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母校南京大学汇报
——庆祝南大建校123周年
王业松
今天,5月20日,是母校南京大学建校123周年纪念日。
在职干部需定期向主管部门述职。我无职可述,在母校生日之际,作为学子应该向母校述学、述为。
述为。学有所用。5年的中文系,学到了如何写作。当年,我在中央和国家机关工作期间,经常向周恩来总理写请示报告,用到了我在中文系所学的本事。
不但学到了如何写作,而且养成了爱好写作的习惯。我退休后30年出版了10卷散文集,计300万字。我当了作家,担当起作家的责任。我站在舆论前沿为所处的伟大的新时代发声,我在为祖国树碑,为人民立传。我写过《基辛格笔下的中国》、《小泽征尔的童心》、《肃立在烈士纪碑前》、《缺氧不缺精神赞》、《出征一一收看神舟十八号飞行任务航天员出征仪式有感》、《巴黎奥运会上看什么》、《祖国不会忘记》、巜学习周总理严谨不苟的工作作风》和《我来到了风吹草低见牛羊的地方》等。
作者从我的文学作品中可以听到人民的呼声,看到祖国阔步前进的步伐,触摸到时代跳动的脉搏,并从中获得前进的动力,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力。
文学创作是我老有所为的主要作为。当代著名作家、画家冯骥才“以这老头还能接着写”而骄傲,比冯公早吃八年饭的我以还能接着出书而自豪。
我写真、善、美。写世上百态,人间真情。写“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写世界之美。
述学。学无止境,活到老,学到老。我坚持阅读,借人之智,修善自己。我每天看两三份报纸,从中央主流媒体《新华每日电讯》中知道中国如何看世界;从《参考消息》中了解世界如何看中国。2024年我读了9本书,其中有60万字的《王蒙自选集》、40万字的《走近周恩来》和铁凝、吴晗、汪曾祺等人的散文。前几年,曾读过雨果120万字的《悲惨世界》、斯诺的纪实文学《红星照亮中国》(《西行漫记》)、魏巍的长篇小说《地球的红飘带》等文学作品。
正当母校123周年校庆当天,我读了南大中文系67届校友孙家正在《人民政协报》上发表的文章《故水情缘》,此文不但是文学作品,也是一篇学术论文,非学者无以完成此篇。作者治学严谨,旁征博引,论点明确,论据详实。论文描写了泗水和京杭大运河的变迁历史,倾诉了“大运河给予中华儿女不竭的生命滋养和精神激励”,同时也倾诉了人们对泗水和大运河的深厚情感。这也是作者对母校建校123周年默默的祝贺。
我带着求知、求真、求善、求美的追求阅读,带着完善自己、激励自己的目的阅读。
今年母校南京大学校庆,学校举行了升旗仪式,提出:“到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发光发热”。这个响亮而激动人心的口号,让我想起1963年应届毕业生分配的一个故事。我的同班同学汪法文的姐姐汪荣华是刘伯承的夫人,她向南京大学校长和党委写了一封信,请求南大把她的弟弟分配到祖国最艰苦的地方工作。结果校领导把汪法文分配到艰苦的内蒙古。这就是当年人们的境界。
我们班的同学被分配到内蒙、新疆、山西、河北等地,向祖国和人民奉献了青春和才华。
走出校门,仍是南大人;不管在何处,不忘是中文人。我无需按别人眼光改变自己,我用自己的作为改变别人的眼光。我只求做到在别人的眼光里:此人不愧是南京大学毕业生,此人不愧是中文人,如此而已。我自信5年的南大中文系没有白读,当年的《毛泽东文艺思想》课没有白上。我用自己的言行和德艺证明南京大学没有白教育我;党和祖国没有白培养我;父母没有白养活我。
我每天都生活在期盼中,有盼头,才有奔头;有奔头,才有劲头。92岁的我,现在是老有所乐,老有所学,老有所盼,老有所为。
我用一首诗作为此文结尾:
六十年前出校门,
没有枉当中文人。
著书十卷春秋写,
不负时代奋笔耕。
2025年5月20日
(图片来自网络)
【作者简介】
王业松,男,1934年⽣,汉族,江苏省泗阳县⼈。南京⼤学中⽂系毕业。曾在国务院外事办公室任助理,在公安部外事局和教育局任处、局⻓,并兼任《公安教育》编委主任。现为中国散⽂学会会员、江苏省作家协会会员。曾多次在《⼈⺠⽇报》《⼈⺠论坛》⽹、《中华英才》半⽉刋、《亚洲财富国际交流》⽉刊,以及南⾮出版发⾏的《⾮洲时报》等报刊发表⽂章。已经岀版《呼应》等九卷散⽂集,计300万字。其中《⾬中送魏巍》、《我送荣毅仁副主席回家》和《我在中南海⼯作期间花絮》等散⽂在社会上⼴为流传。作者年已九旬,但仍在为时代发声。读者可从中听到⼈⺠的呼声,看到国家发展的脚步,感受到时代的脉搏。2023年,荣获联合国文化荣誉最高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