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艺漫谭
✤ 一锤震落时光的盐粒
——简评童年诗作的微观叙事与宏观关怀
□ AI评诗
在短诗《往事如梦》中,诗人童年以简洁而质朴的笔触,将一段六十年前的生活碎片打捞上岸。诗歌未用华丽辞藻,却凭借真实的生活细节与深沉的情感内核,让受众在平凡往事中触摸到岁月的温度与生活的厚重,一下子便刺中了人们的神经末梢。
这首诗以“往事如梦”为题,奠定了回忆的基调,却未沉溺于虚幻的抒情,而是以近乎白描的手法,将事件娓娓道来。“在我六岁那一年”,直接切入回忆,如同一把钥匙,打开了记忆的匣子。三姐闺蜜贺丫头钻入腌菜坛无法脱身,父亲用铁锤砸碎坛子救人的情节,看似简单直白,却暗含着多重张力。腌菜坛“肚大口小”的特征,既是客观描述,也隐喻着生活中突如其来的困境——意外在毫无防备时降临,将平静的日常打破。
铁锤砸坛的瞬间,成为全诗的视觉与情感焦点。“铁锤”这一意象的选择精准有力,它的坚硬与沉重,不仅是解救困局的工具,更象征着在艰难生活中,人们不得不采取的果断行动。父亲挥锤的动作,在物质匮乏的年代背景下,显得尤为悲壮。母亲“难过了好几天”,短短数字,道尽生活的不易。腌菜坛作为那个年代的“宝贝”,承载着一家人对生活的期许与精打细算,它的破碎,不仅是一件器物的损毁,更意味着生活成本的增加与对未来的隐忧。诗人没有刻意渲染母亲的悲伤,却通过这平淡的叙述,让受众由衷地感受到物质匮乏给普通家庭带来的切肤之痛和记忆。
诗歌的精妙之处还在于,它并未止步于对事件的简单叙述,而是将笔触延伸至生活乃至人性的深层。“在不经意间,它平添了多少生活的况味”,这一句既是对腌菜坛价值的升华,也是对整段往事的总结。腌菜坛的存在,让粗茶淡饭的日子有了滋味,让艰难的生活多了一份盼头;而它的破碎,又何尝不是生活中无常的写照?这种“况味”,是苦涩与温暖的交织,是无奈与坚韧的并存,是特殊历史时期那一代人共有的生命体验。
从诗歌技巧上看,诗人童年摒弃了繁复的修辞与结构,故意以线性叙事推进,却在关键处留白,给予受众宏阔的想象空间。该诗语言朴素自然,如同与老友唠家常,却字字句句都落在生活的实处。这种诗写范式,与诗人恪守的“诗风多元,中西交融,始终坚持创作实践与理论挖掘互补并重”的创作理念相契合。诗人并不刻意追求形式上的新奇,而是专注于情感的真实传递与生活本质的揭示。
《往事如梦》不仅是诗人个人的回忆,更是一个时代的缩影。这首诗让我们看到在物质匮乏的岁月里,人们如何在困境中相互扶持,如何在破碎中寻觅生活的意义。诗歌的力量,就在于它以小见大,用一个腌菜坛的故事,道出了千万个家庭的命运,唤起了受众对往昔生活的共鸣与思考。在当下这个快节奏的信息时代,这样的分行文字无疑是在提醒着我们,永远不忘生活的本真,永远珍视那些藏在平凡往事中的生命况味。
█ 附 童年原创作品
✦ 往事如梦
□ 童 年(安徽)
更确切地说,应该叫记忆
或者索性就叫追忆
在我六岁那一年
三姐闺蜜贺丫头在我家门前
和三姐玩耍时
钻进了一个腌菜的坛子里
出不来了
后来父亲用铁锤
把这个肚大口小的腌菜坛
砸碎了
为这事,母亲难过了好几天
要知道
那个物质极为匮乏的年代
家里能有一个老式腌菜坛子
那可是宝贝呀
在不经意间,它平添了
多少生活的况味
❂ 诗人简介:
童年,本名郭杰,男,汉族,1963年12月出生于安徽省蚌埠市,系中国诗歌学会会员。自1980年习诗至今已四十余年,笔耕不辍。诗风多元,中西交融,始终坚持创作实践与理论挖掘互补并重。曾策划中国诗坛第三条道路与垃圾派“两坛(北京评论诗歌论坛和第三条道路诗歌论坛)双派(垃圾诗派和第三条道路诗学流派)诗学大辩论等各类文创活动,多部诗歌原创作品和文艺评论文章入选各知名文创艺术平台。代表作有《天黑之前》、《河》、《短歌》、《短章》等,著有《童年泛审美文化批评诗学札记》等文艺批评专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