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世芳新著《文行商衢》出版问世


作者简介:
刘世芳:1965年生,井陉县南要子村人。石家庄市东区供销有限公司董事长、书记,兼任海内外名人名企文学院院长,河北雄安新区信用协会企业家专委会会长、河北省汽车用品行业协会秘书长。曾在主流媒体发表小说、散文、报告文学、新闻通讯。著有《文行商衢》。


以文行之舟抵达商衢之胜岸
文:赵鹏飞
一
认识世芳兄,大约是上个世纪90年代前后的一段青涩的时光。因为文学。因为在报刊上读到了他发表的报告文学和一些文章,所以,我经常去他所在的县供销总社去找他求教,在他家蹭饭吃,也在他的单位留宿过……由于他年长我几岁,不到20岁的我出于对他的敬畏,很少过问他的家事和身世。
后来,我升入了县师范学校就读,这期间也偶尔去拜访过他,记得当时,他还从遥远的东北“领”回来一位嫂子,颇有女诗人气质的医生丛瑶……他们的认识是一段佳话,真可谓才子配佳人,天赐的良缘。时间不久,世芳兄携着夫人到市里发展了,我也因为工作和谋生等多种原因,渐渐和世芳兄联系少了。但,一直怀念着我们之间的友谊。
时光荏苒,三十多年的时间如箭簇飞逝,留在心中的记忆和谜团,在捧读世芳兄的这部即将付梓的《文行商衢》瞬间,沉钩的往事如万物在瞬间被激活并带来飒飒的回响,这回响声犹如他的一篇篇的文章激荡出的层层涟漪,心灵的阀域一旦被打开,多年的疑惑渐渐得到解惑并有了清晰的答案,一个全新的世芳站在了我的面前,他是那样的高大,伟岸的身躯折射出他以文行之舟抵达商衢之胜岸的光辉形象。


二
苦难也是摆脱困厄人生的原始动力吧。
捧读《文行商衢》书稿,我首先读到了世芳所经历的常人少有的不幸和苦难。但,在极度困厄的生存状态中,他却没流露出一丝常人感觉到的焦虑和痛苦,只是匍匐在最底层的生活中和苦难的命运做着坚韧的抗争,默默承受着一切痛苦。但,拒绝接受命运的安排。这里,我不愿意再次提及他多灾多难的童年,因为那是人间的一曲悲歌和挽歌。
因为,我的命运和他有着相似之处,未成年就丧失双亲,缺少爱的童年世界似乎是一个人早慧和成熟的台阶,所以,如何在困厄的人生中开掘一条属于自己的人生道路,是世芳必须解决的人生重大课题。
孔子曰:“天行健,君子当自强不息”。世芳不仅是一位才华横溢的文人,更是一位谦谦君子,因为他有着固守苦难和贫困的节操,也有着试图改变自己命运的奋起和抗争。这是人性的使然,因为他别无选择。
“拼命争取成功,但不希望一定成功”。
这是世芳在寨湾村打工时偶然在某农家的饭桌日历上看到的法拉奇的一句话。他记住了它,用他自己的话来说:闻言如获至宝,从此视其为人生的座右铭。
当过木匠,他说,他是鲁班的子孙,锯子,刨子是他淘金的饭碗。当过石匠,也曾在偏僻的山庄种过地,开过山,采过石,盖房垒窑洞、抬笨重的石头,修公路和担砂石更是他年少青春和生存困境的真实写照。
为了一口水,他曾经在家乡的凹凸的蓄水池里,拨开层层牛羊的粪沫,寻找藏着的半窝子淡黄色的水喝……这就是我读世芳身世时,读到的他最苦难的一幕,内心有着太多的苦涩和心酸。
孟子曰;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如果说,苦难是一块磨刀石,那么,世芳就是在这块磨刀石上磨出来的刀子, 坚强和坚韧,为他日后的锋芒毕露,埋下了伏笔。
回顾他人生辗转经历的苦难驿站,内心则有千山万水的波涛在汹涌!
真正走出远门到获鹿铜冶任村砖厂打坯装窑是第一站,到井陉吴家长峪村砸理米石是第二站,到山西西头岭刨矾石是第三站,到南张村石渣厂拉人力车是第四站,最后一站是威州学了四年的木匠…… 原谅我再次引述他文章中经历的苦难史和血泪史。一个泥腿子,一个流浪者,他更懂得在苦难中求生存,在困厄中的蛰伏和聚势。那是蛰以自保,蛰以自新,更是蓄势待发之后的破茧成蝶。
那时,一边打工的他,一边刻苦读书并磨练自己的笔杆子。谁知道他业余时间写下多少稿纸和文字?苍天不负有心人,当他靠着自己的勤奋写作,开始在报刊上发表文章,并逐渐得到社会的认可,为自己的人生打开了一闪“天窗”。南峪镇政府慧眼识人,很快将他临时调入南峪镇,并成为了一名资料员,从此,他的人生的轨迹发生了改变。
有了上述的这些经历,世芳文行之路才算有了一个新的起点。而南峪镇从事资料员的工作,更为他日后通向商衢之胜岸埋下了伏笔。是机遇,也是命运的首次突围和转折。





三
世芳的《文行商衢》不仅仅是一部个人的苦难史,更是一部个人奋斗的见证史,和成长史。以文为舟,他的文字记录了一个时代的变迁,也记录了新中国在改革开放的浪潮下,他所经历的基层经济的发展与蜕变,挫折与成长。而他个人跌宕起伏的命运也在通往最终的商衢大道中,一步步迈出坚实的步伐。同时,他的不平凡的经历工作也淬炼出他对中国基层经济发展的走向与精准的研判,包括制约当地乡镇和供销社经济发展的瓶颈与难题,如何在帮助领导的指挥和协调下,一步步天堑变通途,一步步抢占商机的制高点,并最终成为人生的赢家和商业营销的行家。这些思路和做法值得商界的朋友借鉴,而对读者而言也会得到有效的启迪。
世芳是那个时代的弄潮儿。一文一武,成为了他的处世之道和生存哲学。
所谓文,指的是他的锦绣文章,所谓武,指的是他的营商之道。
所谓一文一武,才能张弛有道,游刃有余。
特别是他《文行商衢》中的第三章《青春洗礼》和第四章《亦农亦商》的系列文章中,我们能明显感受到他所扮演的一名基层资料员和领导秘书的重要角色。秘书是传话筒,更是领导决策的提供者和幕后的智囊。仔细阅读他这两章的文章,我们可以窥见中国乡镇经济起飞的影子,也可以看到他对经济瘫痪的企业如何再生有着深刻的思考和研判。在对众多的一线人物的采访中,世芳也从这些成功人士的身上汲取了他们成功的经验,直接和间接的阅历更丰富,经商的思路也更加清晰。如果说,从打工的人的身份转变成南峪镇的一名资料员,是他人生第一次飞跃的话,那么从南峪镇到县社工作的调动以及他非农业户口办理,是他人生的第二次飞跃。到了县社工作之后,领导知人善任,并委以重任。这时的他,不仅仅是秘书的角色,也是优秀的业务员,他为县社经济的发展立下了汗马功劳。透过他的《清欠沉思录》《背水一战》《井陉供销社靠调整激活经营》等系列文章,可以这样说,他将在乡镇基层工作的经验发挥到了极致,从”纸上谈兵”到”实地作战”,可以看见一名“秀才成兵”的蝶变与起舞,这也为他将来到省会发展铺就了更加坚实的基础;商业历练的出来的经验,也成为他日后独当一面的经验、包括如何少走弯路的智慧和教训。
两年多的乡镇资料员工作,十年的县社秘书兼业务员的工作,再到省会石家庄东区供销有限公司总经理的20多年的领导角色,在世芳身上一步步发展变化着,当昔日的“丑小鸭”蝶变成了一只“白天鹅”,我看到的世芳人生轨迹的变化,当然,这和他个人成功上岸后继续连续作战的奋斗精神密不可分。



四
是的,海是龙世界。旱龙一旦潜入了大海,它一定会搅动起腾天的巨浪。
2001年,刘世芳调到省会石家庄市供销系统的回收公司任职。新的岗位和工作环境,对他的能力带来前所未有的考验,因为,那时他的手下还有五六十号员工等着发工资。当时的压力和面临的窘迫可想而知。第五章《领衔筑厦》是该书中的重点章节,他在如履薄冰的经商环境下多角度、全方位地写下了自己的商海感悟,给人以众多的启发和启迪。透过《桥东回收实录》《总公司简报》《桥东供销社大事记》等系列文字,你可以看到世芳工作和角色的转变。每一次的转变对他来说,不亚于一次次的商海的战斗和突围。商场如战场,经营之策如用兵之道。谁掌握了信息就掌握了市场的主动权,谁率先转变了机制,谁就能够脱胎换骨获得新生。这时的世芳,已是久经沙场的老将,他知道如何排兵布阵,如何从困境的窠臼中拔身而出。他在管理业务的过程中发现的漏洞问题,经过采取多元发展等系列措施后,最终得到整顿和调整,这源于他长期积淀下的文化素养和新的经营理念的熟练应用,才一次次化解市场的危机并解决多重矛盾,最终带动公司的发展呈现出蒸蒸日上的局面。比如《通过离任审计 强化企业管理》一文就是颇具代表性的例子。当时在桥东公司任经理的他,期间带领全体干部职工,先后抓了六个项目建设,年增效益近200万元,不仅消化了22万元的汽车购置费用,而且增加商品库存73万元,短短的几年时间内,增加企业积累100多万元。像这样成功的案例不胜枚举。
此刻,你不得不佩服他的胸韬大略,他的超前智慧,他的实践出真知,他的冲锋陷阵和率先垂范。
在经商的过程中,世芳也用写日志的方式记录并总结出自己的经商感悟和感言,比如他的《商超陈列“四字诀”》《责任感》《梦想与环境》《机遇》《客情关系之我见》等文章,这无疑对他日后的工作起到积极的借鉴和推动作用。
善于总结和积累经验者才是商战中致胜的法宝,文化的力量在企业中得到彰显和超长的发挥。现实确实如此。
没有经过“借鸡生蛋”你就不会懂得什么叫生财之道。
没有经过“马拉松”方式的谈判,你就不会体会到什么叫以柔克刚。
没有经过“背水一战”,你就不会体会到什么叫置之死地而后生。
没有经过“一次次的扩张”,你就不会懂得商场如战场,什么叫一箭双雕。
这些都是世芳文行商衢的智慧结晶,也是他在经营实践中收获的成功与智慧和经验的写照。








五
世芳说过,生活是一部小说,心中只有跋涉远方,上帝一定会为你打开一扇天窗。
回到文本。这部厚重的《文行商衢》虽然算不上纯文学的作品,但是,其作品本身厚重的历史价值却远远高于一部“纯文学”作品的高度。也可以这样说,它是最原始版、最原生态的“小说”素材,最接地气,也最撼动人心。因为世芳特有的身世和经商的经历,如果要拍一部反映中国经济腾飞过程中所遭遇到的困境并最终走向成功的电视剧的话,如果我是编剧和导演,它会是我的首选,因为这里珍藏着“鲜为人知”商业故事,几乎就是“第一手素材”,根本不用生编乱造,它会省略采访直接按照剧本的方式并借其章节的先后顺序稍加调整、构思行文即可。我期待这样的编剧和导演出现。
纵观世芳兄,虽然以经商为主,但他没有放弃自己的文学创作,始终没有离开自己的笔杆子。透过《文行商衢》一书,收录进作者的当年发表的一些散文和报告文学作品,虽然数量偏少一些,但是我们能依然能够感受到作者的文学功底和文字水平,以及他对文学持有的独特情怀。这就足够了!
因为心中有诗与远方,所以才会有鸿雁传书,而桑梓宿话是绕不开的乡愁情结。
当然,打动我的还是世芳兄和丛瑶嫂子的爱情故事,在没有手机盼星星盼月亮的年代,没有人能读懂亚当和夏娃的故事。
而今,我读懂了。读懂了世芳兄的身世,读懂了他和丛霞嫂子的美丽爱情,读懂了他在商海的博弈和智慧,也读懂了他以文行之舟抵达商衢之胜岸的高大而光辉的形象。
2023年6月27日
(作者系河北省作家协会会员,井陉县作协副主席兼秘书长,著有诗集《诗歌的白马》《安放》)


作者和刘世芳在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