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将军疙瘩到前卫镇
荆山西南耸立。陶峪河和老虎沟,一西一东,分别流入两边的灞川和焦岱川,经过不知多少年的冲削,几乎斩断了白鹿原和秦岭的联系。只有荆山,凭借着一己之力,将二者联在一起。其南为峻岭起伏的山区,其北则是沟壑纵横的白鹿原。
荆山北端,有阜突起,人称将帅疙瘩。从上俯瞰,荆峪沟从山下西北而去,将白鹿原一分为二。白鹿原古称长寿山,有“白鹿原,长寿山,见苗收一半”一说。荆峪沟水从中流过,自然名为“长水”。长水虽小,因地近长安,便同灞水和浐水一起,享受山河祭祀。以后姚兴建立后秦,因为避讳,改为荆溪。
陶峪河和老虎沟以北的白鹿原南麓,古来为连接灞川和白鹿原以西皇甫三川(焦岱川、汤峪川和皇甫川)的交通要道,具体路线即越灞水,上白鹿原,经今韩寺村,经将帅疙瘩,出老虎沟而至焦岱川,然后经桃花岭上回回嘴头,越汤峪河,经魏寨,南至石门,再经八里原,至皇甫川。
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半坡类型和龙山文化分别沿白鹿原东西传播,除了白鹿原东麓的各个遗址外,白鹿原西的遗址有皇甫川的侯家村、小寺村、史家寨遗址,汤峪川的聚庆遗址、尖角遗址,焦岱川的嘴头遗址,同灞川重要的联系路线就是这条路线。
商末周初,楚人开辟蓝关古道,从商洛北来蓝田,勤事周王室,也是通过这条路线。楚人早期为山居族群,经行活动之处,必以荆山名之。这就是蓝田的荆山的来历。楚人的近亲之族——昆吾之族,则在焦岱川西的桃花岭一带活动,所以贵人岔附近,秦汉时有路亭叫昆吾亭。当年杜甫东游白鹿原,西游王曲御宿川,一路行来,所以有“昆吾御宿自逶迤,紫阁峰阴入渼陂”之句。
西周之时,白鹿原西原蓝关镇、大寨乡,辋川乡一带的古弭国,也是通过这条路线同周王室联系。周王室亦通过这条路线深入白鹿原。在今皇甫川康家沟一带,有西周遗址,采集有龙山文化和西周的灰陶鬲足等。在鹿走沟北岸的宋家嘴,也有西周遗址,暴露竖穴土坑墓多座,出土铜戈、剑及陶罐等。二者联系必走此线。
白鹿原得名于西周末平王东迁,在白鹿原上得见白鹿之故。白鹿其实就是白化之鹿,属鹿之变异。因其罕见,自古被视作祥瑞之物。然在平王东迁之前,周人已深入白鹿原,宋家嘴遗址便是见证。而据吴村庙老人回忆,解放前吴村庙庙会之日,尚见鹿群来村。此地有水,有芦苇(民间竟至将鹿走沟转音为芦子沟)。早在平王东迁之前,鹿走沟一带即鹿群栖息之地,遂有鹿走沟之名。周人早就见惯了鹿群及其走动。只是平王东迁之时,发现了稀缺的白鹿而已。后人不知,便有了平王追逐白鹿,鹿走沟里、迷鹿之村诸说,将其神化,以至传于今日。
秦都咸阳,西汉都长安,在白鹿原西麓的活动增加,所以汤峪河北岸有二圣宫,焦岱川大洋峪山梁上有鼎湖宫。从都城越浐水,通过焦岱川到鼎湖宫的路线已经形成。为了宿卫鼎湖宫,汉武帝便设长水校尉,驻军于荆山疙瘩,居此路东西枢纽。此处遂有将帅疙瘩之名,后世有村,便名将军村。
长水校尉为了警卫,北出白鹿南原深处宿卫,始有前卫之名。后来成村,为前卫村,村名传于今日。
东晋南北朝时期,五胡内迁,南北逐鹿。白鹿南原上也留下了痕迹。今前卫镇辖区内有龙旗村,其中赫姓,即大夏赫勃连连之后人。赫勃连连于后秦和刘宋争雄期间,旁观修养,雄起陕北,然后攻入关中,驱逐刘宋,称皇于灞上,然后北还统万城,南原赫姓即其分支遗存。
宋代《长安志》载,“贺若妇,蓝田人,姑有疾,刲股肉奉姑,疾遂愈。府县以闻,敕旌表门闾,名其乡曰节孝乡。” “贺若”为复姓,应为落居南原的北魏鲜卑族。
北周时,割蓝田白鹿原成立白鹿县,县治在鹿走沟北安村一带,此时必然有从县川到安村,再到前卫,终至长安的道路。
唐高祖李渊,曾北上焦岱川,于牛心峪内筑有山庄,修养身心,后人称为神尧山庄。安史之乱后,舍为寺庙,即后世之永福寺。其警卫路经白鹿原西麓之沐浴沟,因天热洗浴于此,故有沐浴沟之名。明清之际,杜姓迁居于此,改名杜家沟。
唐时,开发已深入白鹿南原腹心。前卫村1989-1990年曾发掘隋墓3座、唐墓28座,南北坐向,分布密集,排列有序。出土文物1000余件,有塔式罐、罐类陶器,男女侍、骑马、动物等俑,碗、壶等三彩器,白、青、黑釉碗、杯、盘、盂等瓷器,钵、盆、壶等铜器,镜、炉、盒等金银器,镇、盘、饰品等玉器。康家庄村也有唐墓,圆丘形封土,底径约11米,高约5米。其中就包含上面提到的贺若妇墓。唐代蓝田有22乡,从《长安志》有关记载来看, 贺若妇墓所在的“节孝乡”是迄今唯一知道的乡名,就存在于南原前卫镇一带。
唐时布村一带,建有白鹦寺及塔。兴教寺碑文记载说,杜甫昔日长安出游,兴教寺之后便是白鹦寺,说明彼时白鹦寺已非常有名。白鹦寺一直香火旺盛。清乾隆年间曾翻修。寺坐北向南,内有上、中、下三座大殿。上殿供奉王母娘娘,旁奉水神、火神及菩萨塑像;中殿供奉药王,内有黑虎、灵官等诸多神像;下殿供奉关帝,左右两边有关平和周仓画像等。内设厢房、客房等,门口有钟房,安放大钟。新中国成立后,白鹰寺被改建成布村小学。
白鹿南原在明清,为明德里和至善里。这名称是唐代节孝乡名称的自然延伸。今前卫镇辖下的绝大部分居民,应该都是明清迁移而来。
龙旗寨就是一个典型例子。村中聂姓原本为耶姓,再往上追溯,即耶律,乃契丹王室后人、大辽皇族,来自长安区魏寨的耶家坡。而耶家坡则是明代建文年间形成的,所以龙旗寨的聂姓,必在明清之时迁入。
龙旗寨村的龙姓,则是满洲贵族。据《蓝田县地名志》记载,清初龙姓满洲贵族入住白鹿原,插旗立寨,这就是村名“龙旗寨”的来历。
再比如,吴村庙的村名,也是在明代形成的。明代吴村庙村属于焦吴里,其中的"吴"就来自于吴村庙的吴姓,"焦"则来自于焦戴镇。现在吴村庙里已不存在吴姓,说明已经迁往了别处。
其他村庄,多以姓名村。这都是明清之时,战乱后有大量无主土地,移民圈地的结果。
明代经济发展,各地开始形成市镇。前卫村以前有关帝庙,庙中大钟撰有“万历年间前卫镇”字样,这说明,于明代万历年间,前卫已经形成了集市。
明清鼎替,白鹿南原人口折损严重。清代初期,设立乡里时,最初有十六里。后来才在南原重新设立明德里和至善里。在北原设立兴化里,在西川重设新民里,重新恢复到20个里。
清代,从吴村庙到史家寨的西路路线正式形成。由于吴村庙东通皇甫三川和县川,西北经前卫到省城,处于交通枢纽位置,也于雍正年间形成了集市,遂有鹿走镇之名。
鹿走镇在民国颇为兴盛,同前卫镇隔日逢集,相互合作,给南原各村村民的生产生活提供了极大的便利。
民国二十三年(1934)设立乡联制度,白鹿南原为鹿走镇联,乡政府即设在鹿走镇。
共和国建立后,先后成立了鹿走区和鹿原区,治所依然在鹿走镇。鹿走镇集日改为一、四、七,前卫镇集日改为二五八。
1958年人民公社化,白鹿南原设立红旗二公社,后改名巩村公社。公社治所迁至西巩村,1976年再迁往前卫村。
上个世纪六十年代集镇被取消。八十年代后改社为乡,前卫市集恢复,成了整个蓝田白鹿原唯一的集镇,而鹿走镇集市未恢复,成了流水集。
1994年,巩村乡改为前卫镇,镇政府设在前卫村。前卫镇成为蓝田县三大集市之一。镇上街道平整,绿化严整。两旁太阳能路灯一字排开,商铺对外装饰统一规划。崭新、洁净的市容,标准的停车位,散发出现代城镇的气息。
每逢集日,远近人至,来品尝前卫镇的三大特产——高馔蒸馍、挑担饸饹以及手工醋溜。
如今,白鹿南原在将军疙瘩村设立了民俗村,在其北面设立了白鹿原影视城,发展文化产业和生态旅游,走上了一条新的发展之路,相信一定有更美好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