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瓦教室里的师范时光
清心阁
午后,我坐在阳台的茶几前,暖阳温柔地洒在身上,茉莉花茶的芬芳萦绕在鼻尖。在这静谧闲适的时光里,我的思绪不由自主地飘向那段刻骨铭心的师范岁月。
1977 年,恢复高考的消息宛如一声惊雷,划破时代的宁静,瞬间激起了无数人对知识的炽热渴望。我怀揣着对未来的憧憬,幸运地成为奔赴考场的万千学子之一,顺利踏入佳木斯师范学校富锦分校的校园,开启了一段崭新的学习旅程。
1977 年高考招生是冬季考试春季入学。1978 年 3 月初,我带着录取通知书和行李,乘坐客车前往富锦师范学校报到。初入校园,眼前质朴的景象令人难忘。学校寄身于二中的院子里,一排红砖青瓦的平房便是我们的教室。斑驳的墙壁,简陋的课桌椅,教学条件与如今相比有着天壤之别,然而这丝毫没有削减我们对知识的渴求。作为恢复高考后的首届学生,同学们的年龄和知识水平参差不齐。就拿我们物理班来说,班里汇聚了来自四面八方、有着不同人生经历的同学:有刚走出校门的学生,有从农村返城的知青,有民办教师、代课教师,还有农场里的拖拉机手。年龄最小的同学年仅十七岁,最大的同学已三十九岁。
我们七七届师范班共招收两个班,中文班和物理班各五十多人,学制两年,从1978年3月入学到1979年7月毕业。这种特殊的培养模式,是1977年恢复高考后,国家因中学师资紧缺,在高等教育资源有限的情况下,为快速填补师资断层而采取的“应急培养机制”。我们的目标很明确:毕业后成为合格的中学教师,担负起教书育人的重任。
入学初期,考虑到多数同学知识基础参差不齐,学校特意为我们增设了高中数学与物理补习。这些课程如同基石,为后续系统学习高等数学、普通物理等大专层次课程筑牢根基。
恩师们的身影,是青瓦屋檐下最璀璨的星辰,那温暖明亮的指引,始终是心底最深刻的眷恋。班主任张锦玲老师毕业于哈师院,她身上有着知识分子独有的优雅气质,为人正直,知识渊博。那些抽象复杂的原理在她口中仿佛变成了一个个生动有趣的故事,她用生活中常见的例子深入浅出地讲解,让原本晦涩难懂的知识变得妙趣横生。我们常常听得入迷,在不知不觉中收获满满。教电磁学的孙世容老师教学严谨到近乎苛刻,每一个知识点都要反复推敲讲解。他经常带着自制的教具走进课堂,那些简易却精巧的装置,将电磁学的奥秘直观地展现在我们眼前。课后,他还会耐心地指导我们做实验,手把手教我们调试仪器,不放过任何一个细节。教数学的王正弦老师毕业于北大,他站在讲台上,举手投足间都散发着名校学子的独特风采。后来,他为了追寻更广阔的教育天地,前往北京任教。还有教政治的辛佩富老师,他总能以深刻独到的见解,带领我们突破思维的局限,为我们打开认识世界的全新视角。
深知学习机会来之不易,每一个同学都拼尽全力。课堂上,大家全神贯注,眼神紧紧追随着老师,积极与老师互动,认真记录下每一个重点知识。课后,我们四处寻觅相关资料。在那个学习资料极度匮乏的年代,有时候为了一本珍贵的习题集,大家会跑遍县城的书店、图书馆,甚至托人从外地购买。一旦得到新的资料,同学们都会毫无保留地共享,每一道习题都会反复演算,直到透彻理解。每个人都像干涸的海绵,如饥似渴地汲取着知识的养分。
我们的宿舍是一栋日本人修建的二层小楼,里面是大通铺,大家的行李都是从家里带来的。晚上休息时,同学们紧紧挨着,虽然空间狭小,但充满了温暖与欢乐。冬天,靠火炉取暖。每当炉火熊熊燃烧,整个屋子烟雾缭绕,仿佛置身于梦幻的仙境之中。偶尔,有人会在火炉上烘烤潮湿的鞋袜,也有人会在火炉上做点简单的小灶。即便岁月流转,那混合着人间烟火与生活琐碎的味道,依然深深地烙印在我的记忆深处。
一日三餐,我们总是带着自带的饭盒,在熙熙攘攘的人群中排队等候。主食大多是高粱、玉米等粗粮,副食也是简单的咸菜和白菜萝卜土豆汤。只有周三和周六,食堂会供应稍丰盛些的饭菜,这两天便成了一周中最值得期待的日子。记得有个周六,同学们为改善伙食早早排队,因太过拥挤,竟把放置饭菜的矮墙挤倒了。那时生活清苦,父亲来看我时,带我去学校旁的小吃部吃一碗打卤面。在当时,那一碗面条对我来说,就是奢侈的美味,是生活中难得的幸福时刻。靠着每月14.5元的助学津贴,我们精打细算,虽然生活简单清苦,却充实而满足。
第二年,学校搬迁到县城南面的新校园,宿舍和教室相隔数里。无论清晨还是夜晚,我们都风雨无阻,从未缺席过早晚自习,用坚定的脚步丈量着求知的道路。清晨,我们迎着朝阳晨跑锻炼,让青春的活力在奔跑中尽情释放;每逢周日放假,大家便会清洗衣物和被褥,让它们在灿烂的阳光下尽情晾晒,享受阳光的味道;大家经常围坐在一起收听广播,从时事新闻到文学艺术,从天文地理到奇闻趣事,广播里的世界就像一扇神奇的窗户,为我们打开了通往外界的大门。那时,我还借助收音机自学英语,在陌生的单词和语法中不断探索未知,感受语言的独特魅力。偶尔,我也会与好友结伴去影院,在光影交织的世界里,忘却学习的疲惫,享受那短暂而珍贵的放松时刻。
学校还组织了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为我们的成长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我们深入田间地头助力农业生产;参与秋菜收储,大家齐心协力,将一车车的秋菜妥善储存;投身植树造林,亲手种下一棵棵树苗,为大地增添一抹绿色。每一项活动都成为我们成长的宝贵经历,不仅锻炼了实践能力,更让同学间的情谊在共同努力与协作中愈发深厚。
在这个红砖青瓦的校园里,我们收获了最真挚纯粹的情感。师生之间,满是敬重与爱戴;同学之间,亲如手足。那些朝夕相处的身影,至今清晰如昨,难以忘怀。忘不了同桌的方树立,他那幽默风趣的笑话,常常逗得我捧腹大笑,让枯燥的学习生活充满欢乐;忘不了后排座的董淑仙和许荣,我们经常为一道难题争得面红耳赤,在激烈的探讨中共同进步;忘不了班长孙庆有和团支书孙佳华,他们经常找我谈心,给予我鼓励和支持;忘不了老大哥吕学成,他带着上小学的儿子,是我紧挨着的邻铺,他总是像照顾亲弟弟一样照顾我,让我感受到家的温暖……这些名字的背后,是一段段珍贵难忘的回忆。
1979 年 6 月,临近毕业,学校精心安排我们这些即将踏上教育岗位的学生实习。我被分配到绥滨县第一中学,指导老师韩鹏飞毫无保留地把他宝贵的教学经验传授给我。当我第一次站在讲台上,望着台下一双双充满求知欲的眼睛,紧张得心怦怦直跳,既兴奋又忐忑,那种复杂的心情至今难以忘怀。在绥滨一中一个月的实习时光里,我不断学习、成长,逐渐适应并融入教师这个神圣的角色。
1979年7月20日,是镌刻在记忆深处的毕业时刻。临别之际,一本本小巧的纪念册在师生间悄然传递,工整的字迹流淌着真挚的祝福与殷切的期望,每一句赠言都凝聚着青春岁月里最纯粹的情谊。分别的前夜,师生齐聚一堂,教室里弥漫着浓浓的不舍与眷恋。那一夜,我们敞开心扉,彻夜长谈,回忆着过去的点点滴滴,畅想着未来的憧憬与期望,尽情挥洒着青春的泪水与欢笑。次日清晨,副校长夏西尧专程陪同我们同江的毕业生返乡,把我们亲自送到同江文教科,认真细致地向领导介绍每个人的在校的表现与特长。这份深情厚谊,我铭记于心。
师范学校的岁月如白驹过隙,却在我生命里刻下最璀璨的印记。那是青春乐章中最灵动的音符,是知识沃土上最蓬勃的生长期,每一寸时光都浸润着求知的热忱与蜕变的喜悦。短短一年半的时光,恰似一座熔炉,将青涩懵懂的少年锻造成站在三尺讲台上的筑梦人。
2017 年 5 月,分别四十年的同窗在抚远市首次相聚。当年青春洋溢的面孔如今都布满岁月的纹路,一个眼神、一声呼唤,往昔的回忆便如潮水般奔涌而来。那些挑灯夜读的专注、课堂上的激烈讨论,还有离别时强忍的泪水……点点滴滴在重逢的这一刻都变得鲜活起来。岁月可以染白鬓角,却带不走记忆中的璀璨光芒。那些在青春里奋力拼搏的故事,那些为梦想挥洒汗水的日子,永远在时光长河中闪耀,成为我们心底最珍贵、最永恒的珍藏。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