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 亲
作者:高玉柱
父亲高瑞成,曾用名:高宗斌(农历一九四一年十一月初二至二00八年农历十一月二十二),上有两个姐姐下有三个妹妹,在那个机械工具极度匮乏的年代,干农活主要靠男性壮劳力,只能边辛勤劳动边咬牙坚持刻苦学习到初中毕业,目睹农村缺医少药,乡亲们被病痛折磨却无法及时救治,也为了改变家庭一贫如洗的状况,父亲毅然立下“悬壶济世”的志向,决心钻研医学知识。
自此,年少的父亲踏上自学医学与中医药理论之路。他深谙“熟读方能解其意”,面对晦涩难懂的中医理论与中药“汤头歌”,坚信唯有背诵才能够领悟精髓,进而在临床实践中才能够运用自如。于是,田间劳作时、行走赶路时、休憩片刻时,处处都能听到他背诵的声音。功夫不负有心人,仅一年多时间,他便能熟练背诵300余首中药方剂、两万多字的医学理论。
父亲还四处寻访名医。无论是周边乡里、本县外县的“乡土先生”,还是省城大医院的专家,只要听闻对方在某方面医术精湛或有独特良方,他就会利用生产队收工后的时间登门求教。一次不懂,就去两次、三次、四次……直至彻底弄通“治病理论”,求到“医病秘方”。那时,不少乡亲以为父亲“痴傻”,好心劝他:“行医哪是想干就能干的?大队指定的人才能做,你家无权无势,学了也是白费。”父亲却执着回应道:“医术高超,自有人来请!”
“天道酬勤”,1965年父亲如愿进入村保健站工作。此后,他白天忙碌于日常诊疗,夜晚也常被危重病人紧急叫起出诊。
记得一个暴雨如注、电闪雷鸣的深夜,本村魏某家人急匆匆赶来请诊。父亲连衣服都来不及披好,就冲进雨幕,一路飞奔到患者家中。患者最终转危为安,他自己却因淋雨患上了感冒。
还有一次,郭女听闻其父亲猝然离世,悲痛过度晕死过去。在场医生束手无策之际,急忙请来了父亲。父亲银针一扎,郭女便哭出声来,众人无不惊叹父亲医术高超。
随着时间推移,父亲的医术逐渐得到乡亲们认可,声名远扬,村保健站常常门庭若市,十里八村的患者纷纷慕名而来。
1979年,县政府从全县千余名医生中选拔三名拔尖人才,父亲凭借高超医术脱颖而出,被分配到东权城地段医院工作。
曾有患肿瘤的吴某慕名求医,即便已被市级医院宣判“绝症”,父亲仍秉持“只要患者有一丝希望,医生就必须尽百分百努力”的信念,仔细诊断病情。遇到疑难问题,他下班后不顾疲惫,骑行五十多里前往省肿瘤医院向专家请教。深夜,父亲驮着一摞摞医学书籍回到家中,顾不上吃饭,便一头扎进知识的海洋。他时而专注阅读,时而认真批注,时而伏案疾书、记录要点;时而眉头紧锁、陷入沉思,时而喃喃自语、反复推敲,时而展露笑颜、点头会意。直到东方破晓,他终于开好处方。而患者服用几个疗程后,竟奇迹般康复了。
从村保健站到县中医院,父亲始终坚持倡导每日早晨三十分钟的技术经验交流读书会。这一活动深受同事们喜爱,大家通过学习交流,开阔了视野,提升了医疗技能。
1992年至1997年,父亲与同事合作钻研的《乙肝系列冲剂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临床研究》科研项目获得了省科技进步三等奖,被河北省卫生厅评为“中医药、中西医结合科技进步奖的科技工作者”;被正定县政府“记功”一次;“立大功”一次;“嘉奖”一次;被正定县委评为“优秀共产党员”。
2000年,父亲退休后在家开办诊所。他治病从不开大方、不用贵药,总能以精简药方治愈顽疾。遇到家境贫困的患者,还会减免甚至分文不收。他常教导我们:“老百姓挣钱不易,医生要在确保疗效的前提下,精准用药、减少药量,让患者少花钱。更要引导他们重视保健养生,我已经开始倡导乡亲们读经典书籍修身养性,习练太极拳等体育运动强身健体,大家心态平和,身体健壮了,自然少生病、不生病。”
父亲的诊所里,挂满了乡亲们赠送的锦旗。“华佗再世”“妙手回春”“医德高尚”等烫金大字,正是对他一生精湛医术与高尚医德最生动的诠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