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鹿原上话古今(二):从女娲村到孟村集
孟村镇西依灞陵,东接安村,南背荆峪,北瞰灞川,属于白鹿北原最高地带。层层的黄土,堆积的是白鹿原深厚的历史。
新石器文化时期,就有先人在此生活。彼时白鹿原上植被丰富,地广人稀,加上生产力低下,为了生活方便,古人都生活在近水的高地上。
孟村的李华村,过去也叫女娲村,有沟同荆峪水相通。传说炼石补天的女娲就出生在这里,并且女娲氏炼石补天的"补天台",同华胥镇境内的"娲氏庄""娲氏谷"遥遥相对。
事实上,在李华村南一公里处,发现了龙山文化遗存,以泥质灰陶和夹砂灰、黑陶为主,有少量泥质和夹砂红陶,器形有罐、碗、鬲、鬶、折肩小平底瓮等。在李华村西南,发现了二号遗址,出土了泥质灰陶绳纹板瓦。
不仅如此,孟村的胡家村和水磨村南,都发现了新石器时代遗址。前者采集到了泥质灰陶和夹砂灰、黑陶片,器形可辨鬲、瓶、盆等。后者采集有泥质和夹砂红、灰陶片,器形可辨鬲、杯、罐等。
这些遗址的发现,充分说明了白鹿原上的女娲传说,具有充分的历史根基。
白鹿原上人类活动的历史是连续的。进入到成文史的夏商时期,同样有先人在这里活动。在孟村的怀珍坊,村中古庙钟铭记载说,商朝时有名哲芳的人曾在此炼铜,后世为纪念他,给此地取名怀哲坊。后来音转为怀珍坊。后来,考古工作者在怀珍坊南侧,发掘出渭河中游唯一的一个商代文化遗址,有商代的冶铜窑炉1处、灰坑7个、竖穴土坑墓5座。陶器以外,铜器有饕餮纹鼎,刀、戈、锯等。另外还发现部分二里头文化遗存。
除了怀珍坊外,在郗家街村北侧和张家河村北,也发现了商代遗址。郗家街遗址出土有铜钺、铜锛及钻孔排列有序的卜骨,张家河遗址出土有玉刀、玉圭,其中玉刀长17厘米。
以上种种,说明到商时,孟村一带的生产技术已经有了长足的发展。
人类的生产力总是在不断进步。古人在这片土地上耕耘,将他们辛勤劳作工具埋葬在这片厚土里。后人在东香村发现了战国的铁铧,在双水村发现了汉代的铁锄,在双柏树村发现了汉代的左字耧铧和铁齿轮。在黑坟村西南的汉代遗址出土了铁铧、铁犁等农具。
以仁孝著称的一代贤君汉文帝,爱上了白鹿原,将他的灵魂安息在这片土地上。陪伴他的,不仅有他的母亲薄太后和妻子窦皇后,也有其他的高官和百姓。在孟村的成西坡,发现了竖穴墓道土洞墓数座,出土泥质灰陶罐、钫、灶、奁及五铢钱等,在中云村、姚村,也分别分布着《蓝田县志》分别称为“尖冢”和“方冢”的汉墓。
当汉代开疆扩土的一代雄主汉武帝,在白鹿原南边的将军岭上驻军,在南原的前卫设置前哨时,也曾在南水磨村设置营堡。伴随驻军的,是北水磨村辛勤耕作的村民。我们在北水磨村发现了西汉遗址,采集有绳纹筒瓦、条砖等。1978年暴露一窖藏坑,出土齿轮、“左”字镂铧、浚铧、犁铧、镰、锄、锛、铲、等铁器及秦“半两”、汉“五铢”钱币等。
水磨是晋代以后发明的,后人将南水磨和北水磨村合称双水磨村。
时间来到了东晋南北朝,五胡乱华,南北纷争,白鹿原上纷纷扰扰,留下了民族迁移的痕迹。《梁书·康絢传》等记载,西晋时,蓝田白鹿原康穆率家族三千户(约1.5万人)到湖北省襄樊定居,在那里建立了蓝田侨县,史称“胡人流寓”。康姓本为西域康居国人,以国为姓;和姓亦为和西羌大姓。他们居住在孟村的康和村,据说当时叫永宁寨,现名康禾村,已无康和二姓。
佛教自从东汉进入中土后,逐渐在中土传播。崇尚佛教的北魏统一中国北方后,白鹿原逐渐安定下来,佛教便随之而入。蒋家寨清凉寺,有北魏大统十二年康婆仁、白阿春造像碑二,有隋开皇十一年造玉石观音像及碑,有褚遂良书石刻,相传唐代王维曾居此。此寺在唐代颇为有名。后世废弃后,还曾发现了唐代康黄头造像碑座,雕于唐宪宗元和年间五月,雕刻精细。碑底座三面有魏体铭文,正面10行,行7字,刻康黄头、康贵妃等十三人, 记述建造佛像,祈护国主、大王、师僧、父母及一切众生邑子之事。
蒋家寨村东有段家村,相传此地为唐代开国名臣段志玄府邸,段志玄为二十四功臣,名标凌烟阁,唐太宗曾为他在白鹿原修建祠堂,并立开国重臣碑,以彰其功,唐后改祠堂为大悲寺,内有唐代开国重臣碑。故村俗名为碑子庙村。大悲寺于乾隆四年(1739)曾经重修,毁于清朝末年,现存正殿三间。
除以上两寺外,在李华村还有太平寺。传说为武则天所建。此村因原名女娲村,古时女子当家,正同则天称皇相应,故则天皇帝对此寺非常重视。太平寺坐落在村子西侧中央部位,清朝嘉庆、宣统年间均曾修葺过。解放后被用作村校教室,三间高大古朴又典雅的关中模式青房,青砖为椽栈,屋内敞亮,白鹿原上绝无仅有,室内一人搂抱不拢的四根木质红漆大柱支撑起了太平寺乾坤,今为蓝田县重点文物古迹保护单位。
除了寺庙外,唐代的遗迹还有田禾村唐邓温墓,出土有墓志,志文并序共29 行,行28字,记述邓温及其祖先在陈、隋、唐三朝任官情况。邓温在唐曾任太子千牛、游击将军、定远将军、朝议大夫,金谷、怀阴等府折冲 都尉,西州、贝州、杭州、秦州使持节都督诸军事及刺史,忠武将军右卫率。太极元年 (712)5月12日死于万年县安兴里,享年56岁,同年葬蓝田县白鹿原田禾村。
从以上可以看出,在唐代以前,人们主要居住在灞河南的白鹿原畔,因为这里树木茂密,取水方便,并且可以在坡下筑窑。当时的交通路线也是从长安东的灞桥出发,上原后沿灞陵以北的白鹿原北麓一路向东。比如,从孟村镇的蒋家寨村的清凉寺,沿原塄延伸向东,直到县坡塄的大路,昔日被人们称为“天子御道”,是唐时皇上登白鹿原狩猎的一条跑马御道。到了唐代,随着人口的增加,人们逐渐在北原中搬迁成村,开辟了从今纺织城出发,上八里坡后,从灞陵南,一路向东,一直到达安村的郭村。
盛唐已过,繁华云烟。但白鹿原人的生活还要继续。宋代是中国封建社会商品经济高度发达的时代。1957年在孟村乡怀珍坊出土了《王众奉买地券》,为阴宅买卖券文。说明当时的土地买卖非常盛行。另有奕家村东北的北宋—金遗址,采集有青釉印花、黄釉、黑釉碗、碟瓷片及带铤三棱铁镞。
元明之际和明清之际,是天下大乱的时候,战乱,逃亡,蓝田人口大量流失,因此,白鹿原不断迁入人口。当今白鹿北原的大部分人口和村庄,都是人口迁移的结果。像康禾村,姓氏以赵、詹、曹姓为主,其中,赵姓最多,为该村二、三、四、五组村民;詹姓次之。主要为一组村民,曹姓为六组村民。另外还有王、张、田等姓氏,多为独门单户。
贺家堡的形成,在明代。大约元末明初,贺姓两兄弟从湖南迁到白鹿原原塄以下)定居,后来族人发展,才在原上盖房定居,村名叫贺家堡。后贺家有西门“大”字辈两兄弟于光绪年间迁往赫家村。
赫家村的形成,大致在清初康熙年间。东晋十六国时,匈奴人赫连勃勃控制陕北,从刘宋手里夺取关中,建立大夏国。明末清初赫连氏一支为避清庭迫害,逃入关中。先于焦岱河谋生,后有一户人家把女儿嫁原畔梅家,当时本地曾居住着几家刘姓和梅姓。赫姓聚族迁入后,居于唐代原北的官道两侧,不断繁衍,形成了赫家村。
大王村,今全为刘姓。村东原有一片墓地,是贺家村的祖坟,占地数亩,古木参天,遮天蔽日,远望黑魆魆一片,人称“黑坟”,其周边有大片土地。村东还住着几户王姓人家,周围有坡,人称王村。刘姓来后,后来居上,便叫黑坟村。故有民谣:“大王村,真个恶,先讹老坟后讹坡”。大王村的名字,还是因明末刘宗敏参加李自成农民起义成名,故乡人引以为傲而改的。
水磨村的赵姓,明末清初由南塬赵家窑迁入,仍然沿用了水磨村名。
郗家河、郗家街两个村的形成,也有一个过程。嘉靖年间,郗姓由函谷关以东迁入荆峪沟畔,开始住于窑院子,后来人口发展了,才形成了两个村子。由于族人发展,有两支迁到华阴县,形成了南洛村、北洛村两个各有几千人的大村。另外还有迁入本县其它乡镇的郗姓。
新庄子惠家,源于长安引镇库峪河西岸马师坡。清初一惠姓老者率三子迁到华胥镇惠家河湾。老大、老三两支有后,因遭了天灾,聚族迁到孟村鹿原北坡,叫新庄子。
民国初年,有五大户成姓,陆续于北岭上迁到华胥、洩湖和孟村鹿原北坡,被称为"五户成"。孟村原坡的许多成姓即属于此。
今孟村镇所辖区域,在清代属兴化里和香稚里。清代乾隆年间以后,随着摊丁入亩,人口增加,生产发展,商品经济发展起来,蓝田的市镇也普遍产生。孟村的集市于嘉庆年间形成,单日逢集,为北原区域经济中心。后国民党设立孟村镇联,治所即在孟村。解放后变为三六九。上个世纪六十年代集市取消,八十年代未恢复过来,遂有市无集,人称吃嘴子集,但仍不失为北原孟村一带区域性的经济中心,一直延续至今。
白鹿北原的开发史,是生产力不断发展的历史,也是人口迁移和增加的历史。无数代人的血汗,成就了白鹿北原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