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大气和墨韵长
——记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杨正和的匠艺人生
江西省抚州市东乡区金峰街道舒同西路衡宝斋书画研究院,似乎并不惹眼。鲜为人知的是:每天清晨总有一位白发老者端坐二楼临窗案前,腰板挺直如松,手握毛笔如持秤杆,在宣纸上落下一个个方正饱满的字迹。窗外市声渐起,他却浑然不觉,仿佛整个世界都凝聚在笔尖与纸面的方寸之间。老人名叫杨正和,今年86岁,真正习书仅仅26年,千万别小看他只读过小学,其书法艺术却出神入化,闻名中国书法之乡,成为中书协会员。更令人称奇的是,他前半生竟是一位制秤匠人,12岁随父学艺,与毫厘刻度打了大半辈子交道。从秤杆上的星花到宣纸上的墨痕,杨老用毕生心血诠释着“匠人精神”,在衡器与书法两个看似迥异的领域,完成了令人惊叹的艺术跨越,先后40余次赢得包括中国首届“八大山人杯”文学艺术大奖赛一等奖在内的各类奖项,多次入选大赛作品集,名列《中国书法家志》《中国书画六十年鉴》《当代中国书画名家大典》等书籍,被授予“当代中华老人德艺双馨艺术家”荣誉称号。同时被北京华夏国艺、北京宝延轩、北京墨都书画院等社团聘为院士、常务院士、客座教授,经当代中国书法名家润格评估中心专家评估为国家一级书法家。
●掌上明珠持秤起
1940年春,杨正和出生在江西省原东乡县一个制秤世家。母亲生他时已经39岁,作为家中独子,加上他天资聪颖,天生好学,天性好强,自幼被视若掌上明珠。父亲杨老汉是全县有名的“制秤大王”,一杆木秤在他手中能精确到钱两不差。近朱者赤,小正和经常蹲在作坊角落,看父亲用铜丝掐出秤星,用砝码校准刻度。那些黄铜星花在深色秤杆上排列如星斗,在他眼中竟比夜空还要璀璨。
“做秤如做人,差之毫厘,谬以千里。”父亲的谆谆教诲,年幼的他似懂非懂,但他记住了父亲制秤时全神贯注的背影。9岁那年,他偷偷拿起父亲的刨刀,在废木料上刻下人生第一道刻度线。木屑飞扬中,父亲悄然站在身后,非但没有责备,反而将粗糙的大手覆在他稚嫩的小手上,带着他完成了有生以来第一次真正的校准。
小学尚未毕业,12岁的杨正和就正式拜父亲为师。清晨鸡鸣即起,他先磨刨刀后练腕力;日落收工前,还要背完《斤两歌诀》才能吃饭。有次他贪玩误了活计,父亲罚他跪在祖宗牌位前,指着传了三代的铜砝码说:“这上面沾的不是铜绿,是杨家满门忠义的名声。”月光透过窗棂,照得砝码上的铭文“公平正直”四个字格外清晰。
●毫厘之间见精神
杨正和记忆犹新:1964年5月1日,24岁的他凭着家传绝技,被组织调进县计量站工作,成为站里最年轻的技师,管理东乡、余江两个县所有计量器具包括各种衡器、地秤、台秤、案秤、杆秤等度量衡,任务十分繁重。他骑着两轮自行车,车子后架工具袋子里装有法码、衡器配件共100多市斤相关工具,奔波于两县各乡镇(场)企事业单位负责衡器具检修,每年上、下半年各检修一次。东乡当时隶属于上饶地区,曾给指标让杨正和转正,但最终却未如愿,只好回到县二轻局手工业五金厂衡器门市部工作。后来又奉命创办针织厂、钢丝条锁厂。无论在哪个厂,他都刻苦钻研业务,成为技术权威。尤其是1976年创办锁厂,领导派他到广州参观学习,回来后所有制锁机器由他独自安装和维修。制做制锁拉槽机难度很大,他用钻刀、拉刀、锉刀,苦干巧干加工完成,生产的钢丝条锁由县五交化公司包销,当时年产值达10多万元。1977年下半年,锁厂上新产品电风扇,厂里任命他担任金工车间副主任,负责技术攻关,派他去上海电扇厂学习,从上海带回两套电扇报废模具。杨正和用手工锉刀做出了电风扇转子模具,惊动了南昌模具厂的领导和专家,以月薪1000元优厚待遇聘请他,而他当时月薪才80元,制成模具的奖金才60元。他坚信:是金子在哪儿都会发光。因此谢绝南昌方面的邀请,留在东乡力促钢丝条锁厂年产值增长1倍高达20多万元。1981年,命运安排他再次回到五金厂衡器门市部工作。

1985年4月,江西省计量局进行木杆秤改制成千克秤(即市斤改公斤)试验,经原东乡县计量所李初良所长鼎力举荐,杨正和接受了改制任务。省行业部门领导要他先做1根样品秤,实际上是有意考察他的真实能力。杨正和心领神会,按时按质完成任务,送到省计量局,专家对此非常满意。计量局两位杨姓局长当场观看杨正和用左手扶冲子,右手拿钢丝钳代表锤子敲打秤头,不到6分钟就完成秤头上的嵌字“江西省计量管理局”,速度之快,字迹之美,让领导和专家赞不绝口,称之为“江西省秤状元”。当场与省计量局签订200支木杆秤(10公斤、50公斤各100支)制作任务。回到东乡,他起早摸黑,利用祖传绝技,制作秤砣、秤钩、秤钮,秤杆。这200支木杆秤全部镀铄(铬)。交货时,领导和专家非常满意。结果,200支木杆秤发到全省96个县市计量局成为全省样品秤。省业务部门特许他注册商标“江西省东乡计量局监制 杨正和造”,其产品享受免检待遇,县计量局为之赠送核定钢印,他制作的木杆秤畅销东乡周边10多个县(区),人们夸赞:“江西省秤状元”货真价实。老百姓喜欢称杨正和为“杨师傅”。“杨师傅”知识广博,吹拉弹唱、琴棋书画、三百六十行,他好象样样都懂。这也难怪,谁家锁坏了,他三下两下就能修好;邻居电视机出故障,他摆弄几下就重现影像。更神奇的是他无师自通制作模具,能用石膏翻出精巧的齿轮模型。这些看似杂乱的技能,在他手中却如秤盘上的物件——各归其位,各得其所。
●墨海沉潜得真趣
2000年,60岁的杨正和正式退休,将衡宝斋的招牌重新擦亮。前半生校准器物,后半生他要打磨自己,开始专业墨海生涯。每天清晨5点半,他必先给祖传的铜砝码上一遍油,然后净手焚香,在案前站立如松。练习书法前必默念父亲教的《校准歌》:“天地有杆秤,人心是定盘……”笔锋落下时,手腕还保持着当年刻星花的稳劲。业内人士赞叹:杨正和楷行草篆隶五种字体样样都会写,而且写得相当好,力透纸背,震撼人心,有惊天地泣鬼神的韵味。他崇拜新中国开国领袖毛泽东主席、敬佩当代杰出书法大师东乡卓越乡贤舒同,创作的“毛体”狂草“发扬革命传统 争取更大光荣”,“舒体”书法“宁静致远”“鹏程万里”,几乎可以达到乱真的程度。
2012年,东乡县建县500周年并且成功申报中国书法之乡,72岁的杨正和报名参加刻字艺术展。当很多年轻人用电动工具雕刻时,他始终坚持用传统凿刀。有人提醒这样太慢,他指着作品说:“你看这个‘正’字,竖笔的飞白,是不是像秤杆上的木纹?”最终这件融合匠艺的作品入选全国展,评委评价其“有金石之气,含衡器之韵”。
2015年深秋,北京寄来的入会通知摆在衡宝斋案头。75岁的杨正和抚摸着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证,突然起身从柜底捧出个红布包。层层打开,是那枚传了四代的铜砝码。他将砝码与证书并排放置,在晨光中端详良久:铜绿映着烫金,恰似生命的两种底色——绿色是春天的朝气蓬勃,黄色是金秋的硕果飘香。
●衡器匠心化墨魂
2017年金秋时节,东乡区书协主办“杨正和书法作品展览会”,展出其书品60余幅。其中一幅6尺整张的《沁园春·雪》成为焦点。观众发现每个字的结体都如精密的秤具:横画似秤杆平直,竖笔若悬针垂直,连飞白处都藏着刻度般的韵律。当被问及创作秘诀,杨正和展示了他特制的“书法秤”——一支毛笔尾端系着细绳,绳上挂着小小铜坠。“下笔前先掂量分量,就像当年校秤。”东乡区原书协主席张黄生高度评价杨正和书法“充分体现了中国书法艺术端庄、厚重、正大、壮实的风格。字如其人,老当益壮,令同道叹为观止。杨老是集书品、人品、才气、骨气为一身的典范和强者。”张主席还赋古风一首盛赞杨老,诗云:走进衡宝斋,翰墨放异彩。狂素颠张舞,颜筋柳骨在。老马疾奋蹄,古稀登高台。书乡添雅韵,正和壮美哉!
如今在衡宝斋,有书法爱好者求教,他便演示如何用执刨刀的手法执笔:“关键在腕力,要像推刨子那样又稳又匀。”那些制秤术语——“定盘星”“分毫扣”“平衡术”,都成了他独特的书法理论。他还自费1.5万元出版《杨正和书画作品集》等著作两本,免费赠送给区内外书法爱好者共计1000本。眼下,86岁的他依然保持着每天上午写字不少于两个小时的习惯。通常,他上午练习书法,下午读书看报。每年订阅报刊费都在1500元左右。他家会客厅、创作室挂满了各种风格的自创书法作品,书香氛围十分浓郁。他衡宝斋案头除了笔墨,永远放着那枚铜砝码。有次重孙问他为何总摸这个“铜疙瘩”,老人眼含笑意:“这是太爷爷的‘正’字诀。做人做事,最贵正大光明,涵养和气。”窗外枫树沙沙作响,仿佛在应和室内毛笔划过宣纸的簌簌声。两种声音交织在一起,诉说着一个关于平衡与坚持的故事。
【笔者感悟】
从秤星到墨韵,杨正和用毕生努力完成了从匠人到艺术家的升华。在他身上,我们看到传统文化的两种传承路径——家传绝技与自学成才如何奇妙融合。那些精确到毫厘的工匠训练,最终化作书法中的筋骨气韵;而书法艺术的精神追求,又反过来照亮了匠艺的价值。正如杨老所言:“持秤须知轻重,运笔要懂虚实。人生在世,最贵正气厚重,和美传神。”这或许就是“正大气和”四字的真谛。
杨金高:中外诗人注册会员,江西省作家协会会员,江西诗词学会会员,抚州市东乡区作家协会顾问、区委宣传部退休干部,1965年9月出生。曾任北京《报告文学》杂志特聘作家、《江西日报》特约通讯员,《抚州日报》首批特约记者。自1983年开始从事业余文学创作,有700多篇(首)约80多万字作品散见于《人民日报》《解放军报》《中国作家》《光明日报》《农民日报》《中国纪检监察报》《中国人才报》等近百家报刊,并入选20余种选本。著有《龙山行吟》《东乡之光》《赤子心歌》《金高读书》《杨金高散文随笔选》。有作品在全国征文赛中获奖,在《中外诗人》多次发表个人作品专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