粽叶裹诗魂,浪声寄哀思——评卢进国《端午》
在卢进国的《端午》一诗中,诗人以细腻笔触与真挚情感,将端午这一传统节日的文化意蕴与对屈原的追思之情娓娓道来,构建出一幅充满历史厚重感与人文情怀的端午画卷。
诗歌开篇便以“又到端午节”自然切入主题,简洁而直接地将读者带入端午的氛围之中。紧接着,“远方的龙舟在河面上竞赛/呐喊声,响成一片”,短短两句,便生动地描绘出龙舟竞渡时热闹非凡的场景,“远方”一词赋予画面以空间感,“呐喊声,响成一片”更是以听觉描写增强了现场的感染力,让读者仿佛身临其境,感受到节日的热烈气氛。
随后,“这一天,荆楚儿女打捞起悲壮的诗魂”,此句巧妙地将龙舟竞渡的习俗与屈原的精神相联系,“打捞”一词极具创意,既呼应了龙舟在水面的活动,又深刻地表达出荆楚儿女对屈原精神的珍视与传承,使节日的欢庆氛围中融入了对历史与文化的深沉思考。“飘香的粽子摆上了餐桌/香甜可口的粽子/吃进嘴里/甜在心里”,诗人从热闹的赛龙舟场景转向日常生活细节,通过对粽子的描写,展现出端午节日的温馨与甜蜜,味觉体验的描绘让诗歌更具生活气息,也为后文的情感升华做了铺垫。
诗歌后半部分,诗人“缓缓地掏出了记忆的钥匙”,开启了对屈原的追忆之旅。“三闾大夫屈原/在二千多年前的楚国大地上/用激情作答卷/写下了《离骚》《九歌》《九章》《天问》等不朽的诗篇”,以凝练的语言回顾了屈原的文学成就,凸显了他作为伟大诗人的光辉形象。“这一天/诗人满怀亡国的悲痛/把自己托付给了汨罗江水/汨罗江上,溅起的浪花/满是呜咽”,诗人用饱含深情的笔触叙述了屈原投江的悲剧,“呜咽”一词将浪花拟人化,生动地传达出对屈原命运的惋惜与悲痛之情,使诗歌的情感基调变得愈发沉重。
“江畔,片片艾草/像是疗愈那朵河殇的云”,此句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艾草比作疗愈伤痛的云,赋予艾草以特殊的意义,既体现了端午插艾草的习俗,又暗含着人们对屈原悲剧的痛心与希望伤痛得以抚慰的情感。诗歌结尾“如今,我停下匆忙的脚步/漾开着风俗的印迹/怀念着一位伟大的诗人”,诗人从历史的追忆回归现实,“停下匆忙的脚步”表明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诗人愿意静下心来感受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怀念着一位伟大的诗人”则直接点明诗歌主旨,将对屈原的怀念之情推向高潮,同时也引发读者对传统文化传承与诗人精神价值的思考。
整体而言,卢进国的《端午》在情感表达上真挚而深沉,从节日的热闹欢庆到对屈原的沉痛缅怀,情感层次丰富且过渡自然。在艺术手法上,通过场景描写、意象运用和修辞手法的巧妙结合,使诗歌既有生动的画面感,又富有深刻的文化内涵,让读者在感受端午节日氛围的同时,也能深入体会到传统节日背后所承载的历史与文化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