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能够与这些有生命的文字在一起,应该是我们的幸运了。那一个个神奇妙曼的方块字,竟能让许多短暂的一瞬成为永恒的经典,让凄美的忧郁化为多彩的微笑,让发黄的记忆演绎成蓬蓬勃勃的怀念。她如星雨,似花瓣,柔和地弥漫在我们每一个无拘无束的日子里。她离我们是那么的近,几乎是触手可及的样子。
读《诗经》,一股远古时代所孕育的现代气息扑面而来。“一日不见,如三秋兮”是恋爱中人的典型心态;“所谓伊人,在水一方”含蓄地表达出诗人对某种可望而不可求的理想的追求;“淡彼两髦,实维我仪,之死矢靡它”生动地展示了一名坚贞不屈的女子誓死捍卫自己爱情的决心; 而“勿剪勿拜,召伯所说”是人民爱屋及乌,对有德政的召伯的遗迹的珍重;“民之罔极,职凉善背”是诗人对昏庸腐败的统治的博大、崇高、深沉的忧患。在《诗经》里,根本看不出远古人们的闭塞,愚昧与保守,我感受到的是爱,智慧,自然,希望与阳光。那用赋比兴演绎的每一首诗都是一曲动听妙曼的歌,都蕴含着一个真实的故事,都拥有一个美丽而高尚的灵魂。闭了眼,用心静静地聆听,你可以听得到——那来自远古的心灵的呼唤。
读唐诗,可以领略到春天勃勃旺盛的生机。著名诗人海子吟哦道:“春天啊,春天是我的品质。”在我看来,春天的品质,就是唐诗的品质。唐诗,在中国历史这最明快、最高亢、最飘逸的春天,带着生机,裹着憧憬,像一位风度翩翩的英俊少年,用青春、自信、乐观和进取,燎原在大漠、田园、山川、仕途上,拥簇成一个绚烂的大唐盛世的百花园。如果朗朗地读,细细的品,周身便会洋溢着一种鲜活、热情和浪漫的冲动。你瞧:“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是何等的宁静;“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是何等的自信,“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又是何等的豪迈!写落花,没有一丝一毫的伤感,而是“花落知多少”的少年般的单纯与天真;写边关,也没有了苦寒,有的只是“忽如一夜出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的惊喜。难怪著名学者林庚说:“唐人的生活,是以少年的心情作为它的骨干”。信哉!
如果说唐诗是一轮鲜活的朝日,那么宋词就是带着几分腼腆的昏黄咏叹调。在相思、怀念、友情、劝勉、欢聚中,多了一分如雨的柔媚,一分伤感的婉约,一分矜持的高贵和一分如锦缎般的精致。如酒,那浓郁的醇香,飘散在阴雨的黄昏,飘散在清凉的月夜,飘散在江边的危楼,飘散在暮春的落红之中;似河,无论是风花雪月,羁旅闲愁,还是吴钩看了,栏杆拍遍,带着词人的体温和表情,潺潺流淌在一条词人用情感开凿的奔流不息的的河流上。
难怪有人说,文字是有颜色,也是有味道的。有时,随便取一本书,读着这样的文字:“麦子整整齐齐摆在辽阔的大地上,仿佛一块块耀眼的黄金。麦田是五月最宝贵的财富,大地积蓄的精华。风吹麦田,麦田荡漾,把幸福送到外面的村庄”(苇岸语),也会品味出一种成熟的麦子的味道。在热烈的夏天,即使你去不了金黄色的麦田,远远的,也能从六月煦暖的风中体会出一股清香,缓缓的,津津的。
有一次,读到一篇“炊烟是屋顶上的庄稼”的美文,单这个题目就就叫我激动了一阵子。炊烟是什么?炊烟是庄稼的味道,炊烟是故乡飘逸的头发,炊烟是游子们永远的根!而我是母亲用炊烟喂大的一株会思考庄稼!“在袅袅的炊烟里,做个黄粱梦,也美得很。”不知谁这样说过。
就是这些雕镂生活的文字,一字一句,含着悲和喜,携着声和色,带着笑和泪,打碎了时光,揉进了感情,渗透着幸福。只有乐于身处其中的人,才能品味出其独特的色、香、味,才能在你最动情的时光里叩开幸福的大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