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了《墨梅》,我以“诗画融通,感悟品格”为核心,通过巧妙设计小组合作环节,带领学生走进王冕笔下淡雅高洁的艺术世界,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课程伊始,我通过多媒体展示元代墨梅画作,引导学生观察墨梅的形态、色彩,用优美的语言描述画面,营造出清幽雅致的课堂氛围,随后让学生结合注释初读古诗,初步感知诗歌的节奏与韵味。紧接着进入小组合作环节,我为学生布置任务:“以‘墨梅之韵,诗人之心’为主题,从炼字、意象、情感三个角度出发,合作探究《墨梅》的内涵。
各小组迅速行动起来,成员分工明确,讨论热烈。有的小组专注于诗句中字词的推敲,如“淡墨痕”的“淡”字如何体现墨梅质朴无华;有的小组深入探讨梅花意象与诗人品格的关联;还有小组通过查阅补充资料,结合王冕拒绝入仕的生平,分析其借梅抒怀的深意。在讨论过程中,学生们各抒己见,思维不断碰撞。比如,有小组提出“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不仅是墨梅的写照,更是诗人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坚守精神净土的宣言,见解深刻独到。
这次小组合作实践,让我深刻体会到,将学习主动权交还给学生,能充分激发他们的潜能。当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共同探索知识时,他们展现出的创造力与热情远超预期。此次教学让我更加坚定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未来也会继续设计更多优质的小组合作活动,让学生在互助探究中感受语文之美,传承传统文化。
(七一路小学 刘馨)
本周我讲授了《推翻帝制,民族觉醒》这一课。
本课是帮助学生了解革命先驱孙中山先生和革命党人为了推翻清朝反动统治,寻找救国救民道路所进行的探索,体会仁人志士英勇无畏的革命精神,懂得辛亥革命在推动近代中国变革上的重要意义。由于历史内容距离学生生活较远,学生不容易理解,所以我从学生认知程度出发,通过图片,纪录片,口述史,帮助学生理解和感知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以孙中山为首的革命党人探寻救国救民道路的艰辛努力和他们不畏牺牲的精神。此外,我还结合今天我们国家取得的成就,引导学生认识到孙中山提出的关于国家建设的伟大构想在当时无法实现,如今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经过全国各族人民的顽强奋斗已经实现。
(七一路小学 张蓉)
在小学科学课堂中,小组合作探究是开展科学探索活动的核心方式。然而,当前许多课堂上的小组活动虽看似热闹非凡,学生们讨论声此起彼伏、动手操作频繁,但深入观察便会发现,活动往往流于表面,缺乏思维深度与探究价值。究其根源,部分教师过度追求课堂的活跃度与形式的丰富性,却忽视了对小组活动的精细化设计,尤其是未建立明确的分工机制,导致学生在活动中职责不清,难以聚焦探究核心。事实上,小组合作探究的本质在于引导学生亲历科学探究的完整过程,通过实践操作与思维碰撞,真正理解科学的本质内涵,任何脱离这一目标的形式化活动都背离了科学教育的初衷。
以《产生气体的变化》教学实践为例,在探索活动环节,我依据实验特点与学生能力,为六人小组中的每位成员都赋予了清晰且独立的任务 —— 每人负责一个瓶盖的实验操作、数据记录及成果汇报。在明确的分工机制下,每个学生都能深度参与实验过程:操作时全神贯注,仔细观察实验现象;记录时条理清晰,精准捕捉数据变化;汇报时自信大方,完整呈现探究成果。得益于这样 “独学” 与 “群学” 有机结合的实验模式,大部分学生在亲历探究过程中,逐步掌握了科学观察、数据处理、合作交流等实践技能,科学探究能力得到了切实提升,真正实现了科学课堂的育人价值。
(七一路小学 许延娟)
今天在教授《池上》这首古诗后,有诸多值得反思之处。
首先,在教学中,多种教学方法结合成效初显。通过“游戏巩固”“图 + 诗句”讲解以及动作表演读等方式,增添了课堂趣味性,调动了学生积极性,使学生在轻松氛围中理解诗意、体会诗中小娃的形象。合作探究环节也让学生有了交流互动机会,锻炼了其自主学习与合作能力。
其次,教学也存在不足。在字词理解部分,虽让学生联系生活和插图讨论,但对于“偷采”等较难理解的词,部分基础薄弱学生掌握仍不扎实,讲解深度和方式还需优化。朗读指导方面,虽强调读出轻快节奏,但部分学生在节奏把握上仍不准确,配乐齐读没有能充分解决个体差异问题。
最后 在今后教学中,针对字词理解,要引入更多生活实例、动画演示,帮助学生透彻理解。对于朗读节奏问题,增加个性化指导,关注每个学生表现,进行一对一纠正。同时,进一步拓展教学资源,如播放古诗相关动画短片,加深学生对诗意和诗人情感的感悟。通过不断反思改进教学方法,提升古诗教学质量,让学生真正领略古诗词的魅力。
(七一路小学 穆亚婷)
最近教学了小小养殖场这一课,从动物养殖场这一情景图导入,通过比较数的大小,进一步体会数的相对大小关系,并用一些词语理解,发展数感。首先我让学生找出动物的数量,并在数线尺上标出,并引导学生比较谁多谁少。其次借助数线尺,让学生发现鸡鸭鹅三种动物数量的差距大小,引导学生用“多得多、多一些、少得多、少一些和差不多” 等词汇描述数的相对大小关系。并用这些词语反向猜数的大小。最后,利用所学知识帮助学生比较一些数的大小,并进行排序。本节课的不足之处,对于“多得多、多一些、少得多、少一些、差不多”这些概念,讲解时深度把控不够精准。过于注重表面的字义解释,没有充分结合一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深入浅出地剖析概念本质。今后需要引导学生用准确的语言描述,在练习中继续加强巩固。
(七一路小学 刘珊)
新课标明确提出要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文化自信和语言运用能力。《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一课作为议论文体裁,重点在于引导学生理解“提出观点—用事例证明—总结结论”的论证逻辑。教学中,通过梳理课文中波义耳发现酸碱试纸、魏格纳提出大陆漂移学说等事例,学生逐步掌握用具体事例说明观点的方法,落实了“思维能力”与“语言运用”素养目标。但在批判性思维培养上存在不足,部分学生对事例与观点的契合度缺乏深入思考。后续教学可增设“事例辨析”环节,如提供其他科学发现案例,让学生判断其能否有力支撑“真理诞生于问号”的观点,强化逻辑思维训练。
(七一路小学 毛雪琪)
今天复习《运算的意义》,运算意义是运用运算解决问题的基础,总复习阶段,需要引导学生回顾和梳理,加深对运算意义的理解。运算的总复习本质上是引导学生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数学概念,理解运算的本质属性及其现实价值,实现知识结构化的过程。总复习的目标并非简单重复计算规则,而需要通过系统梳理,帮助学生建立了完整的运算认知体系。在这节课中,我主要通过以下两点进行复习:
1.在现实情境中提出问题,激活运算意义的深层理解。学生对运算意义的经验理解是较为丰富的,但脱离情境则不可取,应结合具体情境回顾四则运算的意义。比如,教材设计了“庆祝六一”这一情境,学生根据信息自由提问,独立解决,在问题解决过程中,梳理学过的运算,体验运算的实际意义。进行这一任务时,重点是说清楚为什么这样计算。
2.在多样化问题解决中梳理运算的原型与变式。四则运算的模型具有多样性,需通过不同原型对比深化理解。这节课中,先和学生一起梳理一种运算的现实原型,再组织独学、小组学习整理其他运算的现实原型。比如,出示一个算式,组织学生思考这个算式可以解决哪些实际问题,结合学生的思考,通过关系式、画图等方式表征算式的意义。
(七一路小学 盛雯雯)
在教授冀教版四年级英语《What Do You Like to Do?》一课后,我进行了深入反思,期望在后续教学中能有更好的表现。1.践行“语言能力”目标,强化交际运用。依据课标“在语境中培养语言运用能力”的要求,在教学过程中,我采用了多种教学方法,利用多媒体展示图片、播放视频,以直观的方式呈现与兴趣爱好相关的场景,充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讲解重点单词和句型时,展示玩耍、阅读、看电视等图片,引导学生用“What do you like to do?”“l like to…”进行表达,大部分学生反应积极,很快掌握了句型结构。同时,我组织了角色扮演活动,让他们模拟不同的生活场景,询问和回答彼此的兴趣爱好,有效地锻炼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和实际运用能力,学生们参与度高,课堂气氛较为活跃。2.深化活动设计,加强学生写句训练。通过Talk,draw and write,训练学生说话、写话能力,通过练习,学生对“like to +动词原形”这一表达喜好的结构掌握得更加牢固了。比如在完成谈论自己和朋友兴趣爱好的练习时,能够较为熟练地运用这个结构,像 “I like to play basketball." "My friend likes to draw pictures.”等句子,而且对于一些常见的表示兴趣爱好的动词,如watch、read、play 等,不仅能正确拼写,还能准确运用在句子中,学生对基础知识有了扎实的理解和巩固。反思这节课如果我能通过多媒体创设“兴趣爱好交流”的真实情境,如学生展示绘画、运动、阅读等生活图片,再引导学生运用核心句型 What do you like to do?l like to...进行问答,效果会更好,让学生在互动中实现“从输入到输出”的语言能力转化,更符合课标“学用结合、学以致用”的原则。
(七一路小学 伍晓静)
在教授《表里的生物》这篇课文时,我依据课标要求,设计了相关学习任务并开展小组合作,虽取得一定成效,但也存在不足。依据课标中“阅读与鉴赏”要求,我设置了“梳理‘我’的探究过程”这一学习任务。学生通过自主阅读、圈画关键词句,基本能理清“我”从猜测表里有生物,到不断观察、思考、求证的过程,培养了提取信息与概括能力。我组织小组合作探究“‘我’是个怎样的孩子”。小组内,学生们各抒己见,有的从“我”对表的好奇与执着,认为“我”有强烈求知欲;有的从“我”大胆猜测、敢于想象,觉得“我”富有创造力。通过交流,学生不仅深入理解人物形象,还锻炼了表达与倾听能力。然而,教学中也存在问题。小组合作时,个别学生参与度不高,存在搭便车现象。这反映出我在分组与任务分配上不够细致,未充分考虑学生差异。
后期教学中要加强小组合作过程指导,及时给予反馈与鼓励,让每个学生都能在合作中成长。
(七一路小学 晋娜娜)
执教“数学好玩”《奥运中的数学》一课后,我进行了深入反思
首先我以奥运会为背景,选取射击、跳水、田径等奥运项目中的真实数据与场景引入本节课
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与探索欲,使课堂氛围活跃,学生参与度显著提升。
活动一主要是根据课本上给的关于田径比赛的内容思考1、2004年奥运会上获得男子110米栏比赛冠军的是谁 2、判断哪幅图是当时决赛冲刺情况?活动一主要是小数的加减运算以及把图片和数据结合起来思考。大部分同学在计算是动作迅速,计算准确率高。
活动二根据课本上2012年伦敦奥运会上女子10米气手枪决赛的一些信息思考1、第10枪郭文珺打出了10.8环,格贝维拉至少要打( )环才能获得冠军。
2、格贝维拉第10枪的成绩是8.8环,两人总成绩相差了多少环?请你计算一下
要完成以上题目必须得知道前九枪郭文珺和格贝维拉的差距,和学生一块梳理题目,学生独学计算,在课堂上有部分学生还是不会算前9枪它们的差距,在这一块没有理解透彻,在下节课的时候应引导学生理解。
本节课我的问题在于备课时没有根据学生的学情来进行备课,再就是上课对于学生的引导还是不够,后面我会对以上问题进行改正。
(七一路小学 冯佳伟)
在最近的总复习教学中,我进一步优化教学设计,在教学内容的选择和呈现上,增加更多具有梯度的练习,从简单到复杂逐步引导学生掌握优化策略,加强对复杂问题的分析与讲解,帮助学生突破思维瓶颈。对于教学方法,要加强对小组合作的组织与引导,明确小组讨论的任务和要求,鼓励每个学生积极参与,同时关注小组讨论的过程,及时给予指导和反馈。此外,要更加注重分层教学,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不同难度的问题和任务,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充分发展。
(七一路小学 马玲敏)
《挑山工》是一篇自学课文,我以“小组自学绘制思维导图对比挑山工与游客差异”为核心,构建自主探究课堂,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教学过程中,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深入研读文本,通过圈画关键词句、讨论交流,系统梳理出挑山工与游客在行走路线、行进速度、神态状态、心理目标等多维度的差异。在思维导图绘制环节,各小组展现出丰富的创造力与逻辑思维:有的以“登山方式”为中心,分支出“路线轨迹”“节奏特点”“精神风貌”等分支,用不同颜色标注挑山工“折尺形路线、稳健匀速、专注坚毅”与游客“直线攀登、忽快忽慢、轻松随性”的特点;有的围绕“人物对比”展开,将挑山工的脚踏实地与游客的游览心态进行可视化呈现。
小组展示环节成为思维碰撞的平台。学生自信阐述思维导图的设计逻辑,结合文中“一步踩不实不行,停停住住更不行”等关键语句,深入分析作者通过对比传递的人生哲理。这种将文本分析与可视化工具结合的学习方式,不仅锻炼了学生提取信息、整合归纳的能力,更通过合作交流提升了语言表达与团队协作素养。学生在主动探究中,既读懂了挑山工身上蕴含的执着精神,也实现了从文本理解到思维建构的跨越。
此次教学实践让我深刻体会到,将思维导图融入小组合作学习,能够有效激活课堂生命力,让学生在动手动脑中实现深度学习,真正成为知识的发现者与建构者。未来教学中,我将继续探索更多元的学习工具与教学策略,助力学生思维发展与语文素养的全面提升。
(七一路小学 刘馨)
在完成五年级信息技术课《精彩分呈大PK》的教学后,我对课堂的整体设计、学生表现及教学效果进行了深入反思,发现亮点的同时也明确了改进方向。成功之处:
1.情境驱动,激发兴趣:以“班级作品PK赛”为情境主线,将知识点融入作品创作与评比环节。学生为在比赛中脱颖而出,主动学习图片处理、动画制作等技能,课堂参与热情高涨,有效调动了学习积极性。
2. 分层任务,兼顾差异:设置基础任务(如剪贴画插入加动画效果)与拓展任务(如多元素合成、动态效果设计)。不同水平的学生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挑战目标,基础薄弱的学生通过基础任务夯实技能,能力较强的学生借助拓展任务充分发挥创意,实现了“人人有收获”。
3. 多元评价,深化学习:采用“学生自评+互评+教师点评”的多元评价模式。学生在评价他人作品时,能够从创意、技术运用等维度进行分析,既锻炼了批判性思维,也加深了对知识点的理解;教师的总结性点评则帮助学生明确改进方向,提升作品质量。
二、不足之处:
1.时间把控欠佳:在作品创作环节,部分学生因过度追求细节或遇到技术难题,导致创作时间过长,压缩了作品展示与评价时间,使得部分学生未能充分展示成果,评价也略显仓促。
2. 个别指导不足:由于班级学生较多,在学生自主创作过程中,无法对每个学生进行细致指导。个别学生在使用复杂工具时遇到困难,未能及时获得有效帮助,影响了作品完成度。
3. 技术难点突破不够:课程中涉及的部分高阶技术(如动画连贯性设置、图片色彩精准调整)对五年级学生来说难度较大。虽然进行了演示讲解,但缺乏针对性的分步练习,部分学生未能完全掌握,导致作品效果与预期存在差距 。
三、改进措施:
1. 优化时间管理:细化各教学环节的时间分配,为作品创作设置明确的倒计时提醒。最好能提前录制常见技术问题的解决微课,学生遇到困难时可自主观看学习,节省答疑时间,确保后续展示与评价环节顺利开展。
2. 加强个别辅导:建立“小老师”互助机制,挑选掌握较快的学生协助教师指导其他同学;同时,在课前准备好常见问题的解决方案,供学生随时能反复观看,提高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此次课程让我深刻认识到,信息技术教学需在激发兴趣、兼顾差异与突破技术难点间寻求平衡。未来教学中,我将不断优化教学设计,关注每个学生的学习需求,帮助学生在信息技术学习中收获知识与成长。
(七一路小学 李欣怡)
聆听了王娟宁老师执教的三年级语文课《海底世界》,这节课让我受益多多,教学以“海底探秘之旅”为主题开展情境化学习,呈现出显著教学成效。教学导入环节以招聘小导游的趣味形式激发学生兴趣,迅速将学生带入沉浸式学习情境,有效调动课堂参与热情;学习目标的明确出示,为学生指明探究方向,让学习更具目的性与条理性。在知识巩固环节,通过回顾课文结构梳理介绍角度,为新知探究搭建起稳固的知识桥梁。任务驱动的设计亮点突出,任务一引导学生深度剖析文本,聚焦作者如何展现海底世界“景色奇异、物产丰富”,借助助学单帮助学生自主探究、提炼写作方法,培养了文本分析与总结归纳能力;任务二的拓展活动结合直观的海底光线展示,将抽象知识具象化,拓宽学生视野,进一步激发学生对海底世界的探索欲。整堂课将趣味性、知识性与探究性有机融合,实现了学生语文素养与思维能力的协同发展。
(七一路小学 张冬萌)
在执教《雷雨》一课的小组合作教学环节中,虽亮点突出但也存在不足。从积极层面来看,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他们围绕雷雨前、中、后的景象展开热烈讨论,主动从文本中挖掘关键信息,通过分工协作,有人负责梳理段落,有人承担总结发言,不仅提升了语言表达能力,团队协作素养也得到了有效锻炼。课堂上,学生们各抒己见,在思维碰撞中加深了对文本的理解。然而,实践过程中暴露出的问题也不容忽视。由于成员性格与能力差异,部分小组出现“小老师”主导讨论、个别学生参与度低的情况。同时,学生对文本的探究深度不足,如在分析修辞手法时,仅能识别拟人等修辞,却难以阐释其在塑造情境、深化主题中的妙处。后续教学中,需进一步优化分组机制,加强合作过程中的引导,助力学生实现更高效的学习。
(七一路小学 李娜)
今天执教了《确定位置二》一课,本课我紧密联系生活实际,从学生已有知识和生活经验入手引入新知识。让学生运用已学的方向知识描述位置,进而引导他们发现仅靠方向无法准确确定位置,还需要知道距离等要素,从而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和探究热情,使学生认识到准确方向的重要性,培养了学生的空间观念以及动手、观察、分析和概括能力。通过这样的教学,让学生体会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也让学生初步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现实社会,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在合作探究环节我让组长对学生进行明确分工,有的负责测量角度,有的负责确定距离,有的负责在图上标记,通过分工合作完成任务。在小组合作中,学生们相互交流、相互启发,不仅掌握了确定位置的方法,还提高了合作能力和交流能力。同时,小组合作也培养了学生的团队意识和责任感,让他们在合作中学会倾听他人的意见和想法,共同解决问题。
(七一路小学 罗军军)
执教《记金华的双龙洞》第二节时,我结合本单元习作单元的特点,让学生尝试“跟着课文学写作”,从这篇课文中学习到的写作方法,在实际生活中进行巧妙运用。为此,我结合孩子们每天学习和生活的地方——学校,设计了一个“练笔”环节,让孩子们按照一定的顺序,介绍自己的学校,并选择其中一个地方作为重点,在直观描写中融入自己的个人感受。为了激发孩子们的习作兴趣,我创设了一个情境——“选拔一名小小讲解员”,参加学校的讲解员选拔赛,向,介绍学校的基本情况,这个情境从课始一直到课终。为了降低孩子们练笔的难度,我专门设计了作业单分给学生,并在作业单上写出了学校多个地方之间的过渡语,让孩子们进行天空。让孩子们孩子们的兴致很高,在十五分钟左右的时间里,十几个孩子们写出了“学校讲解词”。
由于时间缘故,课文第五自然段(描写孔隙)的那一段作为教学生学习“写清楚”方法的重点,教学深度明显不够,只是在学生读了一遍之后,蜻蜓点水般介绍了这一段写清楚的两个方面,没有让学生进行深入朗读和分析,导致学生对这一写作方法没有理解透彻,讲解词的写作,虽然在作业单上进行了有效提示,部分学生完成较好。少部分同学有待加强训练。
(七一路小学 王洪梅)
教学了《小蝌蚪的成长》一课,本课在学生已掌握三位数减法竖式计算的基础上,学习三位数连续退位减法。从课堂表现来看,学生基本理解算理,能正确进行竖式计算。在东池塘蝌蚪数量计算环节,学生积极运用竖线图、竖式等方法解题,并清晰阐述过程,课堂小练习正确率较高。教学中在计算514 - 126时,学生通过探究讨论得出多种算法,有效锻炼了学习与思维能力 。但小组合作存在不足,部分小组分工不明、效率低,个别学生参与度差。在讨论“被减数的十位是0的连续退位减法”时,个别小组耗时过长且无有效结论,影响进度。后续教学中,我将加强小组合作指导:提前明确分工,合理规划时间;教师加强巡视,及时引导低效小组;鼓励全员参与,培养学生合作意识与团队精神。
(七一路小学 张冰倩)
执教的《优化》一课教学中,我以生活真实情境为切入点,将抽象的数学思想融入学生熟悉的场景,力求让学生在实践中感悟优化的价值。
课堂上,学生们围绕具体问题展开积极实践操作与讨论,尝试运用不同策略解决问题。在这个过程中,我着重引导学生对自己的解题思路与方法用数学语言进行表达,进行深度反思,通过对比、分析,探索改进的方向。例如,在“时间优化”的实践任务中,学生们起初采用较为常规的方案,经过组内讨论和反思,逐渐发现可以通过调整任务顺序、整合步骤来大幅缩短时间,从而找到更优解法。
同时,在教学实践中我也意识到,部分学生在自主探究初期存在畏难情绪,对开放性任务不知从何入手。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进一步优化引导策略,在任务开始阶段给予更有针对性的启发,帮助暂时后进生逐步掌握探究方法,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在开放探究中有所收获,学习能力有所提升。
(七一路小学 刘莹)
近期进行了《海底世界》第一课时的教学,在教学中有好的做法与亮点,也有不足需要反思。接下来我来具体谈谈:本次教学中,学生能够借助以往对基础知识的预习方法,扫清文字障碍。通过“读拼音标序号、圈画难字、组词造句”的预习方法,能有效完成生字词学习。课堂检测显示,90%以上学生能准确认读“窃、警、藻”等生字,尤其“威武、攻击”等词通过组词拓展,理解较为扎实。
课上以“课文从哪几个方面写海底世界”为任务驱动,学生通过小组讨论梳理出“光线、声音、动物、植物、矿产”五个方面。汇报时,多数小组能结合文中“有的……有的……”等句式分析动物活动特点,并用“窃窃私语”等关键词解读海底声音的奇妙。部分小组还能联系生活经验,对比“陆地上动物奔跑”与“海底动物游动”的差异,体现一定的文本解析深度。但小组讨论中存在个别学生主导发言、分工不均的问题,后续需强化角色分工与倾听习惯培养。
对于基础知识薄弱生,在教学中我将针对字词难点,设计“拼音擂台赛”“易错字思维导图”等趣味活动巩固。对于小组合作学习参与度,今后教学中我将优化小组合作流程,明确“记录员、发言人、补充员”职责,鼓励全员参与。在第二课时的设计中我会考虑结合多媒体视频,引导学生观察海底植物色彩与形态,深化对文本“差异大”特点的理解,为读写结合奠定基础。
(七一路小学 董雅雯)
在教学《池上》一课时,导入环节,我充分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通过展示与古诗情境相契合的池塘,荷花,小船等优美图片,播放舒缓的古典音乐,营造了浓厚的氛围,这种情境营造有效地激发了他们对古诗学习的兴趣和热情。诵读环节,我采用多种诵读方式自由读,指名读,齐读,配阅读,对子互读等,尤其是配阅读让学生能体会古诗的韵律之美,也能精准的把握古诗节奏,同时只有不断读才能为理解古诗奠定良好的基础,理解诗句含义时给予学生足够的自主探究时间,让他们结合课前预习和字面意思来理解古诗意思,通过对子交流分享各自的理解和疑问,方式也能充分调动学生主观能动性,培养他们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合作探究精神,课堂上学生们讨论的热烈,积极参与,思维得到了较好的拓展。在想象画面与情感体悟,引导学生通过语句描述想象小娃偷采白莲画面,通过对子交流讨论,学生们想象力丰富,能够描绘出一幅生动有趣的画面,如“ 小娃撑小艇”在满是荷花的池塘里偷偷采下了一朵白莲,脸上露出调皮又得意的笑容,此基础上进一步引导学生体会小娃天真可爱和诗人对这种童真童趣的欣赏之情,学生与诗人产生情感共鸣,很好的体悟古诗的情感内涵。
(七一路小学 蒙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