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津县宋楼经济中心镇民营经济
高质量发展采风系列之四
凝聚民营力量,臂绘乡村振兴新画卷
——夏津宋楼镇企业蓬勃发展采风纪实
孙祥庚
对宋楼镇的最初认识,来源于夏津名吃“宋楼火烧“,因“火烧”寓有“火爆”之意,为当地群众探亲馈友的传统礼品,更是恭贺乔迁和“吃日子”祝寿必不可少的礼物。白白胖胖、通透酥脆的模样,像极了稚嫩可爱的宝宝,其层薄如纸,香醇可口,清朝时曾被作为贡品进献给宫廷。有一则笑谈流行很广,据说民国时曾有一人挑一担宋楼火烧去赶集,中途忽遇大风,将一担火烧刮的满天飞舞,此人左扑右扑,总算捂住两个火烧未被大风吹走,此人笑曰:“有这两只火烧就够今天的本钱了!”后来听说宋楼镇乡镇企业发展的相当好,从电视上看到宋楼镇先后荣获“中国纺织名镇”“中国植物油强镇”“山东省特色产业镇”“省级农业产业强镇”山东省乡村振兴示范镇的称号,心中对宋楼镇的好感油然而生,很想实地探访一下宋楼镇民营经济发展的奇迹。
五一节前夕,夏津作家采风团走进宋楼镇进行采风。我们走访了凯威纺织科技、新天润纺织、“舜逸轩”红木家具、顺翼床垫有限公司等民营企业,近距离了解德州市十强镇、省乡村振兴模范镇的概貌,虽然只是走马观花的看了看,但宋楼镇民营经济百花齐放、与时俱进、精耕细作的面貌令人眼前一亮,呈现出宋楼镇民营企业“闯关破局、勇立潮头”的奋进图景。
豪迈书写棉纺行业的“崛起传奇”
宋楼镇具有内通外畅、辐射周边的良好交通区位优势,德上高速、国道514公路从镇域穿过。自改革开放以来,宋楼镇棉纺织产业日渐兴隆,奠定了县域经济强镇的基础。经过四十余年快速发展、产业集聚,现有时庄工业园、夏津宋楼绿色纺织产业园两大棉纺织产业园区,有棉纺织工业企业110余家,其中规上企业20家,产能达到100万纱锭纺纱规模,占全县产能近1/3,占全市近1/6,建立起了以纺织服装为特色主导产业,植物油加工、食品加工、家具制造零售等产业齐头并进的产业发展格局。2024年,棉纺织企业总产值达到近52亿元,创造税收3000万元,带动周边群众就业6000余人,财政收入连年居全县乡镇首位。
在凯威纺织科技有限公司,笔者见到了凯威的总经理时硕,时总虽是一个30多岁的小伙子,但已在在棉纺行业摸爬滚打多年,眉宇间闪现出勃勃英气。谈起企业的发展,自豪之情溢于言表:“我们凯威纺织科技有限公司目前拥有6万纱锭产能,采用100%细绒棉,每天可生产45吨左右的纯棉紧密赛络纱。主要生产Ne10 - Ne 50针织/机织两种纱,销往国内市场。2024年开始,我们采购立达条并卷机E 36、精梳机E 86、条卷自动运输系统E 26以及自调匀整并条机RSB-D 27。其高标准的纱线和高自动化生产线,为凯威赢得了良好的市场口碑,同时稳定了生产质量,极大地降低了工人劳动强度。”
我们又参观了新天润纺织公司,走在干净整洁的车间内,清梳联机组正吞吐着原棉,全自动抓棉机像精密的外科手术刀,银亮的纤维束下幻化成流动的银光。机械臂阵列在导轨上缓慢滑行,AGV小车驮着纱锭穿梭于设备丛林,激光导航在环氧地面上投射出翡翠色的路径。千百个个锭子的振动频谱在增强现实中泛起涟漪。监控台前,质检员正用红外热像仪扫描纱筒,热力图中检测点绽放出深浅不一的红莲。真没想到乡镇企业的管理和工艺化达到了国际一流水平。
在高质量发展的时代浪潮中,夏津宋楼镇民营经济走在时代前列,尤其绿色纺织产业园企业集聚,产能占德州市的六分之一。从棉纺织行业的“百花齐放”到绿色转型的进位崛起,从传统棉纺厂的规模取胜到科技赋能的“专精特新”,使得宋楼镇这个传统纺织小镇实现了“蝶变新生”。
精心打造共富工坊的“宋楼样本”
在采风团奔赴宋楼镇的公路两边,时不时闪现出各色木器加工作坊的招牌,我大体数了数足足有60多个。同行的文友说宋楼镇的人名脑子活,肯吃苦,早年就有经商的传统,尤其是现在,几乎家家有作坊,户户做买卖。
宋楼镇以产业发展为核心,以区域党建联合体为载体,以集体和群众共富为目标,聚力共建“共富工坊”联合体,走出了一条“一业主导、多元富民、集体参与”的强村富民新路子,为乡村产业振兴注入了强劲动力。
整合多方资源,搭建共富大平台。深度挖掘产业潜能。充分利用本地纺织服装、工艺品制造等特色产业资源,对闲置厂房、校舍及“僵尸”企业等进行改造升级,推进打造“共富工坊”。锦棉新村党建联合体通过盘活“僵尸”企业,招引在外人才贾文旭创办顺翼床垫共富工坊,常年吸纳50余名村民就近就业,每年为村集体经济增收7万元。
强化村企联建合作。宋楼新村党建联合体依托“村企联建 同兴共赢”行动,将辖区内6对棉纺织联建村企聚集,打造“银线红心”共富工坊联合体,持续为企业输送劳动力,同时,企业为村庄出资开展培训活动并助力集体增收。
巩固拓展销售渠道。通过网罗全镇的特色产业产品,搭建工坊和消费者的平台,在巩固线下固定客户资源的基础上,帮助拓展电商平台、直播带货等线上销售渠道,实现从生产到销售的全方位展销一体化服务。“跃成工艺品”共富工坊依托“雁归兴德 才聚宋楼”政策,回引9名懂网络的在外能人,日均直播销售各类工艺品2000余件,实现产品销售多元化,有力保障了“共富工坊”的持续健康发展。
在宋楼镇“顺翼床垫”共富工坊生产车间,笔者见到师傅对学徒手把手的精准技能培训,师傅进行现场教学,传授实用技能,帮助共富工坊就业群众快速掌握相关技能,提升了共富工坊劳动者的技能,保证了共富工坊用工的人才供给。
宋楼镇通过精心打造多个产业的“共富工坊”联合体,成功实现了从单一产业向多元产业的精彩跨越,在全镇形成了“人人有事做、家家有收入、村村有产业”的新气象,构建起“支部引领+劳务合作+村企共赢”的“宋楼模式”。 宋楼镇“跃成工艺品”共富工坊加工车间 下一步,宋楼镇将继续加大共富工坊联合体的建设力度,积极拓展产业领域,持续加强共富工坊品牌建设,吸引更多的资源和关注,让更多的群众共享发展成果,为乡村振兴提供注入更多活力。
全力构建民营发展的"生态孵化器"
宋楼镇的领导班子顺势而为,一手抓优势产业延链强链,一手抓新兴产业内培外引,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强化服务意识,有效促进了市场主体量质齐增,为助力镇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
宋楼镇高起点定位、高标准设计,按照“跳出乡镇看乡镇,建设区域次中心”的目标定位,宋楼镇制定宏伟发展规划,构建开发发展新格局。立足棉纺织特色优势产业,“北联”县经济开发区,培育引进绿色智能、工业化信息化融合的产业项目,打造10亿级绿色纺织产业集群;“西接”双庙镇,借助两条国道(G514、G308)、一条高速(德上高速)的交通优势,建设现代物流产业园,与纺织产业园形成配套,带动西部乡镇协同发展;“东融”县主城区,共享公共服务设施。国土空间规划着力构建“一轴”(绿色纺织区域一体化经济发展轴)、“五区”(现代农业种植区、特色农业种植区、城镇综合发展区、县域融合发展区、高效农业种植区)格局,其中城镇综合发展区面积3平方公里,同时配套建设文体中心、区域医疗分中心、商贸综合体等公共服务配套设施。未来三年,宋楼镇将构建成以国道514为区域一体化发展轴,辐射带动县域融合发展区、高效农业种植区、现代农业种植区、城镇综合发展区、特色农业种植区,发挥镇驻地带动作用,重点村及多个基层村抱团发展新型城镇空间结构。
陪同采风的宋楼镇领导自豪地说:在棉纺织产业集群化发展方面,宋楼已形成时庄工业园、宋楼绿色纺织产业园2个棉纺织产业集群工业园区,占地面积约3780亩。2025年-2027年,宋楼镇将以全力推进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工作为抓手,逐步落实宋楼绿色纺织产业园二期扩建项目,扩大棉纺织产业规模,力争到2027年,建成产业规模超一百六十万纱锭绿色纺织产业集群,建成全省乃至全国具有影响力的棉纺织产业特色专业镇。
宋楼镇把营商环境建设作为“一把手”工程,狠抓改革赋能、创新驱动,多措并举为市场主体减负赋能,助推营商环境持续优化。2024年,宋楼镇规划了绿色纺织产业园、现代家具产业园、智慧物流产业园三大园区,重点支持现代家具制造产业发展做大,建成从棉花、纱线、织布、服装、家具等全产业链产业体系。宋楼镇以优质制度供给、服务供给、要素供给,打造市场化、法治化一流营商环境,让企业能扎根水台、安心创业、放心发展、高效生产。
在高质量发展的时代浪潮中,宋楼镇民营经济春潮涌动。从传统工业的“单打独头”到绿色转型的群峰崛起,从科技赋能的“专精特新”到跨界融合的创新典范。每一家企业都是一面旗帜,每一位企业家都是一段传奇。在未来的发展道路上,宋楼人坊将继续秉持精耕细作的精神,不断创新、奋力前行,向着打造省、市区域名镇的目标奋勇迈进,为中国民营经济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相信在宋楼人的共同努力下,宋楼的未来将更加辉煌,宋楼的的民营经济也将绽放出更加耀眼的光芒。
作者简介:男,笔名鲁阳。山东省作协会员、山东省散文学会会员兼任夏津散文创作基地副主任、德州市诗词学会会员、县作家委员会副主任、县文学杂志《棉花地》内刊编辑。在国家、省市刊物发表作品20万字,有多篇作品选入《时代文学》《鲁北文学》《现代作家》《德州日报》《德州晚报》《齐鲁诗歌》《华夏孝文化》《广州文学》《诗乐园》等报刊。










(摄影:立先)





玫瑰手绘折扇、玫瑰国画
订购热线:13325115197


史志年鉴、族谱家史、各种画册、国内单书号
丛书号、电子音像号、高校老师、中小学教师
医护、事业单位晋级
策展、推介、评论、代理、销售
图书、画册、编辑、出版





玫瑰手绘折扇、玫瑰国画
订购热线:13325115197


史志年鉴、族谱家史、各种画册、国内单书号、丛书号、
电子音像号、高校老师、中小学教师、
医护、事业单位晋级
策展、推介、评论、代理、销售、
图书、画册、编辑、出版