,象征“龙脉不绝,帝气长存”。
3、民国遗韵
中山陵依山势而建,墓道两侧溪流潺潺,暗合孙中山“天下为公,如水润物”的精神。
(四)现代生态与保护
1、水系修复
青溪、玉带河等历史河道经清淤整治,部分恢复古貌,成为城市生态廊道。
紫霞湖、琵琶湖纳入钟山风景区保护范围,限制开发以维持水质。
2、文化景观
前湖湖畔重建“六朝水榭”,再现“燕雀湖光”的诗意场景。
紫金山登山步道沿溪流而设,“听泉观瀑”!
总结:
紫金山水系以“湖泊为眼、溪泉为脉、秦淮为带”,既支撑了南京“龙盘虎踞”的地理格局,又赋予其“文枢水韵”的文化灵魂。从风水象征到历史实践,紫金山的水脉始终是“中龙龙头”灵气流转的核心载体,亦是古都南京生生不息的见证。
三、七绝· 中华龙脉“南龙”龙首“武夷山”
武夷磅礴白云飞,九曲绵延绕翠微。
层叠龙鳞霞气闪,苍穹昂首笑朝晖。
注:
1、武夷:指武夷山。
2、九曲:指九曲溪。
3、霞气:这里指丹霞地貌。
对南龙的探究
一、龙头
中国传统南龙(巽龙):沿长江以南延伸,包括云贵高原、南岭、武夷山等。
在中国传统风水理论中,南龙(巽龙)的“龙头”通常被认为位于“福建武夷山”或“t w玉山”,具体解析如下:
1、地理依据
南龙的主脉走向:
南龙发源于云贵高原,经南岭、武夷山等山脉向东南延伸,最终止于福建沿海及tw岛。其气脉在武夷山和t w玉山形成“龙头”之势。
武夷山(福建):
武夷山是南龙东行的核心节点,主峰黄岗山(海拔2161米)为中国东南最高峰,山势险峻,九曲溪环绕,形成“龙戏水”之象。
山脉至此分两支:一支向东北延伸至浙江(雁荡山),另一支向东南入海,连接t w山脉。
t w玉山:
玉山(海拔3952米)是tw最高峰,被视为南龙跨海后的“终极龙头”,其山势直入东海,符合“龙归大海”的风水意象。
t w山脉(中央山脉、阿里山等)被认为是南龙脉的延续,玉山则是气脉凝聚的终点。
2、文化与象征意义
武夷山:
武夷山是道教“三十六洞天”之一,朱熹曾在此讲学,儒释道文化交融,象征南龙“文脉昌盛”。
九曲溪与丹霞地貌形成“阴阳交泰”的格局,被视为“龙吐珠”的祥瑞之地。
t w玉山:
玉山在t w原住民文化中被奉为圣山,清代文献称其为“东瀛龙首”。
从风水角度看,tw岛与福建隔海相望,玉山与武夷山形成“双龙戏珠”(东海为珠)的呼应格局,象征中华龙脉的完整性与统一性。
3、风水解读
龙头特征
山脉终止于水:武夷山止于闽江入海口,玉山止于太平洋,符合“龙饮江海”的意象。
气脉升华:南龙跨海至t w,玉山高耸入云,象征“龙腾九天”的升腾之势。
人文印证:福建(海上丝绸之路起点)与t w(物产丰饶)的繁荣,被视为南龙“旺气”的体现。
争议与补充:
部分流派认为香港太平山(港岛最高峰)是南龙的“副龙头”,因香港的兴盛与珠江口“水龙”交汇有关,但主流观点仍以武夷山和玉山为核心。
总结
南龙(巽龙)的龙头存在两种主流观点:
1、“地理龙头”:“福建武夷山”因其山脉终止、水系环绕及文化地位;
2. “终极龙头”:“t w玉山”象征南龙跨海后的气脉升华与完整格局。
两者共同构成南龙“龙头”的“山——海——岛”一体性,体现了中国传统风水对国土疆域与文化统一性的深刻认知。
二、水系
在中国传统风水与自然地理中,武夷山的水系既是南龙(巽龙)“龙头”灵气的具象化体现,也是其自然与文化双重遗产的核心载体。
(一)自然地理特征:
丹霞地貌与九曲溪主导的水网。武夷山以丹霞地貌和密集的溪流网络闻名,其水系以“九曲溪”为核心,形成独特的山水交融格局。
1、九曲溪
主干脉络:发源于武夷山自然保护区黄岗山南麓,全长约62公里,流域面积526平方公里。自西向东蜿蜒贯穿武夷山景区,形成“九曲十八弯”的奇观。
水文特征:水流清澈平缓(平均流速0.8米/秒),河道宽窄交替,最窄处仅3米(如“小九曲”),最宽处达200米(如“一曲”)。
生态功能:溪流两岸保存了全球同纬度最完整的亚热带原生性森林系统,是珍稀物种(如中华秋沙鸭)的栖息地。
2、支流与瀑布
黄柏溪:九曲溪主要支流,流经武夷岩茶核心产区(如“三坑两涧”),滋养茶树生长。
青龙瀑布:落差120米,水量充沛,雨季如青龙腾跃,枯水期则如银链垂空。
水帘洞泉:丹崖倾泻而下的悬泉,雨季形成宽40米的“水帘”,被视为“龙涎圣水”。
3、湖泊与潭池
天心湖:位于天心岩下,传为道教“龙池”,用于古代祈雨仪式。
龙潭:九曲溪畔的深潭,碧绿如翡翠,相传为蛟龙潜居之所。
(二)风水象征:
南龙饮海的“活脉”在风水理论中,武夷山水系是南龙“龙头”灵气流动的关键。
1、九曲溪为“龙脊”
溪流九曲回环,形似游龙穿行于丹崖之间,象征“龙脉活络,气运绵长”。
一曲至九曲的转折点均有山峰镇守(如大王峰、玉女峰),形成“龙盘虎踞”的锁气格局。
2、峰水相生
大王峰(雄峰)与玉女峰(秀峰)隔九曲溪对峙,溪水绕峰而过,构成“阴阳交泰,龙凤呈祥”的风水意象。
悬崖绝壁上的悬棺(古越人葬制)被视为“龙穴”,借水势凝聚天地灵气。
3、水口与聚气
武夷宫水口:九曲溪下游出口处,古代建宫观镇守水口,防止“龙气外泄”。
三姑石:溪畔三块巨石如三位神女护持水脉,象征“龙脉归海,福泽东南”。
(三)文化与历史:
水脉滋养的文明
1、理学圣地
朱熹在九曲溪畔创建武夷精舍,著《九曲棹歌》,将溪流比作“天理流行”,寓理学思想于山水之间。
历代文人(如陆游、辛弃疾)泛舟九曲,留下“一溪贯群山,清浅萦九曲”的咏叹。
2、岩茶之源
九曲溪支流(慧苑坑、流香涧等)的独特雾霭与矿物质水源,孕育了武夷岩茶(如大红袍)的“岩骨花香”。
茶农依山开垦“盆栽式”茶园,利用溪水灌溉,形成“茶以水活,水以茶灵”的共生系统。
3、道教与祭祀
汉代武夷君(武夷山神)信仰以九曲溪为祭祀中心,唐代建冲佑观(今武夷宫),宋代列为“天下三十六洞天”之一。
古代“放生会”于九曲溪举行,投放鱼鳖以祈求“水脉昌隆”。
(四)生态与保护
1、水源涵养
武夷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森林覆盖率92%,年均降水量2200毫米,为九曲溪提供稳定水源。
实施“生态茶园”工程,减少农药对水系的污染。
2、文化传承
竹筏漂流:九曲溪传统竹筏漂流(约90分钟航程)被列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筏工以方言讲述山水传说。
摩崖石刻:沿溪崖壁存有历代摩崖石刻500余方,内容多赞咏水景(如“逝者如斯”“高山流水”)。
总结:
武夷山水系以“九曲溪”为血脉、丹崖为骨架、云雾为气息。既是南龙“饮海归墟”的风水终点,也是“儒释道茶”多元文化的活态载体。其水脉的灵动与山势的雄奇相生相成,完美诠释了“山水即龙脉,人文即气运”的东方哲学。
作者简介:梦如诗,甘肃省诗词学会会员,都市头条认证主编,中华诗歌联合会主席兼总编辑,惠川文学社文学顾问。原《胡杨林·古风雅韵》编辑,《新浪》签约作家。
主播简介:风铃,本名慎雅铃,兰州石化退休干部。石化银龄文学社会员,兰州西固朗诵协会会员,中华诗歌联合会主播。喜欢文学,热爱朗诵艺术,希望用声音表达生活中的美好,传递真善美!
中华诗歌联合会组织机构
一、主席团
主席:梦如诗
副主席:李希勇
秘书长:艳阳天
成员:梦如诗、李希勇、艳阳天、米兰、追梦天涯、蓝儿、吥咻、森严、聂子、秋竹、荷塘月色、戴维
二、顾问委员会
首席顾问:吕兴福
特邀顾问:火凤凰(海外)、钱文昌
顾问:孺子牛、红雨随心、芝山石、唐连明、晨曦
三、编辑部(主播部)
总编:梦如诗
副总编:追梦天涯
主播部部长:艳阳天
音频总监:艳阳天
古典诗词音频室主任:米兰
现代诗歌音频室主任:戴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