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与传说的"逍遥游"
逍遥一词的解读,文字早不陌生。逍,是自由自在,悠哉悠哉,不被打扰。遥,是很远很远的地方。逍遥的文学描写,基本说的是生活态度,不受物质和世俗的裹挟,精神上的无拘无束,自鸣得意,超凡脱俗。
2300年前,庄子写的散文大作《逍遥游》,在文学上是天花板级的经典,也阐发了庄子对人生的哲学理解。
逍遥一词因为庄子热辣了2千多年。在认真学习庄子之前,直觉到逍遥是仙界的权利,人活成逍遥太不容易。一想这个词儿,眼前便幻景毕现,烟雾缭绕,仙乐飘飘,飞翔的人儿御风而来,飘然而去。庄子的一生也是这样浪漫主义人设的,化作一只蝴蝶,自由从容地飞来飞去,世间任逍遥。

读了庄子的《逍遥游》一文,才忽然发现庄子的这篇散文蕴含的哲学深意,一向认为的逍遥说太皮毛了。
庄子在道学上的地位,名头几乎与道家鼻祖老子齐名。历代文人墨客说道家,又别称为老庄哲学。但道家被蒙上了一层神秘色彩后,老子和庄子的距离就拉开了。老子凭一部《道德经》,上升到道尊,成了高不可攀的"太上老君",住在了仙界的33层。而庄子是南华真人,也算高高在上。但与老子差了级别。庄子著述的《南华真经》,当是道家的奠基著作。
老子传世的《道德经》,没有连篇累牍的文字,不过5千多言。而庄子一生留下了十几万的散文。他用讲故事的文学笔墨,让道学深耕在华夏文明的土壤中,通俗易懂地阐释道学的哲思和内容。是华夏文化的灿烂篇章。
大凡中国人都应该知道,中华大地有一块特别的文化肥地。在河南商丘为圆心的百公里土地上,此处是豫鲁皖三省交界地带,出产了一批中华文化的顶级圣贤。老子的故里,庄子的故里,以及鬼谷子,文子,列子,亢桑子等几位道学先圣,包括儒家的圣人孔子的原籍,也在这里,其后才迁徏到鲁南的曲阜。老庄现在有故里之争,但不外乎还是围绕商丘圈子的地面。豫皖边界有条名不经传的小河叫涡河,涡河流域的灵气哺育了许多位文化巨人。
庄子晚老子约2百年,都出生于战国时期思想大解放,文化大繁荣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轴心时代。奠定华夏传统文化各门派的道家老庄,儒家孔孟,墨家墨子,兵家孙子,法家韩非子等先圣,天地给了他们肥沃的思想热土,长出了这一批思想巨人。
直到人类已进入了科技时代的21世纪,尽管我们的火箭已飞出太阳系,量子科技几乎找到了相当于神鬼存在的中微子。但我们仍旧呼吸着那个时期的文化空气。道家,儒家,还有汉代进口的佛学,仍旧是植入在我们骨髓里的主流文化。
2024年,第一次听到官家发出的响亮声音。国务院开会明确指出,道学是中国的文化,是唯一的土生土长的宗教。
其实我们在这块土地上,言行举止,从生到死,无论是称自己是有神论者,还是无神论者,信还会不信,都无法逃脱天道的轮回。这就是道。因为道不是儒家研究人为的规制规矩,道是揭示自然规律的,时间和空间,冬天和夏天,白天和黑夜,阴阳五行,太极八卦,无所不包的天地人之道。

老子的《道德经》,是问天问地问人的大智慧。我们从哪里来,怎么活人,怎么为人处世,最后又是什么归宿,说的明明白白。包括如今科学上假设的几大难题,即"两暗一黑三起源"(暗物质,暗能量,黑洞。宇宙起源,人的起源,意识起源),老子都有明确的揭示。
话题还是扯回当下。我们拾起庄子的著作学习,就是汲取古代的智慧,尤其在人类精神普遍迷失的今天,意在用知识充盈我们的心,擦亮前行的眼睛。
庄子的《逍遥游》应该是他落笔阐述道学的首篇,是开山的第一刀。本人曾到安徽蒙城,山东东明,河南明权三地庄子故里,寻迹他的成长背景,找他的履历经历。这三地都在商丘附近,一马平川的田野,依傍黄河,没有高山大岳。庄子为何称南华真人,史书上记载的南华山,不过是平地而起的小土丘,现在已荡然无存。时势造英雄,地理出贵人。没查到庄子有游山玩水的历史,一直窝在故乡,当了多年漆园吏,等于现在乡镇干部的级别。没有见过高山大海,基本找不到庄子逍遥游的背景。但他的思想如此丰富深邃广阔,可见庄子是天选之人,圣人也。相形之下,有些现代人虽去过太平洋,到过南极洲,踏过昆仑祁连,爬过喜马拉雅山,心仍旧圈在自己家的小四合院里。
逍遥游,庄子哪里也没去游,全靠抖动思想的翅膀,翱翔在无边际的宇宙,幻化出一幅撼动心灵的画卷。
庄子讲了这么一出故事。传说在北方很远的地方,有一望无际的大海。大海中有鱼。这鱼可不是一般的鱼,翻身滚动,身躯像座巍峨的高山。这鱼的名字叫鲲。鲲可以变化为大鸟,名为鹏。鹏的巨大自不必说,翅翼伸展开来,有好几千里那么庞大。所以万里十万里的路程,鲲鹏不在话下。几千年来,文人墨客表达雄心壮志,伟大的胸怀,都拿庄子描述的鲲鹏作比。因为在有形的生物中,唯鲲鹏打个浪头水击三千里,扶摇而上九万里。当然在鲲鹏的眼中,蓝天和白云和我们看到的是不一样的。但鲲鹏再大,也不是无所不能,她必须御风而行。没有风,她也实现不了翱翔宇宙的志向。
说完了北海的鲲鹏,庄子笔锋一转,谈到了小水塘子与大船,水少了哪能浮得起舟船。谈到了树上的小雀,有蜩蝉和斑鸠等,它们的局限性是自然的,高挺一些的树枝它们就飞不上去。
庄子在逍遥游中,就讲出了几位人物的故事。如尧帝找许由做接班人,楚国隐士接舆的说法。许由坚持不接受尧的王位,他喜欢过隐士的生活,不被世俗打扰。尧帝对他表示了充分的尊重。人走向自由,就是活出一个独立的自己。楚国隐士接舆说在平阳城(今山西临汾)附近的姑射山见到了几位仙人,不吃五谷,饮风食露,飘飘若仙。人们有议论说这些不可信。但智人连叔却不相信。他认为人间的许多事,没见过不一定不存在。在广阔无边的世界里,天人合一,物我合一,什么都存在可能。只是人囿于自己的见识,突不破自己的局限性而已。
庄子的文学挥洒使古往今来的文豪为之汗颜。除了中世纪意大利的旷世奇才但丁,一部《神曲》誉远甲世。

不过寥寥几百字儿,庄子引用,比兴,夸张浪漫的文字可谓姿肆汪洋,挥洒自如。从鲲鹏的故事讲到小鸟和小虫子,又引用古代圣贤的精彩对话。天上地上,大鹏到小虫,他还引入实证对话,因为一巨型葫芦,庄子与惠子两个人辩论。庄子说有用,惠子说无用。言外之意,庄子是认为惠子的心眼不大,格局视野不够。
庄子讲的故事似乎是东一榔头,西一棒子,连贯性不强。他企图说明什么呢?
庄子洋洋洒洒,扯来扯去其实要说明的是他的逍遥。
《逍遥游》一文。庄子自己提炼出了两条重要观点,一是"小知不如大知,小年不如大年"。文中他还提出小官不如大官。二是阐述出经典名句:"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庄子说小知不如大知,那是有无限广阔的深意。鲲鹏展翅飞翔在天空,水击三千里,扶摇九万里看尽天地无死角,和我们眼中的蓝天白云不是一回事。佛经中说的一句话,天地广大清,日月广长明。这就是所谓的大格局,大境界,也是他说的大知。
小知,是相对大鹏而知。如小雀小虫的认知。活在狭小的天地,能飞上高大乔木的树枝,就是自己的全部能量。蜩和鸠鸟还并不自卑,反过来还笑话鲲鹏,费那么劲儿,北海那么大地儿还不知足,又要飞南海天池。又能怎么样。活法不一样,这是小格局,是小知。庄子没有批评小雀小虫的卑微。
庄子具体提到乡官和国臣,乡官只是治理一地,在朝廷当大官可以充分施展才华,做更大的事业。这个意义上说,庄子的逍遥是对生命的尊重和选择。人活一辈子,冲破一切束缚,能干大事最好。
"小年不如大年",体现了庄子对肉体生命的追求与期望。活的长久,才有多的见识。朝菌活半天就逝去,蟪蛄才享半岁,见到春见不到秋就完蛋了。可大椿树千年万年的不倒,彭祖8百岁才寿终。人在世间逍遥一游,匆匆就轮回转世。言外之意是叹息生命太短暂了。
《逍遥游》的点睛之笔应该是三句话:"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至人,是说修为很高的人,通达事理。这种人已不多考虑自己的存在了。乐逍遥,自由自在,无拘无束。
神人,是能与天地融合,修为出神入化,道法自然,不需要炼气炼功,已经达到物我齐一的境界。天地任逍遥。
圣人,是修炼到清静界的人中龙凤。圣人并不高高在上,而是返璞归真,不仅度自己,而且普渡众生。名誉,名响,与圣人格格不入。这种人往往会受到大众的膜拜。千古流芳的是圣迹,而不是这具普通的肉体。
庄子的意思很明了,告诉这个世界,功名利禄若云烟,一心追求的反而啥也得不到。无意无欲无私的,什么也不要的逍遥者,才是至人神人圣人,才是我们师法的榜样。
阅读庄子《逍遥游》之前,曾经听有些学者评价庄周活的浪荡不羁,是宿命论者。这是曲解了老子的"无为",庄子的"逍遥"。对老庄的认识,总有消极避世的感觉。认为他的逍遥是变成蝴蝶,醉生梦死。真应了那句话,我们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以蜩和鸠的语气,笑话展翅飞翔的大鹏鸟。
老子的无为,是遵天道,顺自然,一生不胡作为走人间正道,无为中做出有为的事业。庄子的逍遥,实际是激发人的冲天之志。更给那些苟活一生的男女,提个醒,人生来一次不容易的。走一世,活不明白可悲。小知不如大知,活得短命不如长寿。

天空任鸟飞,海阔任鱼跃,逍遥一回,就是潇洒一生。
若拿时下鸡汤语言说,庄子太有正能量了。苟且偷生,稀里糊涂的活着,不能逍遥出红尘睁眼看世界,的确悲哀。人活着,要打开捆绑自己的枷锁,肉体不可以御风而行,但思想的翅膀可以逍遥天上地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