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干土苦语》
作者:渭水湍湍(相炜宁)
“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谁能预知,风调雨顺竟失之蛇年?我的家乡陕西,以及河南、安徽、广西等省份,不约而同遭遇严重干旱。这场干旱不仅导致夏粮大幅减产,多地人畜饮水也出现困难。更糟糕的是,河流水库大面积干涸见底,地下水位持续下降,水资源危机日益严峻。
往年小满时节,天空云动,地上水流,大太阳下落大雨点,雷声轰隆隆作响,虹霓动人。白雨过后,布谷啼,燕子飞,挂满水珠的麦穗嫩黄饱满,生机勃勃。而如今,每天烈日高悬,持续炙烤着大地,夏日应有的乌云暴雨不见踪影。
正午时分外出,天空异常晴明,万物都在日色骄阳下昏昏欲睡。因数月未降透雨,植物根系只能在干土中艰难挣扎,地面枝叶因缺水而没精打采,尽呈皮惫萎靡。此情此景,任谁见了都会痛心不已,不禁叩问:气候这般异常,究竟是自然规律的照常波动,还是人类过度活动对生态环境造成的恶果?
我一介平民,所思所想或许微不足道。写下此文,希望不要被当作无病呻吟或传播负能量。这些话语虽人微言轻,却是肺腑之言,恳请诸位耐心倾听我的心声。
天有不测风云,土地歉收本属正常,但如果人们在丰年不做好灾荒储备,便是大错特错。回想民国十八年的大旱,引发严重饥荒,百姓流离失所,赤地千里,如今观看相关影片,仍令人不寒而栗。当然,如今我国工农业生产力大幅提升,粮食储备体系也更加完善,应对天灾的能力显著增强。但我们不能因此沾沾自喜,应当反思在发展过程中,是否存在急功近利的行为。这种行为,或许正悄然影响着农业的长远发展。
以小麦种植为例,我认为当前的育种与耕种方式存在诸多弊端,在此分享出来,希望能得到专家学者的指正。
人们常说“人定胜天”,在发挥主观能动性、组织人力方面,这句话无疑是正确的。然而,在庄稼和蔬菜生产领域,我们却需要谨慎对待。根据农业农村部2022年发布的《全国小麦质量调查报告》显示,近十年间,小麦籽粒饱满度指数平均下降12%,面筋含量降低约8% ,这与我多年观察到的现象一致:如今的麦粒大小不均、色泽暗淡,麦线凹陷明显,成粉率和面粉品质也远不如从前。对比市场上的爆玉米花原料也能发现,过去颗粒饱满、爆花率高的玉米已不多见,粮食品质下降已是不争的事实。
粮食产量与品质问题,与过度育种密切相关。为追求高产,科研人员不断培育新品种,但许多杂交品种难以实现性状稳定遗传。以袁隆平团队早期培育的杂交水稻为例,其亲本需要每年制种,无法像传统稻种那样自留种。如今的小麦育种也存在类似问题,过度依赖人工干预,打破了自然选择形成的稳定遗传规律,导致部分品种种植两到三代后,出现抗病性减弱、产量骤降的现象。这种违背生命规律的育种方式,正逐渐侵蚀农业生产的根基。
在耕种方式上,盲目追求深耕也带来诸多问题。传统犁具一般深耕20 - 25厘米,而如今大型机械作业深度可达40厘米以上。根据土壤科学研究,过度深耕会破坏土壤团粒结构,使土壤容重增加,透气性和透水性下降。同时,重型机械的碾压导致耕作层下方形成紧实的犁底层,如同坚硬的“水泥板”,阻碍作物根系向下生长。山东农业大学的田间实验数据表明,过度深耕的地块,作物根系下扎深度较正常地块减少30%,直接影响作物对水分和养分的吸收。
此外,土壤生态系统也面临失衡危机。蚯蚓作为“土壤工程师”,能疏松土壤、分解有机物,其数量是土壤健康的重要指标。但近年来,由于化肥、农药的过度使用,以及深耕对蚯蚓生存环境的破坏,农田蚯蚓数量急剧减少。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的调查显示,与上世纪80年代相比,我国部分农田蚯蚓密度下降了60%以上。蚯蚓减少导致土壤板结,保水保肥能力降低,同时也影响了以蚯蚓为食的益虫生存,进一步破坏农田生态链。
农业是立国之本,土地是农民的命根子。面对这些问题,我们不能再熟视无睹。或许,我们应当重新审视“人定胜天”的理念,在尊重自然规律的基础上,探索可持续的农业发展道路。唯有如此,才能守护好脚下的土地,保障粮食安全,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农业是我们要重视和深入钻研的对象,缘起它太重要了,直接左右着身体健康。其次在宏观上将不得不去思考传统的“五行”学说。
做为生命载体的地球,究竟怎样才够如意?我个人认为,问题最终归结于金木水火土五类物质的运行是否协调。金者,涵盖一切矿物山石,它是人类工业材料的来源;火者,石油、天燃气,煤炭一切聚集着能量的非生命体,它是工业生产的工具;土者,生长植物的温床;木者,涵盖一切绿色植物,氧气与食物的生产工具;水者,涤瑕荡秽,实现光合作用与滋养生命的基本要素。今天的人类活动,不自觉地总在加剧着金与火的运行,使其一盛再盛,俨乎其神的凌驾在三种物质运形之上。且不说日益扩大的工业生产属于无可奈何,单就三年的俄乌战争释放的能量,就足以使南北气压失衡,进而影响本来就有些紊乱的水汽循环,使其运形雪上加霜。
归根结蒂地说一切不良天象似乎有意在暗示我们,和谐的自然界忌讳战争与过度工业生产,忌讳违背自然选择的人为干预行为,同时也应当节俭使用一切物质材料。
本文写于2025年5月21日,修改补充于本日长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