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书法艺术的当代发展中,孙晓云与成忠臣的创作理念差异确实引发了关于传统与革新关系的讨论。两位艺术家的交锋焦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笔墨语言的根本分歧
孙晓云的古典坚守
以二王体系为根基,强调笔法正统性,认为创新必须建立在纯熟掌握《书谱》《兰亭序》等经典的基础上
在章法构成上保持"字组-行气-章法"的传统递进关系
用墨讲究"五色六彩"的古法,反对过度夸张的墨色实验
成忠臣的现代解构
提出"书法基因重组"理论,将甲骨文、简牍、碑刻等不同体系的笔法进行跨时空融合
创造"团块式章法",打破传统行气,借鉴平面构成原理
开发"墨象"系统,通过控制宣纸吸水率实现绘画性墨韵
二、形式创新的哲学基础
孙晓云的"渐进式演变"
认为书法创新应如赵孟頫"用笔千古不易",在笔法规范内寻求结字变化
推崇启功"黄金律"式的科学改良,反对突变式改革
代表作《兰亭序讲记》展现对古典美学的现代诠释
成忠臣的"突变论"实践
受西方现代艺术理论影响,主张"破坏性重建"
在《文字考古》系列中尝试剥离文字的实用功能,强化视觉冲击
引入装置艺术概念,探索书法在三维空间的表达可能
三、文化立场的深层差异
传统派的忧虑
指出当代书法存在"去汉字化"危险,警惕日本少字数派的负面影响
强调书法作为"国学密钥"的文化传承功能
批评形式革新导致书法丧失"书卷气"本质
革新派的回应
认为书法必须回应当代视觉文化的转型
提出"书法终结论",主张超越文人书斋艺术的传统范式
在多媒体艺术中寻找书法的新生存空间
四、教育传播的实践冲突
学院派传承体系(孙晓云路径)
强调临摹-创作的线性发展
建立九级考核制度规范学习进程
通过高校教育培养专业书法家
社会化创新实验(成忠臣模式)
推行"反向临摹"教学法(先创作后临摹)
创办跨媒介书法工作坊
利用短视频平台进行大众化传播
这场论争实质是书法在现代性转型中的必然碰撞。值得注意的是,近年出现第三种声音,如陈振濂提出的"学术引领创作"理论,试图在二者间寻找平衡点。2023年国家艺术基金特别设立"书法现代转化"项目,反映出对多元探索的包容态度。
历史地看,类似争论在元代"复古"与明代"尚态"时期都曾出现,当代交锋的特殊性在于数字技术带来的全新挑战。两位艺术家的实践共同构成了中国书法应对全球化的不同方案,其价值或许需要更长时间的文化检验。
作者:戴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