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曲深情款款的浅吟低唱
——读薛茫茫的诗集《向远方》
文/郭园
拿到这本厚重的诗集,不禁令我感到惊讶,更让我惊讶的是书中的内容,从抗日战争到解放战争,从新中国建设时期到新时代的蓬勃发展,从抵御外敌入侵到抗击自然灾害,那些生活的纹路和肌理,现实情境下的世态人情,历史的宏大拐点和轻微挪动在这本诗集当中均有涉及。这是诗人涉猎的广泛,目光的长远,字里行间也彰显着她对生活的敏锐,对外部世界的观照与思考。这该是怎样的一位诗人呢?我没有见过薛茫茫本人,但也能够从诗集的简介中略知一二,温婉知性,双目炯炯有神,照片上的她好似这本诗集的诠释和注脚:目视前方,怀揣着希望。曾在网络上看到一张诗人穿着红色长裙的照片,眉宇之间透露着一股非凡的英气。这又让我想到,写下这些诗歌的竟是一位女子,不禁令人肃然起敬,谁说女子不如男,薛茫茫正以她的文字演绎着“巾帼不让须眉”的时代新篇。可以说,这些诗歌既是家国同构的侧影和截面,也折射出个体和群体,个人与国家,过往和当下的亲密关系,紧密联系,映照着个体生命对纷繁生活的感知,呈示着生命个体对广袤大地的虔诚敬畏,对祖国河山的热爱与赤诚。
薛茫茫为她的诗集取名为《向远方》,向远方是什么呢?是从过往行至当下,在当下眺望和憧憬未来,是对生活的盼望与希冀;是时间的杂芜缠绕,空间的变换转移,是生活的一往无前,生命的追寻与探问;也是内我情感与外我情感的交织互现,流通共融。为什么要向远方呢?这凸显着诗人向着广袤大地、广阔世界的敞开和奔赴,呈现着一个女子对世界的热爱,对生活的拥抱,对文化历史、山川风物、时岁断章的摄取和留影。生活是一场朝向爱与真,纯与美的旅途,然而人们总是忽略身边的美妙,世界的神奇与梦幻……诗人以文字记录下那些花草树木、鸟兽鱼虫,誊抄下那些人事风物,勾勒出时光的剪影,捡拾起往日的荣光与辉煌,借此浮现出一个时代、一片土地、一个民族的奋斗历史和发展路径。以此弥合了情感的断裂,增强了生命的层级,涂抹着生活的色彩和温度。这是诗人立足当下时空、现实生活点燃的心灵之灯,投射出的生命之光,是她对幸福生活、美好生活、富足生活的肯定与歌颂。
站在当下,向后溯源,朝前瞭望,远方的起点始于从前和过往,一刻也不停止地走过当下和未来,基于时间的线性、不可逆性和绝对流动性,漫长时间之河中的此刻也在下一秒成为彼刻。因而向远方的意义还在于保存和留影,在于流动性中的静止性,在于喧哗浮躁声场里留下的一丝宁静和安定。无疑,文字和韵符是诗人留住时光、记录生活、镌刻生命的方式,诗歌是她聚拢情感,发散思维的形式,亦是她省察自我、探看生活,抚触亲吻美好的载体与媒介。她在《写给远方》和《远方》这两首诗歌当中写道:“风中的微尘/漂浮着一个远去的梦,遥望/出走时的青春”“谁,驻足在空阔的星空下/打开一层层眸光,向着远方/绽放/谁,抚着叶芽上的露珠/听见天边响起/咔咔的拔节声”。这是生长的力量,对岁月的感怀,也是基于时光的守护和守望,不论如何,都是诗人基于自身真实和生活真实达成的内心倾诉和交流。在自我状态和情貌的变化中,在对他类生命的凝望和注视中,薛茫茫感知到生命的动能,感受到世事的浮沉沧桑,实现了对心灵的润泽和濡湿,情感的升腾与圈定。
一、豪情:永恒信仰下的不屈脊梁
这本诗集一共分为六个专辑,每个专辑看似独立,实则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它们都是由诗人的情感、信念和思绪所统驭着的。诗人写祖国挺起的脊梁,写那些永恒不屈的红色信仰,从西柏坡到天安门,从红军的草鞋到飞扬的歌声,从饥荒岁月到禾下乘凉梦的实现,从燎原星火到春天的故事,从红色的光芒、火焰到蓝天白云下的各色笑脸……诗人将那些时间节点、关键事件和平凡而又非凡的人物化入诗中,用文字演绎着时光的动容,人民的奋斗和民族的崛起兴盛。那一行行、一段段,是祖国大地的脉动,是山川大河、日升月落交叠掩映下的民族共同体、生命共同体的一脉相承,世代相传。我们从诗歌当中看到个体生命的挣扎,也看到一群人、一类人、一代代人的坚强不屈,荣辱与共,坚毅果敢,一往无前。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在薛茫茫的这些诗歌当中我们看到“大家”的牺牲和取舍,艰苦奋斗和自强不息;也看到“小家”的欢欣鼓舞,勤劳质朴。写下那些行走的歌唱,新年的风景,也写下那些汗水和收获,春风和暖阳。诗人豪情满怀,无比期待,字里行间洋溢着信心和勇气,行走在祖国大地,站立在故土家乡,在历史的跌宕起伏中认知和感受,在当下的生活中憧憬和畅想,在岁月的不断前行和静止伫立中怡然自得、歌吟有梦,亦在其中汲取到生活的营养和生命的能量。
她写下的是关于信仰、赤诚、忠烈、奉献和开拓进取的故事,而这些也构成了共和国顶天立地的脊梁,形塑着每一个中国人的精神和灵魂。诗人从历史的纵深处挖掘,从时间、空间的关键点和细微处着手,轻轻吹开岁月的烟尘,摄取下那些历史故事、历史人物、历史事件,以历史的耦合性和生活的互文感完成了豪气肝云的呐喊,坚定果敢的赞美与歌颂。以社会生活和时代风烟的同向同行、相携与共,以现实当下和历史过往的两相比照凸显幸福、和平的来之不易。由此搭建起对历史社会、时代生活的普遍性认知,而后又从这种普遍性认知中淘洗出生活的泥土和砂砾,打捞着个体生命对幸福当下的沉浸与徜徉。由居安思危的意识延展到和平年代的温暖温馨,形成社会历史文化变迁、生活习惯流转、生命情感起伏的一脉相承,代代相传。
诗人走在新年的阳光下,她感受到的是幸福,这幸福感、获得感和安全感就是挺起脊梁的最好明证,也是站起来、富起来和强起来带给人们最直观的感受,是祖国强大、繁荣昌盛带给中华儿女的底气、志气和骨气。当诗人来到西柏坡,她感受到坚定的目光,坚实的步伐,在松柏的苍翠中沐浴着时代的蓬勃朝气,在凝重的太行山下挺拔着身躯,感悟着深厚而伟大的思想。当革命的神韵精彩依然,沿着先辈的脚步,顺着历史的路径,人们不忘本来,接力奋进、传承不息,走向更加辉煌的新天地,开创着新的未来和明天。正如诗人所言:“我们用坚定的目光/汲取着柏根深厚的营养/磨炼着青松一样的意志/锻炼着翠柏一样的臂膀/那苍劲的思想/正荡漾在春风的海洋/那青春的品格/正沐浴着东方的霞光”(《坚定的目光——参观西柏坡感怀》)。在历史的起点处还原历史,穿越时光隧道,回到那时那地,在情境置换和场域回归中,诗人踏上了新的征程,在伟大的思想和精神中洗濯灵魂,涤荡风尘,寻回了生活的初心以及对祖国人民的那份深情厚谊。这是诗人的豪情,也是祖国屹立不倒的脊梁,在个体情感融入集体情感之时,在个人性情感与大众性情感碰撞之时,我们得以窥探到长风破浪、直挂云帆的阔大与浩瀚,感受到生命共同体的伟力和无上荣光。
二、柔情:平凡岁月里的生命赞歌
如果说“挺起脊梁”和“永恒信仰”表现了诗人的激情、豪迈和喜悦,是她万丈豪情的展现,那么“烽烟苍茫”“隽咏新章”则体现了她的柔情,体现了其对生活、生命的慈悲观照和怜悯关怀。每一个个体生命都生活在时间空间交织缠绕的复杂场域之中,游走穿行或静止伫立在平凡岁月和泼繁琐岁的日子里,与生活擦肩相向,刀剑交锋。诗人将她的笔触对准那些时序流转之下的生命个体,摄取下他们的样态,勾勒他们的情貌,关注着平凡的小人物,在他们身上品味着生活的酸甜苦辣,感受着生命的欢喜悲戚。诗人还写到河北儿女在面对地震、洪灾、疫病等各类灾难时,众志成城、守望相助的伟大壮举;在面对自然灾害和疾病威胁之时,河北儿女展现出坚强不屈的意志力和无与伦比的果敢无畏,以及不怕牺牲、不怕困难、勇挑重担的坚毅和对家乡、祖国的坚守。以上这些都被诗人融入诗中,她用诗歌为人民画像,为社会留影,为生活塑形,为时代抒怀。 生命生活的发展史,祖国、家庭的奋斗史就是一部苦难交织的历史,但只要坚定信念,心怀希望,就总能迎来风雨过后的彩虹,也能够于苍茫烽烟之下缓缓开启生活的崭新篇章。这本诗集的三、四两个专辑冥冥之中产生一种微妙的关系,不仅是标题上的前后相续,遥相呼应,也形成内容上的互文性,“烽烟苍茫”记录了这片土地历经的苦难和艰辛,书写下人们的奋斗和坚韧不拔的精神;“隽咏新章”则指涉着风雨过后美好的天空,我们从中看到一座焕发新颜的城市,看到一群热爱生活的人民,也看到生活场域、生命地域里的各类情态与形貌,感受到从时间之河中奔涌而出的气质和韵致。这是生命沃土里拔节的声音,是生命与外部世界共同的呼吸开合,节奏律动。
诗人笔下有遇难的飞行员,科研工作者,也有外卖小哥和电力工人,他们在各自的岗位上服务奉献,发光发热,但他们也并不仅是其社会性当中的角色,回到家里,他们还是儿子、女儿,父亲、母亲,他们也有自己的家庭,有需要照顾的所爱之人。但他们依然选择了舍小家为大家,依然选择为更多的人服务,选择在平凡中做一颗生活的螺丝钉,牢牢拴绑着人民的幸福和安宁,祖国的和谐与稳定。在家庭和社会中,他们是平凡的一份子,在人民和岗位需要之时,他们扛起肩上的责任,甚至付出了生命,他们是平凡的,也在自我的平凡中谱写着一曲长风浩荡的生命之歌,非凡乐章。诗人在《“蓝燕”长向青山眠——悼念抗震救灾中遇难的飞行员》中写道:“多少次身负重任,多少次使命在肩/你们挺进‘死亡之谷’/战斗在最危险的前沿//一次次展翅,搏击长空/一回回鸣唱/神勇四方/你们是顶天的巨伞/撑开了祖国的一片蓝天”。这是诗人的歌颂,呼唤和呐喊,也是她热泪盈眶的致敬与牵念。那些翱翔蓝天的飞行员们好似燕子,身形矫健,一次次帮助人们应急避险,冲锋在抢灾救援的最前沿。然而勇士们也会疲惫,也会被命运之神盯梢,没能化险为夷的时刻,便也把生命定格在了蓝天。在这首诗歌当中,诗人先是赞美和肯定那些飞行员的英勇无畏,舍己奉献,又在他们遇难之后彷徨和质问,迷茫与惶惑,在那片绿水青山之间凝视英雄的长眠之地,回荡着生命的清澈与纯净。那些战士,斗士和猛士们的事迹也必将激励着一代代国人勇毅前行,直面困难挑战,他们身上的光点正熠熠生辉,照彻着群山和秀水,帮助人们驱逐黑暗,迎来生命的温暖明亮。
三、真情:对美好生活的勾勒描摹
“春到太行”和“逐梦远方”两个专辑更多展现了诗人对生活的真情、真意与真心,在体验和经历之间,在品味和思索之间抒发着对当下、此刻的挚爱深情,述说着对过往生活的依偎和眷恋,对未来日子的憧憬、期待与希冀。字里行间有诗人对生命的吟咏,洋溢着一位女子对生活的虔诚敬畏,对时代、社会和世界的崇敬、热爱、感激之情。不论作何种书写,诗人始终都是立足于祖国的山川大河,日升月落与世事浮沉的,也是立足于河北大地与河北儿女生活状态变化的。薛茫茫以自身的生命体验,生活经历和情感回环为线索,写下与外部世界的倾诉交流,与自然生命的抚慰贴靠,也写下对人事风物的感知感触和感怀。在其中寻觅到生命的真实,生活的真实和世界的真实,抵达了身体的近处和心灵的远方。在“我”与自我内心,“我”与外部世界,“我”与他类生命,“我”与世间万类物象的来去往返、偏折对应中校准着个体生命的弧度,烘烤着现实生活的温度。厘定着个体生命之于广大世界的位置和标尺,呈示着纷繁生活,辽阔地域对个体、群体的承载托举,涵纳和滋养。
她以其个人性的感受和经历碰撞着大众性的思维存在、思想意识,带来群体性情感的趋近与类同,映照出了情感的相似性,写出了生活的质朴简单和情感的无比纯粹,也从中透射出生命的美妙多姿和五彩缤纷。例如她的《春到太行》一诗:“一寸一寸,太行山褪去苍黄/每一片鳞甲都泛起绿意/劲龙飞舞/阳光牵起金线,把春姑娘送进了太行//绿毯铺展一条条小径/锦缎挂满崖壁//红纱轻柔地笼着一朵朵笑靥/还没等东风撤走/青石就被春花染香了十里”。诗人以太行山为背景构建着季节的圈层,铺展着岁月的路径,通过大山的变与不变,展现着春天的盎然生机和万类生命的无限活力。大山没有生命意识,但它又是一种现实存在的物质本体,诗人将春天的活泼与活力赋予太行山,在颜色、气味和温度的杂糅中,坦露着春到太行的喜悦和甜蜜。春到太行,既是春天的美丽景致覆盖在太行山之上,也是春天的阳光对生命的照射,春天气息对山上山下万事万物的灌注和滋养。“太行”在此刻既是抽象的地域符号,也是具象的人世生活,春天来到太行,也来到太行山周身的城市和土地,吹开了结冰的冻河,吹走了人们对寒冷的恐惧,送来明媚的花香和温柔的希望。
春天从头到脚都是新的,也以自身的新鲜装点着太行山,更点缀着人们荒芜的内心。在诗人笔下,春天寓意着希望,承载着梦想和力量,当太行山像金龙一样飞舞,当绿色倾泻而下,蔓延在群山遍野之间,诗人也在温柔的东风,吹面不寒的杨柳风以及沁人心脾的花香中寻找到了生活的神行,生命的价值和意义。也在四季的交替更迭,时光的轮回倒转中再一次回到了那时那地,跟随着外部世界的流动蜕变成一个全新的自己,个体跟着自然世界由此焕发了生命的活力与勃勃生机。这是诗人对春天的热爱,对自然物象的敏锐感知,也指向着诗人对生活爱的低语,对时光翩然的细语呢喃。当人世生活和自然世界交相辉映,一脉相承,也就衍生出当下的风华与光彩,延展着时间的长度,掘进着空间的厚度和广度,带来生命的持续伸长和攀援。
“站在阳光里,晒着爱/用温润心灵,进行光合作用/代谢绿色的生长密码/以光速传递/人生的幸福”(《阳光下的幸福》)。这是对生活的细腻感知,以阳光之抽象晕染着生活的具象幸福,这是诗人表达欢欣的形式,呈现快乐的样式。阳光的暖,暖了身体,也摇荡着心灵,在时光中慢慢变老,在空间里慢慢变得更好,也总能枝繁叶茂。岁月风华,时代沧桑,没有人能够在时光中永远驻足,即使个体生命和时空同向流动,一道前行,仍赶不上生命之河流动的速度。时间空间是抽象的概念,它们的印记、脚步和齿轮是无形的,呈现的形体就是皱纹和苍老的身躯,以个体生命为对照的标本,个体生命老去的过程就是时间、空间此消彼长的过程。诗人说,即使长满皱纹依然能够在阳光下灿烂微笑,慢慢感受老去的速度,在生命的绽放姿势中凝固成生命灿烂的永恒。这是心态的平和,也是应对外部世界的温润和儒雅。由此也体现出诗人对生活的感恩之心,对世界的赤忱和真情,即使面对一缕阳光,诗人依然保持着爽朗明净的姿态,保有着光明的心性,这是难能可贵的。她的谦和与温情也感染着读者和大众,飘逸着生命的芬芳和生活的醇香。
四、结语
薛茫茫的诗歌中既有山河掠影也有家国情怀;既有自然世界的样态展现也有人情世态的冷暖交织;既有群体性的情感回环也有个体生命的顽强坚韧;既有人民面对灾难危害时的不屈抗争也有壮丽河山的辽阔和高远。这是她的个人感悟,也借此打捞出生命共通的情感适应性和内置镶嵌感,这是个体、群体与祖国、家庭、社会的携手共进,同生共长,这是诗人对当下生活的热切感怀,也是她对未来岁月满怀的信心与历久弥坚的希望。诗人以分行的文字铺展开一幅关于河北大地的壮阔画卷,剪裁下有关于人民安康,生活幸福的华美锦缎。当然,在此间,她也毫不避讳那些苦难的岁月,艰难的日子,淋漓的鲜血和咸湿的眼泪,因为这就是真实的生活,真实的世界和生命。诗人以全方位、立体化、多层次的观照视角记录下那些生活的酸甜苦辣,岁月的风雨如晦、幽暗驳杂,摸索着生命的肌理和纹路,感受着生活的粗砺和坑洼。
可以说,不论写什么,诗人都是立足人民、祖国和故土家乡的,这是一曲个体生命感悟生活的浅吟低唱,一段跌宕起伏的生命颂歌,也是一场人与生活的双向奔赴,一次绿水青山和人间百态的和谐共生。那一行行一段段回荡着时代的旋律,时光的清音,在脉搏频率的相似相仿中,拨动着每一个华夏儿女的心弦,击荡着人们的心灵。配合其音韵错落、朗朗上口的诗歌特质,也传唱出“诗与远方”的情怀和热望。
作者简介:郭园,安徽太和人,现居芜湖,系安徽省作家协会会员,作品散见于《博览群书》《青春》《吐鲁番》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