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赏读杨登福先生纪实文学《血色浪漫》
汪开授(武威·凉州)
【前言】也许我告别,将不再回来,你是否理解?你是否明白?也许我倒下,将不再起来,你是否还要永久的期待?如果是这样,你不要悲哀,共和国的旗帜上有我们血染的风采。如果是这样,你不要悲哀,共和国的旗帜上有我们血染的风采。
——陈哲《血染的风采》

四十六年前的1979年2月17日凌晨6点40分,是中国政府官宣对越“自卫反击”作战的开始,这场中越之战,是中国人民在忍无可忍的情况下,投入9个军29个步兵师,一共有56万多人的参战部队和70余万民兵和民工积极参与,分云南和广西两线同时发起总攻。这场战争可分为“对越自卫保卫边疆还击作战”、“对越拔点作战”、“对越坚守防御作战”三个阶段。
中国对越自卫还击作战发起总攻当日,《人民日报》在当天头版发表了“来自中越边境的报告”——《是可忍,孰不可忍》的长篇社论。
全面阐述了中方对越作战的原则立场和捍卫国家的坚定决心,并警告越方:“多行不义必自毙。”越南反动当局一意孤行,疯狂反华,逃脱不了历史对他们的正义审判!
在这场历时数年对越的战争中,数以万计的中国热血青年献出了宝贵的生命。他们的躯体倒下了,但他们的精神与世长存。
在1300多千米的中越边境线上,至少有14个陵园长眠着中越边境自卫还击作战中牺牲的众多烈士。
四十多年过去了,今天的人们生活在一个国泰民安的和平年代,在这大治升平,时和世泰的美好时刻,让我们永远铭记那些血洒疆场、长眠于九泉之下的古浪籍英烈们,他们是:
一等功臣李万华,139师415团2连战士,古浪县黄羊川乡石门村人;
二等功臣周玉斌,139师416团2营5连战士,甘肃省古浪县海子滩李家窝铺人;
一等功臣申文忠,139师416团二营炮兵连班长,古浪县海子滩乡明沙嘴人;
一等功臣哈能春:139师416团2营高机连战士,古浪县裴家营镇裴家营村人;
一等功臣常安泰,141师421团1连班长,古浪县裴家营大沙沟人; 二等功臣徐开军:139师417团2营4连副班长,古浪县古浪镇峡峰村人;
一等功臣张文年,139师417团3营8连战士,古浪县横梁乡上条子沟村人;
在缅怀追念以上英烈的同时,我们也永远不会忘记这些曾经舍生忘死、荣立过一等功的十二位英雄人物,他们是:
马金元、唐国军、张永康、张平元、惠百诚、汪维春、陈金礼、张建忠、樊贤惠、李 桦、朱存成、杨国录。
为了客观真实反映古浪籍战士在越战前线不畏牺牲、英勇杀敌的战斗风采,在内蒙古巴彦淖尔打拼多年、事业有成的古浪籍人士杨登福先生在参战老兵和亲历者等相关人员的支持下,耗时多年,苦心孤诣,怀着一颗敬仰英雄的虔诚之心,在百忙中完成了十余万字的纪实文学作品《血色浪漫——古浪参战老兵风采》。
正如市作协副主席杨先先生在为该书作序时指出:《血色浪漫--古浪参战老兵风采》是一部反映我军在老山对越作战纪实文学作品,作者撷取兰州军区古浪籍参战官兵可歌可泣的动人事迹,以点带面,用文艺的笔触,忠实记录这一历史事件和相关的中国军人,揭示出一些被新闻报道所忽略的细节和真相,为人们展现出一幅更加全面、真实的战争画卷,使得这部作品既具有历史厚重感,又富有文学审美价值。
二 唐代诗人贾岛有句话:“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可见写诗之不易,笔者片面以为,写诗难,作文亦难,写纪实类文学作品更是难上加难——难就难在它除了真实还是真实,因为真实是纪实作品的灵魂所在!
诚然,纪实文学除了以真实事件或人物为描写,还兼具文学艺术性与事实记录性的新兴文学样式,也允许有限虚构但必须尊重事实本质
——这一点,作者在纪实作品中表现得不但突出鲜明,而且贯穿整部作品的始终。 窥一斑而知全豹,见一叶而知深秋
——为了便于读者阅读已刊行的《血色浪漫---古浪参战老兵风采》,现撷取书中几则精彩段句,与读者先读为快:
——“此时,‘攻无不克’的战旗已经插在了968高地,越军将所有的火力都对准了604、968 两个高地,空爆、触发爆、延时爆在身边嘶吼,高射机枪、步枪、冲锋枪的子弹在头顶横飞,加上我方炮火的爆炸声,两个高地顿时成了人间炼狱。”(兰剑行动)敌我双方的火力对峙,炮火连天的战斗场面,硝烟弥漫的前沿阵地,在作者笔下刻画的激烈悲壮,叙述的震撼人心
——言简意赅,要而不烦。
——“参战人员全部撤回驻地时已经是晚上12点多了,吴永俊递给杨森一碗水,这他这辈子喝的最香甜可口的一碗水,李能武看着同村战友周玉斌的床铺,眼泪再也止不住了,程体林抱着前来接防的同村战友段世杰,浑身发抖嚎啕大哭,这一幕幕,没有经历过生死战争的人是永远也无法体会到的。
(兰剑行动)”廖廖百余字,将时间、地点、人物、气氛描述的生动形象,仿若身临其境,其用语简洁流畅,表述不枝不蔓、读来文从字顺。 ——谁是最可爱的人,一等功臣马金元同志便是其中一个!作者用了较长篇幅以《老山骆驼》为题,比较详细介绍了他在导弹演练立功、冒着炮火抢运烈士遗体、舍生忘死从越军眼皮底下背送伤员下山和将组织保送他上军校的名额留给别的战士等等事迹介绍,一个立体的、耿直的、憨实的西北汉子的形象伟岸高大、鲜活具象起来!
“谈到退休后的人生规划,马金元期望着在有生之年能再去一趟老山,看看永长眠在祖国边陲的战友们,再走一遍军工路,为弘扬老山精神尽一份参战老兵应有的义务。"
文末这段话,令我唏嘘不已,顿生敬意!也让我重新认识了这位在对越作战中奋不顾身、英勇顽强的钢铁战士。
——俞忠平,一个在对越作战“兰剑行动”中因排雷身负重伤的“保尔柯察金”式的英雄战士!作者在《与死神打交道的人》一文中这样写到:在后方医院里“昏迷了三天三夜,俞忠平苏醒了,他这才发现自己的右边半截腿已经没了,手指也受伤严重,浑身还有多处伤口,钻心的剧痛让他几近昏迷,护士见他睁开了眼睛就跑出去叫来了大夫,大夫检查过后说他终于度过了危险期,当时在后方医院,因为伤口感染而牺牲的战士不少,俞忠平总算是保住了性命。”相信看到这里的每一个人都会被这种情景所震憾、所感动、所泪目…… 人们格外关注俞忠平退伍回到原籍古浪后的生活、工作情况,笔者了解到,作为一名战功卓著的退役军人,他没有躺在功劳簿上贪图享受,始终把自已跟健康人一样看待,自尊、自爱、自信,身残志不残,经常参加体育锻炼,并且多次在省市残疾人乒乓球比赛中斩获佳绩,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了一个残疾退役军人身残志坚、自强不息的拼搏精神。
——这里,不需要浓墨重彩的笔墨和春秋笔法的刻意描述,摘录作者下面这段原文,意在让读者了解这位与战功失之交臂的越战老兵潘福战后退役的悲惨遭遇,令知道他的每一个人泪目不已! 潘福“看着老母亲和妻子憔悴的身影,看着一群嗷嗷待哺的孩子,看着瘫痪在床的弟弟,潘福心中五味杂陈,几次都想了结生命,以减轻母亲和妻子的负担,但是,一个共产党员的使命感和一个参战老兵的责任感让他打消了这个可怕的念头。一个战友听到了他悲惨的经历,专门来他家拍了一部纪录片,一经武威电视台播出,引起了巨大地反响,社会各界纷纷伸出援助之手,捐款捐物不计其数,不久来了一个声势浩大的慰问团,带着爱心上门慰问这一家人,他们拉着条幅扛着摄像机,场面十分壮观,几个领导亲自指挥监督修建了一个漂亮的猪圈,旨在让潘福增加家庭收入,早日脱贫致富,这可是我们村的第一个砖瓦房,在这里面长大的猪,肯定是肉质鲜明,价格高昂,当看到弟兄俩还在使用椅子改装的简易轮椅时,慰问团又给他俩每人买了一辆轮椅,可谓雪中送炭……”
除了潘福,还有武登辉等不少参战退役军人的生活窘境,虽是个例,却用不争的事实,反映出当年这些为了国家安宁冒着生命危险冲锋陷阵后落下的如此境遇。
读到这里,笔者在为部分老兵心寒失落时记起了一句话:“当铠甲被现实磨穿,才发现伤口早已结满冰凌!”若有战,召必回,战必胜,定不辱使命!铿锵的誓言,坚强的决心,这是每一位退役军人荡气回肠的冲天回响…… 因了《血色浪漫---古浪参战老兵风采》即将公开刊行,不久将于广大读者见面,故不再一一赘述。
三 认识作者,缘于网络。 今年2月15日,我意外收到不曾谋面的杨登福先生从遥远的内蒙古寄来他刚刚付梓的纪实大作《血色浪漫——古浪参战老兵风采》,开包翻书,除了淡淡的墨香,扉页上一首小诗赫然在目:“敬赠汪老惠存:弘扬老山精神,传承红色基因。致敬古浪英雄,关爱参战老兵。”后因相同的爱好,通过微信交流,成了“雾里看花”的要好朋友。先生谦恭的恳请我为该书写篇书评并诚邀我出席拟于今年“八一”建军节在武威举行的新书首发式。当时觉得反映战争类作品离我太远,吃不准,难驾驭,又因主编一部家谱而忙得不可开交,一托就是数月。近日抽空系统阅读了全书,膝痒搔背的从作品主题、叙事手法、情感共鸣和社会价值等角度浅议数言。
一是主题深度与真实性。纪实文学的核心在于真实记录,如《兰剑行动》中通过一面布满226个弹孔、书有“攻无不克”四个大字的战旗说开,重点介绍了古浪籍的参战人员在战斗中英勇顽强,不怕流血不怕牺牲,打出了国威,打出了军威,为家乡人民赢得了荣誉。他们的鲜血染红了那面“攻无不克”的战旗。摄影师赵旭拍摄下的那段珍贵的现场视频中就有程体林和李自盛战斗的过程,他们是祖国的骄傲,更是家乡人民的骄傲。
二是叙事结构与文笔特色。优秀纪实作品常采用“抱诚守真”的叙事策略。例如《潘福,悲惨的人生》一文,较全面系统的介绍了主人公潘福从应征入伍、复员打工、家庭不幸、个人遭遇和举家搬迁等一系列生活经历与难违变故,真实记录了他“祸不单行,命运多舛”的悲惨一生。
作者通过捕捉平凡与不平凡的生活点滴瞬间,洞察人性细节与事物延伸的不可逆转,展现了人性自身的力量,让读者感受到情感真挚动人,生活来自不易。
三是感情共鸣与人文关怀。如《永远的丰碑》一文详细记载了“古浪籍参战老兵联谊会”的空前盛况。“时隔 37年,一声“战友”,当年并肩作战的古浪籍老兵们又一次相聚,他们四面八方齐聚天马湖畔,把酒言欢,共同追忆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文章一句引言,开宗明义直接点明了主题。
接下来描述了爱心人士对联谊会的友情倡议和原47集团军古浪籍战友赴老山前线作战37周年暨“永远的丰碑”联谊会的主题内容,重温了“亏了我一人,幸福十亿人”的老山精神,也诠释了新时代军人“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的顽强拼搏精神。
四是社会价值与时代意义。关于这一点,杨先先生在序中作了阐述,他说:“忘记历史,意味着背叛;忘记英雄,意味着灭亡。作者耗费多年心血,用《血色浪漫---古浪参战老兵风采》勾起人们对越自卫还击战那段几近尘封的历史记忆,弘扬老山精神,赓续红色脉搏,藉此唤起久耽于和平年代里国人逐渐消弭的血性,此为作家是社会良心的具体表现,也是中华民族千百年来生生不息的根源所在。体现纪实文学记录边缘群体的社会功能。” 综上,我以为《血色浪漫---古浪参战老兵风采》用纪实文学的维度、揭示战争的深度、撷取重点人物、重点事例的角度和详略得当描述炮火连天战争场面的恢宏广度以及对参战勇士们情感表达的温度,全方面、多角度、立体式的还原了中国军人在战场上浴血奋战、视死如归的感人情景。作品并非让读者一书在手去娱乐消遣和茶余饭后消磨时光,它在弘扬老山精神,赓续红色血脉和维护人文精神、推动世界和平和人类文明发展中不可或缺。
结 语 《血色浪漫---古浪参战老兵风采》是纪实文学,记述全面,内容丰富,主题突出,图文并茂,极富艺术感染力和冲击力,它真实记录了古浪籍参战老兵艰难困苦的战地生活,全面反映了他们甘愿奉献、不怕牺牲和血洒疆场的感人事迹,充分展示了战士们戍边卫国的战斗风采,具有十分重要传播价值和教育意义。
一寸山河一寸血,一抔热土一抔魂。 如今,战火虽熄,老兵们心底的伤痕却从未愈合,那些记忆如同烙印般深刻。他们用青春和生命捍卫了国家的尊严,用血肉之躯筑起了钢铁长城。硝烟弥漫的战场上,人性的光辉在黑暗中闪耀。在枪林弹雨中,战友们相互扶持,用生命守护生命;在极度艰难的环境中,他们依然保持着高昂的斗志和坚定的信念。这些画面,将永远定格在历史的长河中,成为我们永远铭记的英雄赞歌。和平的珍贵远超想象,因此它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才能维系。
有感于此,不计工拙撰联铭记
血色浪漫,壮士悲歌泣鬼神;
剑锋所指,势如破竹杀顽敌。
与山河共存,一撮黄士掩忠魂。
和日月同辉, 万卷青史留英名。
《血色浪温——古浪参战老兵风采》由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武威市作家协会副主席杨先作序,分序言、正文、后记三个单元。书画名家董希荣题签了书名,参战老兵王华、何自林等人提供了珍贵照片和翔实资料,市影协会员孟秀云和王玉花为健在的老兵拍摄留影。录入纪实作品32篇,插图及影印件300余帧,由中国美文出版社有限公司面向全国发行。
该书作者杨登福,系甘肃省古浪县定宁乡晓光村上地湾人,现居内蒙古巴彦淖尔市,供职于巴彦淖尔市商富房地产开发有限责任公司,中级工程师。闲睱之余,喜欢阅读与写作,抱朴守拙,乐于笔耕,钟情文字,聊以自慰,常有作品发表于《中国乡村》《都市头条》《大靖明月》《书香怡苑》《天马竞辉》《陇上风情》等平台和“百度”发表,2025年2月出版纪实文学《血色浪漫——古浪参战老兵风采》。 最后,衷心感谢作者杨登福先生对该文定稿前后给予的倾情支持!
【作者简介】汪开授,笔名智叟,凉州人。西北师大函授大专学历,汉语言文学专业。虚衔几个:责任编辑、特约编审、民协理事、地名学专家、谱牒研究员、老科协监事等皆为滥竽充数,聊以自慰。钟情文字,喜欢阅读,热爱生活,兴趣广泛。修持信条——生活落拓不羁,过往不负此生,不因无为而空耗生命,不因挫折而放弃初衷。
汪开授 (2025年4月初稿,5月20日定稿于凉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