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诗歌联合会《修竹留云》4633期
七绝四首·中国古代四大书院
作者:梦如诗
主播:米兰
一、七绝·白鹿洞书院
洞府杏坛依庐山,朱熹教训誉享寰。
国之栋梁多辈出,欲乘白鹿青云间。
注:
1、白鹿洞书院:指江西白鹿洞书院。位于江西省九江市庐山市五老峰南麓,坐北朝南,依山傍水,环境清幽。始建于唐代,因李渤兄弟隐居读书并驯养白鹿得名。南唐升元年间(940年)设立“庐山国学”,成为中央政府于京城外设立的首个国学机构。南宋朱熹于1179年任知南康军时重建书院,制定《白鹿洞书院教规》,奠定了后世书院教育的规范。其办学模式影响深远,甚至传播至日韩及东南亚,被誉为“海内第一书院”。其礼圣殿内供奉孔子像,悬挂康熙御书“万世师表”匾额;朱子祠专祀朱熹,保留其手书“忠、孝、廉、节”碑刻。
2、杏坛:源于孔子讲学处,现泛指教育圣地。
3、白鹿:李渤兄弟隐居读书时驯养的白鹿,非常灵性。主人在它脖子上挂个篮子,把需要的东西写在纸上,和钱一起放在篮子里,让它去市里,市里人按照纸上的要求把物品放在篮子里,采购完成白鹿就返回。人们都说这是神鹿,敬仰它可以金榜题名。
从白鹿洞书院走出三位状元,200多名进士,不计其数的举人和秀才。
二、七绝(新韵)· 岳麓书院
巍耸衡山灵麓峰,千年学府胜著名。
盘古造化天心地,至今仍然立伟功。
注:
1、岳麓书院:该书院享有“千年学府”的美誉,其历史可追溯至北宋开宝九年(976年),由潭州太守朱洞在唐末五代僧人办学的基础上正式创立。历经宋、元、明、清各代,至今仍是湖南大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中国教育制度变迁的缩影。
岳麓书院初创时以讲学、藏书、祭祀、学田四大规制为核心。大中祥符八年(1015年),宋真宗因山长周式办学成效卓著,亲题“岳麓书院”匾额,并赐经书,书院声名鹊起,跻身北宋四大书院之列。南宋乾道年间,理学家张栻主教,提出“传道济民”的办学宗旨,反对科举利禄之学,培养出吴猎、赵方等经世之才。乾道三年(1167年),朱熹与张栻的“朱张会讲”开创学派交流先河,推动了理学发展,岳麓书院成为湖湘学派重镇。
元明两代书院屡遭战火,但多次重建。明代弘治年间,长沙府通判陈钢等修复扩建,形成中轴线布局,将讲学、藏书、祭祀功能全面恢复。正德二年(1507年),王阳明讲学岳麓,传播心学,书院学术再度繁荣。
清代书院被列为省会书院,康熙、乾隆御赐“学达性天”“道南正脉”匾额,表彰其理学正统地位。晚清顺应新政,1903年改制为湖南高等学堂,1926年发展为湖南大学,延续千年教育传统。
书院大门对联与匾额,大门“惟楚有材,于斯为盛”为清代山长袁名曜与门生张中阶所撰,源自《左传》《论语》,彰显湖湘人才之盛。讲堂内“整齐严肃”碑刻为清代院训,强调修身治学之道。
碑刻:宋真宗手书“岳麓书院”石碑、朱熹“忠孝廉节”碑等,融合建筑与历史,凸显书院文脉。
南宋湖湘学派以张栻、朱熹为代表,培养经世之才;清代曾国藩、左宗棠等湘军领袖均受书院影响。近代谭嗣同、蔡锷等革新志士亦承袭书院精神,推动中国近代史发展。
岳麓书院不仅是古代教育史的活化石,更是中华文化传承的象征,其精神内核——崇道尚德、经世致用、兼容创新——至今仍为现代教育提供启示。
2、灵麓峰:指岳麓山,古名灵麓峰,亦名麓山,是衡山的主要山峰之一,“岳麓”因南北朝刘宋时《南岳记》“南岳周围八百里,回雁为首,岳麓为足”而得名,岳麓山位于湖南省长沙市岳麓区湘江西岸;橘子洲位于湘江中,由南至北,纵贯江心,西瞻岳麓,东临古城。岳麓书院就是以岳麓山而取名。
3、天心地:岳麓山下有一地区即现在的长沙市天心区。“天心”之名直接取自“天心阁”,该阁始建于明万历年间,初为观测星象、祭祀之所,清代重修后成为长沙城的标志性建筑,其名寓意“天心佑民”。天心阁所在的城墙段及周边区域,在古籍中常被称为“城南高地”或“龙伏山”。
三、七绝(新韵)· 应天书院
教化众生得应天,龙腾虎跃保国安。
先忧后乐之论道,不忘前人范仲淹。
注:
1、应天书院:是中国古代四大书院之一,位于今河南省商丘市睢阳区。其历史可追溯至五代十国时期,最初由后晋名儒杨悫(què)创办,名为“睢阳学舍”。北宋时期,应天书院逐渐兴盛,成为当时重要的教育中心和文化象征。
杨悫在商丘(当时称宋州)创办睢阳学舍,后由其学生戚同文继承,培养了大批人才,奠定了书院的基础。
北宋初年,商丘升为“南京应天府”(宋真宗时期),书院更名为“应天府书院”。宋真宗大中祥符二年(1009年),朝廷正式赐匾“应天府书院”,并划拨学田,支持其发展。
著名政治家、文学家范仲淹曾在此求学,后于1026年受聘为书院主讲,推行“分斋教学”制度,革新教育模式,使书院声名远播。
庆历三年(1043年),应天府书院被升格为“南京国子监”,成为北宋最高学府之一,与东京(开封)、西京(洛阳)的国子监并列。
书院培养出范仲淹、晏殊等杰出人物,其“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精神深刻影响了宋代士风。
应天书院原址在历代战乱中多次被毁,现存建筑为现代重建。2003年,商丘市在原址附近复建书院,现为文化旅游景点,展示书院历史和文化内涵。
作为中国古代教育史的缩影,应天书院不仅承载了千年的学术传统,也是中华文化传承的重要象征。
2 、范仲淹:字希文,989年10月1日出生于徐州(今江苏徐州),1052年6月19日卒。北宋时期杰出的政治家、文学家。
四、七绝(新韵)·嵩阳书院
群峰相涌拔中岳,三水环偎翠圣山。
庠序千年声远外,天人合一写新篇。
注:
1、嵩阳书院:是中国古代四大书院之一,位于河南省郑州市登封市嵩山南麓,始建于北魏孝文帝时期(约484年),距今已有1500余年历史。它以儒家文化为核心,是宋明理学的重要发源地,在中国教育史、思想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嵩阳书院初名叫“嵩阳寺”,为佛教寺院;隋唐时期改为道教场所,称“嵩阳观”。 北宋景祐二年(1035年),宋仁宗赐名“嵩阳书院”,成为官方认可的学术中心,与应天书院、岳麓书院、白鹿洞书院并称“四大书院”。
北宋时期,程颢、程颐兄弟二人曾在此讲学,开创“洛学”(理学流派),朱熹、范仲淹等大家也与之渊源深厚。书院以研究儒家经典、传播理学思想为主,吸引众多学子。
明清时期多次修缮,现存建筑多为清代遗存。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并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天地之中”历史建筑群。
主体建筑有:
先圣殿:供奉孔子及儒家先贤。
讲堂:书院核心教学场所,保留古代讲学布局。
藏书楼:存放经典典籍,体现书院的教育功能。
碑林:存有唐代至清代的珍贵碑刻,如《大唐嵩阳观纪圣德感应之颂碑》高9米,为嵩山“三大瑰宝”之一。
汉封将军柏:书院内两株古柏,相传汉武帝游嵩山时封为“大将军”“二将军”,树龄逾4500年,为现存最古柏树之一。
嵩山环境:背靠太室山,环境清幽,契合古代书院“依山傍水”的选址理念。
书院作为理学传播中心,推动了儒家思想的革新,对东亚文化圈影响深远。二程提出的“天理”“格物致知”等概念成为理学基石。
书院制度注重自主研习、师生互动,不同于官学,开创了中国古代高等教育的独特模式。
书院融合儒、释、道文化,见证了中国古代思想流变,其建筑布局与自然景观的和谐体现了“天人合一”的传统哲学。
2、中岳:即五岳之“中岳”,也叫嵩山。秦岭山系东延的余脉,位于河南省郑州市登封市。西起洛阳龙门东侧,向东逐渐转向东北一直延伸到郑州市区西,东西绵亘近百千米,南北宽约20千米。嵩山山系自西向东依次有万安山、安坡山、马鞍山、五佛山、挡阳山、玉寨山、嵩山主峰(峻极峰)、五指岭和尖山等,嵩山的主要山脉是太室山和少室山。嵩山有72峰,太室山和少室山各占三十六峰。峻极峰为主峰,海拔1491.73米。
3、三水:指颍河、伊洛河和黄河的支流。颍河源自嵩山东麓与伏牛山北麓之间,流经豫皖两省32个县市,最终在安徽颍上沫河口注入淮河。伊洛河从西南方环绕嵩山,然后汇入黄河。此外,黄河的支流也环绕嵩山北部而过。
4、庠序:源自《孟子》记载,夏代称校为“庠”;商代称“序”,周代称“庠序“,特指地方官学。
5、天人合一:是中国古代哲学的核心概念,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最早由庄子提出,经儒家、道家等学派发展,形成涵盖宇宙观、伦理实践与精神修炼的多元思想体系。
作者简介:梦如诗,甘肃省诗词学会会员,都市头条认证主编,中华诗歌联合会主席兼总编辑,惠川文学社文学顾问。原《胡杨林·古风雅韵》编辑,《新浪》签约作家。
主播简介:米兰,(本名姚惠兰),中华诗词学会会员;中国楹联学会会员,甘肃省朗诵协会会员;兰州市西固区诵读协会副会长;兰州市西固区诗词协会副会长;中华诗歌联合会古典诗词音频室主任、金牌主播。爱好诗文,与朗诵结缘。喜欢“生如夏花之绚烂,死如秋叶之静美”的境界,愿生活如诗歌般美好,心情如朗诵般精彩。
中华诗歌联合会组织机构
一、主席团
主席:梦如诗
副主席:李希勇
秘书长:艳阳天
成员:梦如诗、李希勇、艳阳天、米兰、追梦天涯、蓝儿、吥咻、森严、聂子、秋竹、荷塘月色、戴维
二、顾问委员会
首席顾问:吕兴福
特邀顾问:火凤凰(海外)、钱文昌
顾问:孺子牛、红雨随心、芝山石、唐连明、晨曦
三、编辑部(主播部)
总编:梦如诗
副总编:追梦天涯
主播部部长:艳阳天
音频总监:艳阳天
古典诗词音频室主任:米兰
现代诗歌音频室主任:戴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