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次出来上课,说实话课程内容本身对我来说并没有太大触动。并不是因为课程不好,而是因为这些内容我在国内早已接触过、也亲自用过,所以听起来像是一次复盘,并无太多新意。但真正让我感触最深的,却是课程之外的两件事。
第一件事是这次课程来了有四五百人,其中居然有三分之二是海外的华人。这出乎我的意料。我原以为海外华人多数还停留在传统产业,靠经验和习惯在维持运转,很少会对“管理升级”这些内容有敏锐感知。但事实完全相反。他们不仅人数众多,而且听得格外认真,记录笔记、课后的追问等、眼神里透出一种被点醒的渴望。
他们之所以有如此强烈的反应,是因为很多海外企业的商业模式仍停留在过去,靠人情和经验来维系,缺乏系统和结构。一旦接触到标准化、流程化、模型化的管理知识,几乎就像是久旱逢甘霖似的,马上意识到问题的症结所在。我特别能理解他们的感受,以前我刚接纳这些内容的时候也像得到灵丹妙药似的。而更让我佩服的是,他们并不是等企业出问题了才想改革,而是在生意最好、目前飞速发展、增长最快的时候就开始思考转型,主动寻找新的破局方式。这种未雨绸缪的危机意识,是我非常认同也非常敬佩的。
第二件事是这次课程中还有三分之一来自我们村里的人。但和前面海外那群人不同的是,他们和我一样大多数人并不是为了学习而来,而是想看看外面的机会。有人是来旅游顺便听课的,也有人是听说这边有什么赚钱门道过来碰碰运气。他们大多数听课并不专注(包括我也一样是想接触更多的人脉了解市场),对知识也没有太大兴趣,更多是希望“能不能搭个关系”“有没有项目可以参与”。
这两群人的差异非常明显:一边是已经身在海外却仍主动学习、努力提升。一边是刚走出村子却仍停留在原始的机会主义思维。这个反差,让我对“出海”这件事有了更深的理解。
我自己出来外面半年了,到现在也还没做出什么成绩。不是因为懒,也不是不想做,而是因为我越来越清晰地认识到,出海远比我们想象得复杂得多。我们在国内这个熟悉的环境都已越来越难生存,到了语言不通、文化不同、人脉资源全无的地方,怎么可能轻松站稳?更何况本地企业不但根基稳固,还不断进化,有资源、有认知、有组织、有共识。他们不仅没在等死,还在努力变好。我们指望靠“出去就能逆转命运”,本身就是一种妄想。
所以现在我常提醒自己,也想提醒其他人:不要把“出海”想得太轻松。说白了,不出海是等死,出海则是找死。这是一条极为艰难的路,不仅考验勇气,更考验智慧。如果我们贸然投入,盲目重资产押注,那代价可能是毁灭性的。
出海不是一场冲动的奔跑,而是一场很长线的修行。必须用尽可能轻的方式去试错,用尽可能小的代价去积累,用最大的耐心去迂回。我们要给自己时间,也给市场理解的空间。不要想着一次性梭哈,也不要指望一次就翻盘。真正走得长远的人,永远是谨慎、理性、长期主义者。
我们还要学会改变视角,不能被眼前的局部机会限制了思维边界。很多人来到一个国家,就只盯着那一亩三分地在挖,结果越挖越窄、越做就越困。其实,我们应该换个维度,把整个东南亚当成一个整体市场来看待。它就像一个“联邦国家”一样,虽然内部有差异,但它们在文化圈层、消费趋势、政策协同甚至人才流动上,有着越来越强的互通性。如果我们把它当成一个整体来布局,资源调配、品牌传播、渠道建设、运营优化,都会拥有更大的弹性和机会。从认知上打开格局,才能真正打开市场的边界。
最后,我想坦白一点:我并没有答案,目前也没有成绩。我讲的所有内容,都只是我目前自己所看到、听到、感受到、在思考和行动过程的感悟写出来给需要的人参考,这是我在“出海这条路”上不断摸索过程中积累的认知。它未必正确,但希望能为你提供一个视角、一个参考。
这条路上,也许没有人能给我们答案。但我们依然要走,依然要不断修正,依然要相信有意义。如果我们能够比昨天多看清一点点,就已经没白走这一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